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食品選購秘籍(2 / 3)

通俗地說,無公害蔬菜應達到“優質、衛生”。“優質”指的是品質好、外觀美,維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符合商品營養要求。“衛生”指的是3個不超標,即農藥殘留不超標,不含禁用的劇毒農藥,其他農藥殘留不超過標準允許量;硝酸鹽含量不超標,一般控製在432ppm以下;工業三廢和病原菌微生物等對商品蔬菜造成的有害物質含量不超標。

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要查看包裝上是否加貼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誌,通過辨別標誌的真偽,來判斷該產品是否是無公害農產品。其次是揭開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誌,產品或包裝上留有16位防偽數碼,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查詢該產品是否為無公害農產品。查詢方式如下:

撥打全國統一電話16840315或010-64451885查詢;

手機短信息查詢,移動用戶將16位防偽數碼寫短信發送到3315;聯通用戶將16位防偽數碼寫短信發送到93315;

通過互聯網查詢,登陸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查詢。通過查詢不但能辨別標誌的真偽,而且能了解認證產品的生產廠家、產品名稱、品牌等相關信息。

(3)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並非指“綠顏色”的食品,而是特指產自優良環境,按照規定的技術規範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製,無汙染、安全、優質並使用專用標誌的食用農產品及加工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標誌是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正式注冊的質量證明商標。我國的綠色食品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標誌為正圓形,意為保護。整個圖形描繪了一幅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和諧生機,提示人們綠色食品正是出自純淨、良好生態環境的安全無汙染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綠色食品標誌還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通過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

綠色食品等級分為兩個技術等級,即AA級和A級。其中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而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

綠色食品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①產品或產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

②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

③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準;

④產品外包裝必須符合國家食品標簽通用標準,符合綠色食品特定的包裝、裝潢和標簽規定。

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相比較,有三個顯著特征:

①強調產品出自最佳生態環境。綠色食品生產從原料產地的生態環境入手,通過對原料產地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因子嚴格監測,判定其是否具備生產綠色食品的基礎條件;

②對產品實行全程質量控製。綠色食品生產實施“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製。通過產前環節的環境監測和原料檢測;產中環節具體生產、加工操作規程的落實,以及產後環節產品質量、衛生指標、包裝、保鮮、運輸、儲藏、銷售控製,確保綠色食品的整體產品質量,並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

③對產品依法實行標誌管理。綠色食品標誌是一個質量證明商標,屬知識產權範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

消費者選購食品時,如何識別綠色食品,首先觀察食品包裝,綠色食品需具備的“四位一體”,即由綠色標誌、“綠色食品”的文字、使用標誌的產品編號和防偽標簽組成整體的綠色食品標誌係列圖形。該係列圖形應嚴格按規範設計,出現在產品包裝(標簽)的醒目位置,通常置於最上方,和整個包裝(標簽)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不得透疊其它色彩圖形。產品編號應以該產品獲得的標誌許可使用證書為準,其後附“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說明,並須與標誌圖形出現在同一視野。

有了綠色食品標誌,並不代表該食品一定是安全的,因為綠色食品標誌也有“有效期”。2012年10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的《綠色食品標誌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新規大幅提高了抽檢率和處罰力度,旨在整頓魚龍混雜的綠色食品市場。新規規定,綠色食品標誌的有效期是3年,時間從通過認證獲得證書當日算起。期滿後,生產企業必須重新提出認證申請,獲得通過後才可以繼續使用該標誌。因此,消費者購買食品時也要注意綠色食品標誌是否已經過期。

如何辨認食品標誌是否過期,可采用下麵兩個方法:

①通過綠色食品標誌的編號來辨認,其編號形式為“LB-××-××××××××××(A-AA)”,“LB”是“綠標”拚音縮寫,後麵的兩位數代表產品分類,最後10位數字含義如下:一、二位是批準的年度,三、四位是批準月份,五、六位是省區,七、八、九、十位是產品序號,A或AA代表產品級別。例如,山東某綠色食品的編號為LB-15-0910153498A,因此,本產品是2009年10月獲取的的證書,有效期為3年,到2012年10月過期,產品級別為A級。

