正文 第十章 廚房小貼士(2 / 3)

蔬菜清洗是保證入口安全的重要途徑,但有些人的洗菜方法確實能導致其中營養素的流失。大多數人洗菜是先洗,然後再切。有的人喜歡先把菜切成小塊,然後再用水洗。這樣的方法不夠科學。如前所述,蔬菜表麵有一層蠟質,具有保護作用,使得清洗的時候蔬菜的營養素不會溶解到水裏,如果把菜切碎了,營養素就會從切口處溶解進水裏!因此,隻要是能夠保證菜的“蠟質”表麵不被破壞,則營養素的損失就可忽略不計。

5、剩餘食品保存要分類

中國人有勤儉持家的品質,又有熱情好客的美德,冰箱裏多多少少都有點剩飯剩菜,剩菜的保存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葉子菜類剩餘食品

葉子菜類蔬菜盡量生吃,但中國人大多沒有這種習慣,喜歡炒熟了吃,一旦剩餘也不舍得倒掉,多少都放在冰箱裏,留到下一頓。實際上這種習慣不好,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炒熟了的葉子菜再放到下一頓吃,營養素幾乎損失殆盡,基本隻剩下膳食纖維和湯裏的油,如果喜歡連湯帶水的放在麵條或拌米飯吃掉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攝入過多的油脂,導致能量攝入過剩,同時蔬菜裏應有的其他營養物質攝入則偏少。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說,葉子菜炒熟後在存放的過程中,亞硝酸鹽的產量是不斷增加的,因此長期進食剩餘的葉子類剩菜,就增加了亞硝酸鹽的攝入量。

(2)畜禽肉類剩餘食品

畜禽肉食品剩餘後的存放過程最主要的是防止微生物生長,此食物存放過程的營養素損失較葉菜類小。從安全角度考慮,建議存放在冷凍室,在冷凍條件下細菌幾乎不生長繁殖,切忌在室溫下存放。另外,如果已經預計到可能會有剩餘,就應當在食用前分出一部分,放在幹淨的用具裏,這樣就避免在進食過程中遭到微生物汙染,防止存放過程中微生物的繁殖!

(3)其他帶包裝的食品

其他食品,例如酸奶、果汁等加工食品類,打開口一般需要冷藏,而且盡快食用。這類食物的存放方法在食品標簽上都有說明,因此,注意看標簽,按要求存放。

總之,剩餘食品的存放要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如果你不能確定剩餘食品加熱後是否安全,建議最好不要再食用!

6、冰箱裏的安全與不安全

冰箱已成為人們居家過日子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冰箱用於儲存食物、保持食物的鮮美,同時冰箱的溫度能夠抑製大多數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在保持美味的同時保證安全,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不管什麼食品,隻要一放進冰箱,就等於進了保險箱,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尤其是如果把食物放進冷凍室會則細菌會被凍死,因而能長期保存食品,可以隨吃隨取。其實,放在冰箱裏的食物可不是100%安全。

(1)及時將食品放入冰箱

容易腐敗的食品,例如牛奶、酸奶等,放在合適的溫度下2小時內致病菌就開始生長。如果是在夏天,最好把食物放置在攝氏30℃以下,防止細菌繁殖。如果在1小時之內不食用,最好放冰箱保存。保證食物放入冰箱前細菌沒有大量繁殖,這樣才能在冰箱裏安全保藏。而且在放入冰箱前,保證冰箱正常運行,冷藏室溫度為0~5℃,冷凍室溫度-18℃~-20℃。

(2)冰箱裏的食物存放時間表

冰箱不是萬能箱,也不是百寶箱,什麼食物都可以放進去。而且,不同的食物在冰箱裏存放的時間也不同。

放在冰箱的食物,如果冰箱有過斷電,而且冷藏室的溫度室的溫度上升到5℃(40℉)以上並持續2小時,為了安全起見,冷藏室的食物最好丟棄。對於冷凍室的食品,解凍後溫度上升到5℃(40℉)以上並持續2小時,也是最好選擇丟棄。如果要食用,一定保證加熱時間,保證食物的中心溫度能夠殺死大多數細菌。

