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手中抓取少量大米,向大米哈一口熱氣,或用手摩擦生熱,然後立即嗅其氣味。新米或優質大米有天然的清香味;而陳米或質量差的米無清香的味道,或者有黴味,嚴重的還有臭味。
嚐:
抓取幾粒大米放人口中細嚼,幹燥的的大米有“咯嘣”的響聲,微甜且不黏牙齒,無異味。如果沒有響聲又粘牙齒,說明水分含量超標,有異味說明是陳米或被汙染。
洗:
淘米時發現有油花漂浮在水麵,並且淘洗後水呈綠色,則很有可能是毒大米;而蟲蛀米加水後會漂浮於水麵,這點很容易看到。
4、蔬菜水果的選購攻略
五顏六色、清爽可口的蔬菜和水果,是我國居民每日膳食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簡直可稱為“完美食品”。眾所周知,蔬菜、水果除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富含有各種有機酸、芳香物質和色素等成分,使它們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顏色,賦予蔬菜水果良好的感官性狀,對增進食欲、促進消化、豐富食品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蔬菜中還有多種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是人們公認的對健康有效的成分。另外,蔬菜水果中還含有一些酶類、殺菌物質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成分,果蔬中的更多的營養素正在逐漸的被人們研究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麵對種類繁多、來源不定、品質不一的各類蔬果,如何選擇健康的、安全的食物,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滿足身體營養素的需要,還要安全衛生,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在選購蔬菜水果時,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則:
(1)優先選擇本地的蔬果
中國有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即當地盛產的蔬果最適合當地人的體質,這種想法與日本、韓國現在盛行的“本地飲食養生法”也不謀而合。
而現如今,地域已經不再是障礙,超市裏群湧了各國各地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經不起誘惑的人們忍不住要嚐個鮮,盡管價格不菲仍爭相購買。其實,蔬果類由於保鮮時間短,且需要較低溫度,故從遠方運送來的蔬菜水果,多需要經過防腐處理,或在未熟時就采摘的,運到銷售地時再使用催熟劑催熟。這樣,從外地運來的蔬果,不僅營養成分流失多,有可能會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汙染,過量防腐劑有害健康,而且口味也不好,價格也要高一些。
而當地的水果蔬菜,大多等到成熟的時候才采摘,不僅口味好,營養豐富,而且不需要用保鮮劑處理,汙染較小,運輸費用、包裝費用、冷藏費用等也較低。因此,盲目追求那些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進口水果是不明智的。
在美國,很多蔬果銷售商都會計算“food miles”(食物英裏數),即食品是從多遠以外的地方運來,他們提倡吃臨近農家種植的蔬果,而不是遠方運來的反季節食品。
(2)優先選擇應季的蔬果
孔子雲:“不時不食”,也就是說,不是時令的蔬果不吃。現如今,科技發達,冬天能吃到夏天的水果,夏天能吃到冬天的蔬菜,盡管我們的餐桌上豐富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要以應季的食物為主。
當今,不合時令的蔬菜水果多需要噴灑大量藥劑才能提前或延後采收上市,或者種植在大棚裏。大棚裏種植的蔬菜水果,因溫度偏低,陽光不充足,在開花時,常會使用一些植物雌激素,幫助掛住果實,那些形狀怪異、個頭偏大或有空腔的的蔬菜水果,可能是使用了過量植物雌激素而導致。