②消費者可登錄“中國綠色食品網”辨認所購產品的真偽,在網站上查詢專欄中輸入“LB-15-0910153498A”,就會查到該產品的詳細信息,本產品是山東省生產的豆角,企業名稱為“濟南太平西瓜銷售中心”,有效期區間為“2009-10-23至2012-10-22”。

(4)有機食品

早在1939年,一本名為《Look to the Land》的書中提出了Organic farming(有機耕作)的概念,意思指整個農場作為一個整體的有機的組織,從此,歐美國家開始了漫長的“有機革命”,尋求無汙染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等,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汙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這裏所說的“有機”不是化學上的概念,即分子中含碳元素,而是指采取一種有機的生產、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機食品是指按照這種方式生產和加工的;產品符合國際或國家有機食品要求和標準;並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

有機食品通常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係,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有機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指在動植物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產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取一係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維持農業生態係統持續穩定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雖然有機農業近似於最古老的農業形式,但是絕對不是回到了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今天的有機農業采用了注重生態的係統方法,包括長期規劃、詳細跟蹤記錄以及對設備和輔助設施的大筆投資。

除了有機食品外,國際上還把一些派生的產品如有機化妝品、紡織品、林產品或有機食品生產而提供的生產資料,包括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等,經認證後統稱有機產品。

據對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調查顯示,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的價格一般高出30%~80%,有些品種,例如有機蔬菜的價格為普通蔬菜的2~4倍。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種植環境的轉換:普通農場要轉變為有機農場需要有2至3年的轉換期,將殘留的農藥和化肥釋放掉,還要置換土壤,灌溉用水也要保證質量,在轉換之前,農場均處於賠錢階段。

②勞動力投入大:因為不能用農藥除蟲除草,常需要人工捉蟲、除草,雇傭勞動力需要支付工資。

③周期長、產量低:由於不能使用化學肥料,隻能用發酵的有機肥,所以蔬菜生長緩慢,產量也低。

④認證費用:有機食品必須通過國家的認證機構認證合格後,才能貼上有機食品的標簽出售,認證需要檢測大氣環境、土壤和水質,均需要一些費用,另外還需要支付認證費用。

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對無汙染食品的渴望,有機食品也開始迅速走俏,尤其是在歐美發達國家。我國有機食品的生產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生產規模較小,且基本上都是麵向國際市場,國內市場較少。在美國幾乎每家超市都有銷售有機食品的專櫃,而且有1/3的消費者會購買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產品中沒有化學農藥的殘留,除了對人體健康有利,對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有利;有機農業提倡保持產品的天然成份,可保持食物的原來味道,有機肥料代替化肥使得瓜果蔬菜變得有滋有味;有機生產過程可追蹤、可追溯,是一種可以信賴的產品;另外,有機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減少碳的排放。因此,選擇有機食品,不僅選擇了健康,也選擇了低碳生活。

目前許多商家和廠家為吸引顧客的注意,分別打出“有機食品”的口號,但是光憑“有機”兩個字還不能斷定就是有機食品,必須有一定的依據。但是麵對各種各樣的有機食品標誌,如何辨認和選擇真正的有機食品,的確讓消費者犯難。在選購有機產品時,可參考以下幾點,就可以幫助消費者購買到真正的有機食品:

1)看標誌。我國有機產品的標誌包括兩個,一個是有機產品,一個是有機轉換產品。根據標準要求,處於轉換階段的產品就隻能用轉換期產品的標誌。有機轉換產品的標誌與有機標誌最明顯的區別是顏色,有機產品是綠色,而轉換產品標誌的顏色是棕色的。

2)看認證機構。經過認證的產品必須在使用有機標誌的同一個版麵內,注明該產品認證機構的名稱,如果沒有注明認證機構,隻有有機的標誌,那這個產品至少在標誌使用上是不規範的,也有可能是假的。

目前中國已有近30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常見的如隸屬於國家環保總局的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OFDC)和隸屬於農業部的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COFCC),其中,OFDC得到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認可。

常見的國際認證機構標誌有歐盟有機認證和美國農業部有機認證。按照國際慣例,有機食品標誌認證一次有效許可期限為一年。一年期滿後可申請“保持認證”,通過檢查、審核合格後方可繼續使用有機食品標誌。