(3)不適合在冰箱裏存放的食物

有些食物不適合在冰箱裏存放,這些食物怕“冷”,簡單點說就是南方生產的水果和蔬菜大多不適合放冰箱。

7、煎炒烹炸“油”問題

曾經在辦公室裏接到消費者的電話谘詢,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買大豆油、橄欖油、還是花生油,被廣告“忽悠”得找不到北,連“油”這種簡單的問題也複雜起來。

(1)食用油就是甘油三酯

食用油的化學成分幾乎就是甘油三酯。即一分子甘油(丙三醇)與三分子脂肪酸反應,形成三個酯鍵,即甘油三酯。不同的植物油,與甘油反應的脂肪酸不同,但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油幾乎都是由油酸、亞油酸或硬脂酸構成。所以,油和油的區別關鍵在脂肪酸的含量。

植物油中的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不同的食用油其各脂肪酸含量有一定的差異,因此,為了給機體多樣的脂肪酸,我們需要調換食用油的品種,也可以買幾種油,回到家後自己混合,即滿足了食物多樣化,又保證了多種脂肪酸的攝入。

(2)食用油的特點

現在的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以油的來源命名為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穀糠油等。這些油的共同特點包括:

①富含亞油酸。亞油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之一,如果膳食中長期缺乏,將不利於健康,出現皮疹等臨床症狀,但是,隻要是以植物油炒菜的家庭,基本都不會缺乏該種脂肪酸,因為它在上述植物油中的含量實在是太高了,幾乎能夠達到50%以上,因此,亞油酸的攝入量是足夠的,而膳食中的另外一種必需脂肪酸——α-亞麻酸,則在上述植物油中的含量很低。中國有兩種植物種子的油富含α-亞麻酸,即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這兩種植物油原料來源較少,因而所占市場份額較小。另外α-亞麻酸因為自身結構中含有三個雙鍵,結構不穩定,容易被破壞,因而往往用於涼拌,而不適合於煎炒烹炸。橄欖油大多數屬於進口產品,其最大的特點是含有豐富的油酸,油酸是含有一個不飽和雙鍵的脂肪酸,相對比較穩定。另外,橄欖油的加工通常采用冷軋的方式,這樣就在較大程度上保存了橄欖中的一些生物活性成分。

②不含膽固醇。膽固醇是動物性食物中特有的,植物性食物中沒有這種物質。膳食膽固醇攝入量過高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有關,因此,膳食指南建議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不要超過300mg(相當於一個雞蛋中膽固醇的含量)。80年代以前,中國人還習慣於在家煉製動物油,動物油中有一定的膽固醇含量。隨後,植物油作為烹調用油在廚房占絕對優勢,植物油不含膽固醇,而且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沒有了膽固醇,也就沒有了上述膽固醇的“壞處”。但這並不意味著植物油可以隨便吃,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植物油每天的食用量最好不要超過25g,否則同樣對健康不利。

③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E。維生素E是植物種子中普遍含有的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又被稱為生育酚,對健康有重要意義。植物種子中油脂含量豐富的地方,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其作用是保護脂肪酸,維生素E就是脂肪酸的天然保護神,如前所述,脂肪酸中因含有雙鍵,因而不穩定,有了維生素E就可以與氧反映,從而使脂肪酸免被氧化。

(3)植物油的選購與存放

從營養學價值方麵來說,常用植物油的差異不大,均是富含亞油酸的食用油,而富含亞麻酸的油品種較少,選購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①生產日期:生產日期是保證食品安全首先要注意的標識。生產日期越接近於購買日期,一方麵說明我們可以在家裏存放得久一點,另一方麵說明其在“塑料”油壺中存放的時間較短,植物油是與塑料中的成分在一等程度是可能發生物質交換,如果存放時間過久,則塑料中的成分進入油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經常更換油的品種: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食物多樣性是保證健康和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因此,經常更換食用有品種,可以在較大範圍內多攝入不同來源植物有中的脂肪酸,保證營養平衡。從食品安全角度來說,更換品種是分擔風險的一種不得已的措施,一旦一種油出了安全問題,不至於對個人的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

③品牌:由於“地溝油”事件對人們的心理衝擊太大!通常,“地溝油”的分銷途徑較少,也沒有正規的進貨渠道,製假售假者畢竟還不太敢明目張膽。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在大的超市、大的糧油供應中心購買標簽、標識清楚,能夠出示進貨發票的食用油產品,一般就可能避免買到不合格的產品。

