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洗手遠比我們想象的好處要多。既然洗手如此重要,怎麼洗手才能達到比較好的防病效果呢?有效的洗手包括如下四個步驟:
(1)用熱的流水濕手;
(2)打上肥皂,兩手放一起對搓,搓出肥皂泡,至少搓20秒,搓的過程避免流水滴在手上。衝洗手心、手背,以及手指縫和指甲;
(3)在流水下徹底衝洗雙手,讓水流進水槽,避免順胳膊流向手肘。襯上紙毛巾關掉水龍頭,將紙毛巾扔進廢紙簍。
(4)用幹淨毛巾擦幹雙手。
洗手很重要,有效洗手能夠預防疾病,有效的洗手離不開香皂,什麼樣的香皂比較好呢?其實任何種類的香皂都可以使用。但是,香皂應該放香皂盒裏,而不是隨便放在什麼地方,忽略香皂本身被汙染。如果有條件,更好的方式是放在自動或按壓式專用皂盒裏(指液體洗手液),在新的皂液放進去前應該徹底清洗,保證清潔。
洗手雖然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也存在些誤區,如下錯誤的做法,應該避免。
用一塊濕毛巾,給一個孩子擦完手,接著給另一個孩子擦;
把水放在盆子裏,一個洗完,另外一個接著洗;
在幼兒園或公共場所,最好使用一次性毛巾或擦手紙,不要使用公共毛巾;
不要使用海綿或非一次性清潔布,除非用漂白劑水定期清洗。注意,細菌喜歡在潮濕的表麵生長;
很多孩子害怕洗手,或者不能做到有效洗手,如何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建立良好的洗手方法呢?
首先,應該鼓勵、提醒和幫助兒童飯前洗手、戶外活動後或與寵物玩耍後、便後和擦鼻涕後、咳嗽和打噴嚏後,洗手非常重要。即便是雙手看起來很幹淨,仍然有可能攜帶有致病的細菌或微生物。
不要以為兒童知道如何正確洗手,督是兒童形成良好的洗手習慣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幼兒園。當然,言傳身教是教會他們洗手的最有效辦法。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榜樣。
11、天然食物裏的不安全分子
沒有百分百安全的食品,因為天然食物中也存在著有毒有害物質,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例如豆角、毒蘑菇、發芽土豆、牛奶、豆漿等。衛生部發布的2010年全國食物中毒情況通報顯示,天然動植物和毒蘑菇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數最多,為所有因食物中毒死亡總人數的60.87%。可見,純天然並非“純安全”。
(1)毒蘑菇
毒蘑菇中毒多發生在野生毒蘑菇生長的陰雨季節,以散發為主。往往在一場大雨過後,毒蘑菇集體“快速生長”,被當地群眾誤采誤食,引起中毒。當地群眾應該具有辨別都蘑菇和一般蘑菇的能力,但他們往往憑經驗采蘑菇,缺乏真正鑒別毒蘑菇的知識和能力。隨著近年“農家樂”活動的興起,去農村休假逐漸成為城市上班族的娛樂方式之一,因此,某些城市人也可能因野外踏青而誤采。
我國的可食用蕈300多種,其中毒蘑菇約有80多種,可致人死亡的有10多種。常見的有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鱗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菌,等等。
有人說“好看的蘑菇才有毒”,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可靠。判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熟悉蘑菇的種類和生長環境,綜合起來考慮,一般來說生長環境不衛生、缺乏陽光照射、顏色鮮豔、傘蓋有斑點、根部有托、折斷部位有毒液流出的,通常為毒蘑菇。但區分蘑菇是否有毒,即便是非常專業的人員也很難保證準確無誤,普通人就更不容易做到了。避免毒蘑菇中毒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路邊的蘑菇莫要采”。
(2)豆漿
大豆除了營養豐富外,還含有一些成分被稱為“抗營養因素”,包括蛋白酶抑製劑、豆腥味、脹氣因子、植酸和植物紅細胞凝集素等,雖然現代營養學研究也發現了其中的有些成分對人體可能有“好”的作用,但如果在豆漿製作過程中不能破壞這些物質的話,有可能引起豆漿中毒。