3)看證書。有些超市銷售有機產品的時候,會同時展示有機產品的證書,證書上有公司名稱、認證機構名稱等信息,一般不會造假,造假超市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4)看有機碼。從2012年7月1日起,所有的有機產品都擁有唯一的“電子身份證”,即有機碼,消費者憑有機食品的唯一編碼,可登陸國家認監委網站,在“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係統”(http://food.cnca.cn)中查詢該有機碼對應的產品信息,可查到食品出自哪家公司、哪個基地,甚至還可以前往實地考察。

由於價格較高,並且認證、質量控製程序較複雜,有機產品與普通產品的營銷渠道也存在不同。建議廣大消費者到有機產品專賣店、大型商場、超市購買有機產品,盡量不要到農貿市場、批發市場或在不可信的網站購買有機產品。

如果消費者在購買有機產品時發現問題,可與銷售單位進行核實,也可撥打12365、12315電話向質檢、工商部門投訴、舉報。

盡管一些研究人員和消費者認為有機方式生產的食品在口感和營養方麵比普通食品要好得多,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指標能區分出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至於外觀,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沒有明顯區別,有時有機食品賣相甚至要差一些。關於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是否優於普通食品,目前尚無定論。

目前,國內市場管理機製還不盡完善,有機食品還麵臨著魚龍混雜的亂象。對有機產業的發展專家們也是意見不一,但還是非常有信心將這個產業高速發展,迎接“有機時代”的到來。

(5)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區別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都是經質量認證的安全農產品,他們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主要為:

無公害食品是一種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要達到這一標準,是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的基礎。

綠色食品是從普通食品向有機食品發展的一種過渡性產品,介於無公害食品與有機食品之間。

有機食品要求種植的土地有兩到三年的轉換期,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

3、糧食類選購秘籍

在我國居民膳食中,糧食類是主要的構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小麥、大米、玉米、高粱、蕎麥、小米、燕麥以及豆類等。糧食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素,能提供人體需要的50%~60%的能量和50%~55%的蛋白質,同時也是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今天,如何合理正確的選擇健康的糧食,也是一門不淺的學問,下麵主要介紹下我國居民的兩種主食,麵粉和大米的選購方法,以供消費者的購買時作為參考。

(1)麵粉

我們常說的“麵粉”,是由小麥加工製成的小麥粉,是北方人的主食。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根據其中蛋白質含量的多少,麵粉可分為高筋粉、中筋粉和低筋粉。

根據加工級別不同,麵粉可分為特製粉(也叫精製粉或富強粉)、標準粉及普通粉三種。三種麵粉雖然質量不同,但感官挑選方法基本相同。挑選時可從水份、顏色、味道三個方麵來鑒別麵粉是否合格。

水分鑒定:

用手指撚粉,有細膩滑爽之感;或者手抓一把麵粉稍用勁捏,鬆開不結塊;或者輕拍麵粉袋即有麵粉飛揚,即可判斷麵粉水分含量適中。若手捏後,易成團結塊、發粘,手搓阻力大,且內部有發熱感,則可判斷麵粉含水分高,遇高溫天氣,易發熱、發黴變質。

顏色鑒定:

正常的小麥粉,色澤為白中略顯淺黃或乳白色,如麥香粉。近年來,許多的不法生產者把麵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和“吊白塊”違法添加到麵粉等食品中進行增白,麵粉及其製品呈雪白或慘白色,且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過氧化苯甲酰可破壞麵粉中的維生素,使麵粉在劇烈的氧化作用後失去麵粉固有的色、香、味,降低麵粉的質量。且長期食用會對肝髒造成損害,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是嚴禁使用的。2002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也發布實施了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白塊”的規定。

然而,麵粉生產中絕對不添加增白劑是不可能的,食用級漂白劑如過硫酸銨常常用於麵粉的生產中,。因此我們不必將麵粉中的增白劑視為“洪水猛獸”,隻要生產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所規定的添加量進行生產和控製,我們盡可放心。