食用油通常存放在室溫。如果打開包裝,應盡快食用,尤其是油炸過的油,盡量能在較短時間內用完,避免長時間存放引起油的酸敗變質。

(4)植物油的食用方法

目前,市場上食用油的種類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大多數食用油都適合於煎炒烹炸,但也有一些食用油,例如亞麻籽油,則適合拌涼菜,不適合煎炒烹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產品說明,不適合煎炒烹炸的,最好不要作此用途。因為,脂肪酸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雙鍵,雙鍵越多,越不穩定,在高溫情況下非常容易發生結構變化,產生對健康不利的物質。而且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

8、生吃食物有講究

1988年的1月,距今已經有21年。這一年的1月在上海人的心頭深深地烙上了印記。一場突如其來的甲肝大流行,打亂了這個大都市的日常生活。經曆過1988年的上海人直到今天都還記得:空前擁擠的醫院門診,擺滿病床的工廠、學校、甚至百貨公司,以及那滿街的傳聞和流言……這場讓人措手不及的傳染病整整持續了三個月,感染者近30萬,死亡11人。病人的臨床症狀為上吐下瀉,幾天之內,患病人數急速攀升。最後,證實,是病毒性甲型肝炎爆發。當時,上海市民人人“談肝色變”。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導致這次甲肝流行的罪魁禍首是毛蚶!毛蚶是上海人民喜歡一種近海海產品,人們大多用於生吃、半生吃。當時,我們國家近海的水源被帶病毒的糞便汙染,因而造成這次流行。

導致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毛蚶”,但此次事件的發生與人們的食用方式也有關係!如果能夠在100℃加熱5分鍾,即可殺滅其中的甲肝病毒!因此生吃食物,一定要小心!有些食物適合生吃,而有些食物生吃則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1)適合生吃的食物

適合生吃的食物有很多,首先是傳統的生吃食品,例如:黃瓜、西紅柿、白蘿卜、青椒、大蒜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多樣化,西方的飲食習慣慢慢傳入中國,生吃的食品種類越來越多,例如葉菜類的生菜、苦菊、紫甘藍等,蔬菜生吃已是某些人的生活習慣!生吃蔬菜的最大好處就是百分百的保存了營養!食品中的有些營養素加熱後有很大程度的破壞,例如維生素C。蔬菜中還有一些不為人們了解的物質,現代營養學上稱之為植物化學物,他們的存在使得蔬菜保持鮮豔的顏色(例如綠色、紫色、紅黃色等)、特殊的氣味(例如芹菜、茼蒿、薄荷等)以及特殊的味道(例如大蒜),營養學研究發現這些物質對促進人體健康具有特殊的好處,加熱後,這些物質就可能遭到破會,保存率降低,影響了蔬菜的營養價值。

另外,還有一些適合生吃的海產品,例如生蠔、生魚片等。但為了食品安全,一般不建議生吃,因為這些食品中往往含有細菌,容易導致食用者生病,如果要生吃,一定選擇新鮮的產品,而且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洗,去除細菌。

(2)不適合生吃的食物

對於中國人來說,大多數食物都是炒熟了吃的!生吃的品種很少!但有些人愛生吃雞蛋,認為這樣有營養。其實,雞蛋是不適合生吃的。首先,雞蛋很容易被大腸杆菌汙染。即使養雞場在雞蛋出廠前經過消毒或滅菌處理,在雞蛋的運輸過程中,很容易碎裂,這就為微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機會,因為雞蛋是營養物質非常豐富的食品,一旦碎裂,就容易滋生細菌,那麼其周圍的雞蛋就容易受到汙染。第二,雞蛋本身含有抑製生物素吸收的物質,如果習慣生吃雞蛋,就可能導致生物素缺乏。另外,雞蛋中的蛋白質經加熱後食用,其消化率會大大提高,也就提高了雞蛋的營養價值。