胰蛋白酶抑製劑:主要作為消化酶在體內發揮作用,豆漿加熱30分鍾即可破壞其活性,所以豆漿一定要煮熟了喝。豆漿在煮的過程中因為含蛋白質含量豐富而起泡,泡沫的溫度一般比豆漿的溫度低,如果看到泡沫滾起就停止加熱的話,就有可能沒有完全滅活其中的胰蛋白酶。
植物紅細胞凝集素:是能夠凝集人和動物紅細胞的一種蛋白質,集中在子葉和胚乳中,含量隨成熟的程度而增加,發芽時含量迅速降低。大量食用後,數小時之內可能引起頭暈、頭疼、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可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但該物質很不耐熱,加熱即可被破壞。
大豆低聚糖:包括水蘇糖和棉籽糖兩種。人體缺乏消化大豆低聚糖的酶,無法在小腸將其吸收,進入大腸後,可被腸道微生物作用下產酸產氣,引起腹脹,故被稱之為脹氣因子。所以腸道手術病人應該減少豆製品的攝入。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大豆低聚糖在腸道被發酵後,具有胃腸腸道微生態平衡、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目前已利用大豆低聚糖作為功能性食品原料,部分替代蔗糖用於清涼飲料、酸乳、麵包等多種食品生產中。
(3)牛奶
牛奶是營養豐富的食品,但喝牛奶也有風險!
喝牛奶最大的風險就是乳糖不耐受,即喝牛奶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許多消化道症狀,但一般不需要治療。乳糖是牛奶中特有的一種糖,甜度比蔗糖低。乳糖不耐受患者有的是先天性的,即機體先天缺乏分解乳糖的酶,這樣的嬰兒需要停止母乳喂養,進食不含乳糖的奶粉。先天乳糖酶缺乏的嬰兒較少。大多數乳糖不耐受患者是後天原因。乳糖幾乎隻存在於乳和乳製品中,人類從出生開始進食母乳,體內的乳糖酶很豐富,1~2歲斷奶後,如果不再進食其他的乳製品,體內的乳糖酶就會慢慢變少,直至沒有。此時進食乳製品,乳糖進入腸道後無法被分解,即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的出現。如果乳糖不耐受的症狀不太嚴重,可以通過進食少量乳製品刺激機體慢慢產生乳糖,如果太嚴重,就隻能放棄食用含乳糖的乳製品。
乳製品中的發酵酸奶是牛奶經過乳酸菌發酵生產的,乳酸菌把乳糖發酵成乳酸,口味得到改善的同時對乳糖不耐受者也可以適量食用。酸奶中的乳糖並不是完全被轉化成乳酸,因此,嚴重的乳糖不耐受患者飲用時也需要注意。
12、怕冷與怕熱的食物
在我們的食物中,有些食物“怕冷”,有些食物“怕熱”,我們要了解食物的基本特性,做到合理存放與加工,即安全又營養。
怕冷的食物,在“冰箱裏的安全與不安全”部分做了介紹,在此隻介紹怕熱的食物。
最怕熱的食物應首選牛奶。牛奶裏含有豐富的核黃素——中國人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如果把牛奶長時間或者反複加熱,則大部分核黃素遭到破壞,降低了營養價值。
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的食物,例如麵製品、土豆、藕等,這些食物最怕在高溫下油炸,例如油條中維生素B1幾乎全部被破壞。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在高溫下還容易產生丙烯酰胺——種神經毒物質,因此,油炸食品例如油條、油餅、薯條等,要逐漸把他們從餐桌上請走。對某些人來說,放棄自己多年養成的飲食習慣是很困難的事情,因此,在膳食習慣改善之處,我們先試著減少。因為,任何有毒物質對人體產生危害時,均需要達到一定的劑量,因此,盡可能的在原有基礎上少吃,例如,以前每天早餐都吃油炸食品,先試著改成隔天進食,再試著一周一兩次,接著嚐試一月一兩次,這樣,就可以逐漸降低有毒物質的攝入量,從而保護機體健康。
13、食物相克,以訛傳訛
曾經有人問我:“聽說西紅柿和黃瓜不能在一起吃”,是不是?我反問為什麼?對方回答不知道。我又問:“那您一起吃了嗎?”,對方回答:“吃了呀”。我問“有什麼不舒服嗎?”對方回答沒有。我說:那就接著吃!您用獻身精神告訴大家“這兩樣東西能在一起吃”。