通常來說,麵粉顏色越白,加工精度越高,麵筋含量也越高。精製粉細白、口感好、味美,人體容易吸收,但其維生素含量低,如果長期食用,易導致維生素缺乏等病症。標準粉比精製粉略粗,色澤較差,麩星較多,但它含有較多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較為全麵,有益人體健康。

另外,麵粉的保存時間過長,或麵粉受潮,其顏色也會加深,顏色發烏。這樣的麵粉也不可購買。

味道鑒定:

新鮮的麵粉,有淡淡的麥香氣味,無其他異味,若有腐敗味、黴味、陳腐味或哈喇味說明麵粉儲存時間過長或汙染已變質。過量添加不合格的漂白劑,也會使麵粉有較重的化學味道。另外,將幹麵粉放在嘴裏,如果有牙磣現象,說明麵粉含沙量高;如果味道發酸,判斷麵粉酸度高。

除此之外,查看麵粉包裝上的信息,除了要有詳細的生產廠商、經銷商資料及生產日期、保質方法及保存期限外,盡量選用標明“保證不添加增白劑”的麵粉。

(3)大米

大米是稻子脫殼而成,雖然北方人更偏愛麵食,但是目前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米飯都是必不可少的,是我國居民公認的主食。大米中各種營養素含量雖不是很高,但因人們食用量大,故其也具有很高營養功效,是補充營養素的基礎。

按加工精度將大米劃分為一到四級。一級大米背溝無皮,或有皮不成線,米胚和粒麵皮層去淨的占90%以上;二級大米背溝有皮,米胚和粒麵皮層去淨的占85%;三級大米背溝有皮,粒麵皮層殘留不超過1/5的占80%以上;四級大米背溝有皮,粒麵皮層殘留不超過1/3的占75%以上。也就是說,等級越高,加工的精細化程度越高,各種營養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也越高,口感也越好,但其中的無機鹽、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膳食纖維含量卻低了很多。因此提倡粗細糧混搭的方法來克服精米營養素丟失的缺陷。

如何選購到優質的大米,可參考以下一看二抓三聞四嚐五洗的原則:

看:

首先,最容易鑒別的一點,就是看有無雜質。級別越高的大米外殼去除的越幹淨,糠粉也少,帶殼米粒、稻穀粒、砂石、煤渣、磚瓦粒等雜質也越少。如果米粒中有蟲蝕粒和蟲屍的說明是陳米。

其次,看米粒的大小,優質大米顆粒完整,大小均一,質量差的米粒散碎,或碎米比例較多。

再者,看大米的顏色,優質大米粒白而又光澤,質量差的米粒顏色發灰。大米腹部常有一個不透明的白斑,白斑在大米粒中心部分被稱為“心白”,在外腹被稱為“外白”。大米腹白部分蛋白質含量較低,澱粉含量較高。一般含水分過高,收後未經後熟和不夠成熟的,腹白較大。如果米粒上出現一條或多條橫列紋,即為爆腰米,爆腰米是大米在幹燥過程中發生急熱,米粒內外收縮失去平衡造成的橫列紋。腰爆米食用時外爛裏生,營養價值降低。如果米粒呈黃色,是由於米粒中的營養成分受自身內源酶或微生物酶作用,使得胚乳呈黃色,營養價值降低,香味和食味也較差,嚴重的可能產生黴菌毒素等致癌物質,顏色越深毒性越大。如果米粒呈暗色,顏色發灰,說明大米陳化現象較重。如果米粒的色澤外觀過白、過滑,就有可能是上光的;若呈淡綠,有可能是以人工色素染色,

然後,看米粒的硬度,優質大米的硬度大,透明有光澤。大米粒的硬度主要是由蛋白質的含量決定的,米的硬度越強,蛋白質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一般新米比陳米硬,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米硬,晚米比早米硬。

最後,消費者在購買大米時還應留意查看包裝上標注的內容。如包裝上是否標注產品名稱、淨含量、生產企業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質量等級、產品標準號等。

抓:

抓一把大米在手,優質的大米,在手中感覺滑爽,鬆手後有“沙沙”聲,殘留在手中的糠粉很少;而抓陳米或質量差的米後會有澀感,手上也沾滿米糠粉,嚴重變質的米還易碎或易成粉狀。優質的大米比較幹燥,當把手插入米中時,有幹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