一般的動物性食物都不適合生吃。

9、廚房裏的危險品

現代家庭用化學品越來越多,例如洗滌劑、除嗅劑、滅蟑螂藥、滅蚊藥、滅白蟻藥、除油煙劑、潔廁劑等,包括補鐵劑、補碘的碘油丸等。這些化學製品有時候放在他們應該放的地方,但是,有時候由於某種原因可能放在廚房等不該放的地方。曾經有報道稱,四歲兒童把媽媽的補鐵丸當成巧克力豆而一次進食過多,結果導致兒童急性鐵中毒而緊急送往醫院.一個案例是上小學的女兒把媽媽準備發給班上小學生的碘油丸大量攝入,造成該兒童碘中毒,之後三年才恢複健康。因此,家裏化學品保管不善,對兒童和老人都是潛在的危險。

曾經有家庭亞硝酸鹽中毒的報道。亞硝酸鹽是四川等地區居民家庭常用的化學品,主要用於製作臘腸,其外觀和食鹽非常相似,如果放在廚房,則很容易用錯,而導致全家中毒。

因此,家中的化學品,如果不是廚房用的,一定不要放在廚房,以免被誤用,或者忙中出亂,惹出禍端。另外還要注意放在兒童不宜接觸的地方。

10、好好洗洗手,細菌走走走

保持雙手的幹淨衛生,可以預防很多疾病的傳播和發生。通常,人們會在發現手上有髒東西的時候會主動洗手,但如果不養成好的習慣的話,很多時候很多“髒”東西我們是用肉眼無法看到的。2003年非典時期,政府就教育市民回到家先用香皂洗手,因為非典病毒有可能通過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的把手等通過接觸而到達自己手上,到家後首先洗手,在很大程度上去除手上的病毒,減少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的可能性,那個時期,很多人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保留。

什麼時候需要洗手呢?除了手髒需要洗手外,如下情況也需要洗手:

吃飯前:飯前洗手是幼兒園學的規矩,預防手上的細菌通過食物入口;

做飯前(準備食物前):做飯前洗手是“廚師”(無論是家庭的、還是餐館的)的基本素質,這不僅是為了幹淨,而且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手段;

處理皮膚裂口或傷口前:主要是防止手上細菌進入對方傷口,引起感染;

照料病人、傷者或受傷動物前:每一個人的手上都或多或少的帶有細菌,病人、受傷者或者動物免疫力較低,很有可能因你手上的少量細菌而感染或病情加重,所以也需要洗手;

佩戴和摘取隱形眼鏡前;

便後;

接觸過生食後(尤其是生肉,生禽肉和魚肉);

換尿布後,或者幫助其他人排便後(排便者的雙手也要洗);

擤鼻涕、打噴嚏、咳嗽後;

接觸動物後(尤其是爬行動物),包括寵物園裏和街頭的動物;

處理皮膚裂口或傷口後:傷口很容易被細菌感染,因此處理完傷口也要洗手,以免傷口上的細菌通過食物進入自己或他人體內。

上述這麼多情況下均需要洗手,為什麼洗手這麼重要?是因為正確洗手是預防傳染性疾病傳播的唯一最有效辦法。良好的洗手方法很容易學習,且能夠顯著減少傳染性疾病在兒童和成人間的傳播。洗手預防可預防什麼類型的疾病呢,大致有三種:

(1)通過糞-口傳播的疾病。以糞口傳播方式傳播的傳染病包括:沙門氏菌病,細菌性痢疾,甲肝,賈第蟲病、腸病毒,阿米巴病,諾沃克病毒,輪狀病毒和彎曲杆菌病。因為這些疾病均可由因很小一粒糞便原料、便後沒有洗手、幫助其他人入廁或換尿布後沒有洗手的傳播開來,所以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2)通過間接接觸呼吸分泌物傳播的疾病。通過該方式傳播的疾病的微生物有:流感,鏈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普通感冒。因為這些疾病可能間接通過手傳播,因為手可能沾有呼吸道的感染者剛排出的呼吸物,所以,如果在咳嗽、打噴嚏、擤鼻涕後或者與做過這些事情的人握手後洗手就能夠有效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3)手被尿、口水以及其他體液沾染後,也可能傳染一些疾病。通過一種或多種這些物質傳播的微生物包括:巨細胞病毒,傷寒,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和EB病毒。這些微生物可通過人與人傳播,也可因食品汙染或者無生命物體而間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