其實,所謂的“食物相克”是指某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否則會對健康有害,如致病、中毒甚至死亡。此說在坊間流傳甚廣,而且很有“科技含量”,“相克”食材達百種以上,不少養生講座和影視作品也大肆渲染食物“相克”的後果,似乎不知道此事,就不是學營養的。嚴重影響到民眾的合理配膳和均衡營養,使原本就很嚴峻的食品安全和養生亂局更加複雜。近年來,業內人士多次公開批駁“食物相克”,現代營養學界也通過實驗來否定該說,但效果有限。
2006年中國營養學會以科研課題的形式資助了這方麵的研究,內容包括文獻研究、動物實驗、人群試食的係統研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食物相克”進行合理可信的評價。其實進行這方麵研究的鼻祖是中國營養學學會首任秘書長鄭集教授,其率先選取14組相克食物進行了動物實驗和人群試食,他本人也參加了實驗,結果未發現任何中毒征象。2008年蘭州大學選取括豬肉+百合、雞肉+芝麻、牛肉+土豆、韭菜+菠菜、土豆+西紅柿的食物組合進行人群試食試驗,觀察受試者的精神狀態、飲食、睡眠、大小便未見異常。上述研究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以事實證實了“食物相克”缺乏科學基礎。
14、餐館就餐的營養與安全
到餐館就餐是現代人交友、家庭聚會、生意談判等社會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城市生活越來越緊張,工作場所和家庭住所越來越遠,在外就餐成了現代人不得已的選擇,在外就餐,要注意營養和安全兩方麵的問題。
(1)餐館就餐的營養問題
餐館的菜有兩個特點,一是油多,二是鈉多。
2002年中國營養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食用油的攝入量很多人已經超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超重和肥胖人數大幅度上升。食用油是我們每日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的攝入量不超過25g,大約三勺(常用的小陶瓷勺),試想一下,如果給川菜師傅三勺油,估計他連一盤麻婆豆腐都做不出來!鈉是食鹽中的主要成分,鈉不僅僅來源與食鹽,還可能來源與味精、醬油等。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食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g,但實際上很多人能夠達到10g以上。鈉攝入過多易導致高血壓的發生。
具有上述兩個特征的飯菜一般口味比較惹人喜愛,進食者往往控製不住,容易多吃,有調查顯示,一天中外出就餐一次(中餐或晚餐)往往能攝入幾乎一天所需要的能量和鈉。尤其是進食自助餐,更是一餐頂三餐!
(2)餐館就餐點菜一二三
從營養學方麵來說,餐館點菜不是麵子工程,點得越貴越好,而是搭配得好才算好。
首先考慮食物分類,我們常吃的食物分五類,而外出就餐時不用考慮食用油,所以就隻有四類了,而水果往往是最後送果盤,因此,又可以少考慮一樣了,餐館就餐為了點菜方便,我們可以把食物分得更細一點,例如:
主食:包括米飯、麵條、各種麵點等。
紅肉類:包括牛肉、羊肉、豬肉等。
禽肉類:包括鴨子(如烤鴨)、雞肉(雞翅、宮保雞丁、小雞燉蘑菇等)、鵪鶉、鴿子等。
海鮮類:包括魚、蝦、蟹、魷魚、海參等。
內髒類:包括鹵豬小腸、肺片、鹵肝等。
蔬菜類:包括葉菜(油麥菜、上海青等)、莖菜(芹菜等)、根菜(土豆、藕)、花菜(西蘭花等)。
食用菌類:包括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其他:包括蛋類、湯類等。
上述分類是為了點菜方便,在點菜的時候我們隻需要將菜譜按主要成分分類,然後一類裏麵點一個菜,這樣基本能保持平衡。進食量盡可能控製,減少總的攝入量。
如果隻是偶爾外出就餐,就不需要這麼複雜,愛吃什麼點什麼,注意選擇自家不常做的或不容易吃到的。重點是要在家做好平衡膳食。
(3)餐館就餐的安全問題
從安全角度來說,能不在餐館就餐,就不要在餐館就餐!