而且反季節蔬果的營養成分和口味也遠不如時令產出的。食物得天地物候之氣,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不合時令的食物,失去了它本身季節的特性,營養價值就會因此改變,比如,冬天大棚裏種植的番茄維生素C隻有夏季露天種植的番茄的一半。
因此,從古至今,人們都熱衷於吃應季的食物。從食物當中感受到四季變化,體驗到人與自然協調的美感和幸福。當然,北方冬季時令蔬果種類很少,大多數都是大棚菜或者外地運輸過來的,偶爾嚐個鮮也是允許的,但還是要以應季蔬果為主。
(3)蔬果種類多樣化
蔬菜可分為葉菜類、根莖類、瓜茄類、鮮豆類和花芽類,所含營養素因其種類不同,差異較大。例如,大部分蔬菜蛋白質含量很低(1%~2%),而鮮豆類平均可達4%。同樣,大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為4%,而根莖類蔬菜可達20%以上,如土豆,芋頭、紅薯和藕等。深綠色蔬菜維生素C含量較淺色蔬菜高,葉菜中含量較瓜菜中高,如莧菜中維生素C為47mg/100g,小白菜為28mg/100g,而黃瓜為9mg/100g,絲瓜為5mg/100g。胡蘿卜在綠色、黃色或紅色蔬菜中含量較多,如胡蘿卜、南瓜和莧菜。核黃素和葉酸在綠色葉菜中含量較多。
水果種類也很多,根據果實形態和生理特征分為仁果類、核果類、漿果類、柑橘類和瓜果類等。新鮮水果的營養價值與新鮮蔬菜相似,是人體礦物質、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重要來源之一,尤其是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較高,如鮮棗、草莓、橘、獼猴桃中維生素C含量較多,而芒果、柑橘、木瓜等含胡蘿卜素較多。
蔬菜水果對人們的健康至關重要,但是沒有一種蔬菜或者水果能夠提供健康所需要的所有營養成分,不能因為偏愛某種蔬菜或水果,每天大量食用,或者以蔬菜代替水果,這都是不科學的飲食。盡可能蔬菜水果多樣化,獲取多種的營養成分,達到營養均衡,有利於身體健康。
(4)購買場所要正規
經常碰到路邊的小攤,滿滿一車色澤鮮豔的橙子,惹得不少人直流口水,而且價格也便宜,忍不住要買上幾斤。殊不知這些橙子有可能進行了“易容術”,將色素注射到橙子皮裏,再在皮上打些石蠟,或者把長有黴斑的橙子清洗幹淨、晾幹,然後用石蠟給橙子打蠟上色。諸如此類的“易容”蔬果很多,比如,催熟的香蕉、西紅柿、柿子和葡萄,噴酸的荔枝、泡酸桃子、石灰芒果、頂花黃瓜和絲瓜等等。
然而,普通老百姓很難正確鑒別這些進行過“易容”的水果和蔬菜,至於農藥殘留是否合格,光從外表更是難以判斷,如何購買到安全衛生的蔬果,的確讓消費者犯難。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到正規的集貿市場和超市購買,這些場所的蔬菜水果一般都經過農藥殘留檢測,合格才能上市,並認真閱讀當日水果、蔬菜檢測告示,檢查食品安全標誌,如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標誌。不要簡單認為田間地頭和流動攤販的水果蔬菜最新鮮而盲目購買,這些未上市的果蔬大多沒有經過抽檢,不能保證農藥殘留合格。
此外,購買水果盡量買套袋的,農藥殘留低。如果擔心蔬果中的農藥和激素含量高,食用蔬菜時最好在水中充分清洗浸泡,食用水果時盡量削皮,不好去皮的水果要經半小時浸泡後再食用,嚴格按照“一洗、二浸、三燙、四烹調”的工序進行加工。
(5)形狀怪異的蔬果要謹慎
過去,人們常把形狀怪異的蔬菜水果當成自然界的傑作,主要是因為水果在開花期或小果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從而導致形狀發生了改變。最常見的是溫度的變化,如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但這樣的水果隻是形狀變化了,個頭通常和形狀規則的水果差不多。
當今,這種形狀古怪、個體特大的蔬果比比皆是,可能是由於栽培過程中使用的植物雌激素或農藥而導致。許多水果在生長過程中,人為使用催熟劑或膨大劑,導致生長過快,營養分布不均勻,微量元素缺乏,味道也差,尤其是溫室栽培的蔬果。另外,氮磷肥施用過多引發缺鈣、缺硫等現象也會使果蔬畸形,產生表麵不光滑等現象。而且,用過植物激素後,果蔬的個頭會變得異常大,而內部卻非常空。
比如,葉子窄的韭菜的味道更香濃,而葉子特別寬大肥厚的韭菜,是由於使用了激素。個頭特大、有棱有角、奇形怪狀或中間有乳頭狀凸起的畸形西紅柿,這樣的西紅柿可能使用了過量激素,味道也不好。果農在種植草莓過程中使用膨大劑,增進果實的細胞分裂和體積增大達到增產的目的,使得草莓個頭大、顏色佳、中間有空腔,甚至有些還長得奇形怪狀的,而吃起來寡淡無味、聞著不香。有方棱的大獼猴桃也是使用膨大劑的結果。
然而,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表明植物激素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但仍然建議您別買歪瓜裂棗。如果形狀稍有不規則,最好要挑個頭適中的,尤其是給孕婦和孩子吃的蔬果。
(6)因人而異
盡管蔬菜和水果含有較多有益人體健康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等,但並不意味著各種各樣的蔬菜和水果適合於每一個人。客觀地說,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並不相同,各種蔬菜和水果的性能及其對人體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不作任何選擇地一味遵循“多吃蔬菜水果”的原則,就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比如,糖尿病病人為了控製血糖,以蔬菜代替水果,甚至拒絕一切有甜味的水果,以“有無甜味”的原則選擇食物,這樣容易發生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從而引起代謝紊亂,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
水果的確對於升高血糖有一定影響,但並沒有想象中影響那麼大。碳水化合物也稱糖類,包括果糖、雙糖、寡糖和多糖,其中單糖中的葡萄糖、雙糖中的蔗糖易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對血糖升高有促進作用,而多糖中的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具有重要的營養學價值。糖尿病病人在兩餐之間,可以選擇血糖指數較低的水果,比如柚子、鮮桃和梨等水果。
再比如,高血壓患者日常膳食中可選擇含鉀豐富的蔬果,蔬菜可選擇新鮮綠色葉菜、豆類和根莖類,水果選擇香蕉、杏和梅等。便秘患者可選擇含膳食纖維豐富的芹菜、茭白、薯類等蔬菜。
5、奶及奶製品選購方法
雖然我國奶業是一個起步晚、基礎薄弱的行業,我國居民的奶類食品消費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業發展迅速,奶類產品的銷售量出現了逐漸遞增的趨勢,奶及奶製品在我國居民的膳食中已經變得很常見。
自2008年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來,我國的奶製品的安全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雖然目前我國奶製品的安全性不容樂觀,但是國家對奶製品的質量安全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對奶製品的管理體製正在逐步的趨於完善。
奶類包括牛奶、羊奶和馬奶及其製品,其中人們食用最多的是牛奶,奶類是一種營養素種類齊全、組成比例適宜、容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優質天然食品,奶類產品對於提高優質蛋白質、鈣及維生素的供給,增強我國整個名族的體質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奶類主要是由水、脂肪、蛋白質、乳糖、礦物質和維生素組成的一種複雜乳膠體,水分占86~90%。根據不同的需要,通常利用原料奶加工成各種奶類食品,主要包括消毒牛奶、酸奶、奶粉、煉乳、複合奶、奶油和奶酪等等,加工工藝不同,各類奶製品的營養價值也有很大差異。
下麵詳細介紹幾種常見奶類及奶製品的知識及選購方法
(1)消毒牛奶