首先,就目前的食品安全環境來說,我們無法相信餐館的經營能力和自覺程度。雖然我們有監管部門,但中國餐太複雜,十個餐館能做出十種口味的魚香肉絲,每個餐館的拿手菜及其用料都不盡相同,而且也不能量化統一,今天多放點兒,明天又少放點兒,今天有檢查,今天注意按規矩辦事,明天沒檢查,明天就按自己意願辦事,很少有能把消費者——名義上的上帝放在心上。
其次,餐館的食材一次往往購入較多,有一些食材往往是集中加工,例如鹵肉,在集中加工的時候,如果原料中心溫度不達標、加熱時間不夠長、或者加工機械有故障,均可能造成殺菌不徹底,如果恰好有致病菌,就有可能引起消費者的食源性疾病。
最後,餐飲企業使用食品添加劑已經是無需討論的事實。對食品加工企業來說,食品添加劑有嚴格規定,但餐飲企業如何規定?即使有了規定,也難實施。因為,中餐的製作工藝複雜,全憑廚師的經驗和技術,如果廚師每做一道菜都要去稱量食品添加劑的重量的話,估計都成一鍋胡“糊”菜了。
(4)外出就餐安全注意事項
既然我們不得不在外就餐,那麼就餐時注意如下問題,以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首先就是選擇有空調的餐館。尤其是在夏天,食品原料或加工的半成品在室溫下很容易滋生細菌,連空調的不舍得安裝的餐館,加工間是否有必要的冷藏設備?是否能夠按規定使用?是否按要求設計加工間?一句話總結就是:小餐館慎入!
其次是盡量選擇大餐館。地溝油事件我想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地溝油的流向大多是小餐館。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管也往往盯著大餐館,因此,在管理、食材來源、加工程序、廚師經驗等方麵,大餐館具有優越性。
最後就是最好不要吃路邊攤。
15、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是所有含有反式非共軛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的總稱。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酸均為順式,反式脂肪酸曾經被認為是食品工業的進步,現代研究發現,它卻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2006年刊登了一份反式脂肪相關研究總結報告,指出隻要攝取極低量的反式脂肪,就會大幅提高得冠心病的風險。該研究顯示,美國因心髒疾病而死的人當中,每年有三萬到十萬人可以歸因於食用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是現代工業產品,主要產生於植物油氫化,如前所述,植物油中有不飽和雙鍵,這些雙鍵如果被氫取代的話,脂肪酸的穩定性就會增加。但工業生產過程中,並不是百分百把所有雙鍵都能加上氫元素,在此過程中,未加氫的雙鍵的空間結構就可能發生變化,由順式變成反式,即所謂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另一個來源是植物油精煉。通常天然植物油脂(如大豆油菜籽油)均由順式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而不含反式脂肪酸,但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會暴露在空氣中,油脂中的二烯酸酯三烯酸酯發生熱聚合反應,更易發生異構化,使反式脂肪酸增加。油脂精煉過程中有一步驟為高溫脫臭,經過此過程精煉的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可增加。另外,烹調過程中過度加熱或反複煎炸也可導致反式脂肪酸的產生。不同的植物油,加熱過程脂肪酸產生的量也不同,橄欖油或橄欖油煎炸的食品中反式油酸較多,葵花籽油中反式亞麻酸。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膳食脂肪酸的攝入量應高於2g,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大約為1.06g,距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還有一定的距離。但近年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西化傾向非常嚴重,含反式脂肪酸的西式食品銷量增長速度較快,因此,如果不注意,某些愛好西式食品的人,例如蛋糕(人造奶油)、餅幹等,反式脂肪酸就有可能超標。
我們國家目前已經開展反式脂肪酸攝入量的評估工作,估計將來會成為食品的一項重要信息出現在食品標簽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選購時進行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