消毒牛奶,也稱為鮮奶,是將新鮮牛奶經過冷卻、淨乳、加熱殺菌、勻質和包裝後出售的液態奶,消毒牛奶除了維生素B1和維生素C有損失外,營養價值與新鮮生牛奶差別不大,蛋白質含量都在3%以上。
最常見消毒牛奶采用巴氏消毒法,即鮮牛奶冷卻後,加熱到65℃,持續30分鍾;或者加熱到72℃~76℃,持續15分鍾。巴氏消毒奶是一種“低溫殺菌牛奶”,其優點是牛奶中的營養成分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缺點是僅僅殺滅了牛奶中的病毒,而不是殺滅所有的微生物。因此這種牛奶從離開生產線,到運輸、銷售、儲存等各個環節,都要求在4℃左右的環境中冷藏,防止牛奶中的微生物“活躍”起來。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種,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態奶80%以上,品種有全脫脂、半脫脂或全脂的。在美國超市裏,幾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都是大包裝,周末到超市往往一次購買夠全家一周飲用的量,常常看到人們的購物車裏放了好幾桶(1加侖=3.8L的),其價格比酸奶要便宜很多。
但在我國市場巴氏消毒牛奶比較少,隻有在某些飲用量較多的城市才有,比如新疆的某些城市,或北京的三元牛奶,或者某些城市的奶站直供店。因為儲存條件嚴格,儲存期太短,一般4度冷藏可保存7~15天,有的小城鎮根本買不到。近年來,一些奶站逐漸走進社區裏,由奶牛場直供。巴氏消毒奶剛開始喝,會覺得味道比較淡,但隻要你連續喝一個星期,就會真正感到你是在“品奶”,就像品茶一樣,越喝越香,甚至會上了癮。
另一種是超高溫滅菌法,即采用134℃~135℃的高溫,瞬間消毒4秒,使得牛奶中的有害細菌、微生物和孢子全部被殺滅。其產品一般分為滅菌純牛奶和調味滅菌奶兩種。
研究證實,經超高溫滅菌的牛奶,一些不耐熱營養成分如維生素等會遭到破壞,並破壞了原有的口味,但其他的營養成分如鈣都沒有發生明顯變化。超高溫消毒牛奶通常采用利樂包裝,可與外界空氣完全隔離,使得牛奶不再受到細菌汙染,還可避免受陽光和氧氣作用導致營養素的進一步破壞。這種牛奶在常溫下的保質期長達數個月,方便消費者在任何場合飲用。一些數據顯示,在乳業發達的歐洲,有70%的國家在飲用常溫奶,一些歐洲國家基本上隻喝常溫奶,相比較而言,我國的常溫奶所占的份額並沒有那麼高。
麵對眾多廠家的消毒牛奶,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如何選擇合適的消毒牛奶,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根據自身的需要。如果您有足夠的時間去超市,您可以購買巴氏奶,每天都能喝上新鮮的牛奶,如果您隻有周末或者好幾周才去一次超市,可以購買長期保存的常溫奶,但是為獲得更多的營養成分,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購買巴氏牛奶。
②不要被牛奶的口味所迷惑。不是越香濃的牛奶就是優質的牛奶,有的是在裏麵添加了香精或奶油,遠不如天然的奶香味好。
③不要被牛奶的鈣含量所迷惑。大部分的牛奶的鈣含量是相差不多的,有的廠家為了吸引顧客,在天然牛奶中添加化學鈣,化學鈣是不能被人體吸收的,長期飲用這樣的牛奶,容易導致體內結石的產生。
④選擇知名企業產品。在價格相同的條件下,首選大型超市銷售的知名企業生產的名牌產品。
⑤注意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購買時留意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如果買了快過期的牛奶,回家要盡快喝完。另外,注意超市裏銷售牛奶的環境,尤其是消毒牛奶,看是否在冷櫃裏保存。
(2)酸奶
酸奶是一種發酵奶製品,以新鮮的牛奶為原料,接種乳酸杆菌後,經過不同的發酵工藝而成,蛋白質含量≥2.3%。近年來,已經倍受各類人士的喜愛,成為一種老少皆宜的美味飲品。
酸奶不僅保留了牛奶的所有優點,而且大分子物質的降解和益生菌的代謝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營養物質,比如,在發酵過程中乳酸菌還可產生多種維生素,如B1、B2、B6、B12等。同時,在發酵過程中將乳糖轉化成了乳酸,且乳酸可有效地提高鈣、磷在人體中的利用率,益生菌也得到了有益擴增,形成了獨特的風味,營養價值更高,而且更易消化吸收,適合各類人群飲用,尤其是消化不良的嬰幼兒和老年人,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最新的文獻也報道,酸奶具有降低血壓,提高免疫力,預防癌症,減肥美容等作用。
酸奶的濃稠度與營養沒有直接關係,與製作方法密切相關。根據製作方式不同,酸奶可分為凝固型、攪拌型和添加各種果汁果醬等輔料的果味型。
凝固型即牛奶在添加生產發酵劑後立即進行包裝,並在包裝容器中發酵而成。我國傳統的玻璃瓶和瓷瓶裝的酸奶就屬於凝固型酸奶,這種酸奶口感濃稠。攪拌型即在發酵罐中接種生產發酵劑,凝固後,再加以攪拌入杯或其它容器內。果粒酸奶屬於攪拌型酸奶,相對來說比較稀薄,顆粒細膩,風味更好,營養更全麵,更利於消化吸收。有的攪拌型酸奶為了增加濃稠度,會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一些增稠劑,如明膠和膳食纖維。明膠是蛋白質膠體,易被人體吸收。膳食纖維包括海藻膠、果膠、植物種子膠等。這些物質有助於消化,且不產能,對人體有益無害。
因此,在購買酸奶時,除了根據喜歡的口味來選擇外,還要仔細查看營養標簽,選擇蛋白質和鈣、鋅、硒含量高的酸奶,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查看是否漲袋。
如今,超市冷櫃裏,當看到品類繁多的酸奶產品,消費者再次猶豫不決,下麵為大家介紹幾種挑選酸奶的注意事項。
①辨別菌種:
如今酸奶產品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細菌戰”時代,酸奶的包裝上各種菌種的“專業”名稱加起來不下10種,“AB100”、“BE80”、“LGG”、“龍根B菌”、“雙歧因子”、“益生菌”等等。有些酸奶不僅標明菌類名稱,還標明了菌群數量,如“每千克富含100億個活性益生菌”等。還有些廣告則大力宣傳各菌種能幫助消化,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
其實,酸奶中添加的菌群雖然“名目繁多”,但作用大同小異,主要是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據了解,製作純天然發酵酸奶的菌種無外乎就是乳酸鏈球菌和乳酸杆菌,而目前市場上宣稱的各種菌群隻不過是添加了促進乳酸菌繁殖的成分。如一些標稱添加“雙歧乳酸杆菌”的酸奶就是在乳酸杆菌中添加了以低聚果糖或異麥芽糖為主的雙歧因子。
目前國內雖然有100多家企業都生產益生菌酸奶,但其中隻有三五個菌種耐酸性較強,能夠抵抗胃液的強酸。而且,由於菌群需在低溫冷藏條件下才能存活,保質期所以包裝上標明的活菌群的數量與飲用時的數量是不一致的。另外,如果攝取菌群過多,也會破壞人體腸道中的菌群平衡,反而使消化功能下降,因此沒必要刻意準求更多的菌群種類。
另外,市麵上有不少用牛奶、糖、檸檬酸、香料和防腐劑等加工配製而成的“乳酸奶”,保質期超過20天,因其含的是滅活菌,所以不具備酸牛奶的活菌保健功效,購買時要仔細識別。
②辨別酸奶種類
仔細查看包裝上的標簽,以便於區分產品是純酸奶、調味酸奶、果味酸奶,還是乳飲料,再根據產品成分表中脂肪含量的多少,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
鑒別酸奶與乳飲料的方法通常有三個,一是仔細看包裝說明,在XX乳、XX奶字樣的右下方,常會隱藏著飲料或飲品字樣;二看配料表,乳飲料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水,第二位才是牛奶;三看蛋白質含量,純酸奶的蛋白質含量通常大於2.9%,調味酸奶和果味酸奶通常也大於2.3%,而乳飲料通常都低於1.5%。乳飲料不僅蛋白質含量低,而且各類添加劑也很多。
選擇知名企業產品。消費者選購酸奶產品時,應選擇規模較大、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較好的知名企業的產品。
少量多次購買。由於酸奶產品保質期較短,且需在2~6℃下保藏,因此選購酸奶時應少量多次,並且注意購買環境,如果不是低溫冷藏,酸奶的質量也不能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