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慧眼識別食品激素(3 / 3)

目前在中國,最普遍的雞肉食材是白羽雞。白羽肉雞產業是目前中國畜禽養殖產業中規模化養殖程度最高的產業。憑借先進科學的大規模集體飼養經驗,使其生長周期大大縮短,並且有成熟快出肉多的特點,其肉質相較於本土雞所含的脂肪量少,肉汁豐富,纖維細嫩,所含的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也因為白羽雞肉質的特點,於是它們更適用於油炸、燒烤、煎、炒等雞肉烹飪方法。

但是,肉雞的養殖方式雖然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有些雞舍比較擁擠,空氣質量差,容易導致和傳染疾病,飼養者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導致雞肉中可能存在有抗生素殘留的風險。另外,有些商販違法銷售病死雞、注水雞。其中,病死雞極易引起食物中毒,使人感染人畜共患的疾病,而注水雞則很可能會有肉類寄生蟲和病菌的汙染,這是影響雞肉風味,營養價值和品質的重要因素。

中國傳統的土雞生長周期長,成熟緩慢,出肉少。肉質特點為脂肪多,風味濃鬱,多適用於煲湯、紅燒、白切等傳統飲食習慣。現今市麵上被稱為“走地雞”的本地散養雞,但是因為很多是來自出路不明的小飼養場或是普通沒有飼養經營執照的個體養殖戶。這裏出產的雞的健康指標無法得到監控,更談不上將其嚴格控製。

因此,為了能選到優質放心的雞肉,可參考以下幾下幾點:

綜合兩種雞的利弊,要想回避上述風險,最好購買有正規渠道、包裝上標有生產廠家等信息的雞,因為正規廠家在出欄前一周會給肉雞停藥,其含抗生素的風險較小。

在挑選時,盡量選擇顏色發白,不發黏的雞肉。如果肉質發紅、發黑,很可能是病雞或死雞。

買整雞,可以通過刀口辨別:刀口不平整、放血良好的是活雞屠宰;刀口平整甚至無刀口、有殘血、血呈暗紅色,就可能是死後屠宰的雞。

如果雞肉外層微幹,不發黏、不沾手,用手指壓後會立即複原狀,無異味,則說明雞肉比較新鮮。

翅膀上有紅針眼或烏黑色,則很可能是注水雞。可以用手指捏一捏皮層,若明顯感到打滑,也可能是注水的雞肉。

挑柴雞的識別方法是看雞爪。一般散養雞的腳爪細而尖長、粗糙有力,而圈養雞腳短、爪粗且圓肉厚。

對於雞的各個部位而言,雞屁股極易貯存病毒病菌,雞皮中的膽固醇和汙染物含量較高,盡量不要吃。盡管雞胗、雞肝和雞腎等內髒器官的營養高且美味,但也可能會有有害物質殘留,應減少食用次數和食用量。

(3)牛奶中激素的是與非

牛奶是人類重要的食品之一,世界衛生組織也把人均乳製品列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標。但是近期,“聖元奶粉致性早熟事件”,一時間剛從三聚氰胺事件走出的中國奶粉業又現陰霾。

嬰幼兒和兒童是中國奶產品消費的絕大部分群體,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又對激素敏感性更高,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牛奶以及各種奶製品加大了關注。那麼牛奶裏到底有什麼激素呢?人為因素導致的激素過高會產生什麼危害呢?導致孩子的性早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天然的牛奶中本來就含有激素,叫做生長激素,它是動物腦中分泌的一種蛋白質,用於促進動物的生長。牛奶中的生長激素,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生長激素,都是蛋白質。一般而言,蛋白質被吃之後,都會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但我們不能排除蛋白質整體或者大片段被吸收的可能。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就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其他影響,就需要進行長期的檢測來確定是否有害健康了。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要求進行了大劑量的短期動物實驗。在連續28天中,老鼠被喂以大劑量生長激素(劑量高達為奶牛注射劑量的100倍),並沒有觀察到老鼠各項生理指標的異常。因此,FDA認為,食物中的生長激素不會被吸收,因而不必進行長期的安全性試驗就可以做出安全的結論。

對於使用了生長激素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的疑慮還有一些,不過都沒有生物學理論或者實驗結果的支持,更多地隻是一些邏輯上的“可能”。加拿大和歐盟的相關專業委員會審查了生長激素對奶牛健康的影響,結論是激素的使用對奶牛的健康造成了損害。最普遍的損害是乳腺炎發生率的增加,其次還有奶牛生育能力、腿腳等部位也有不利的變化。乳腺炎的增加導致抗生素使用增加,這又增加了人們從牛奶中攝取抗生素的可能性,從而帶來新的健康隱患。不過,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的評估結論認為這一“可能性”在目前牛奶行業抗生素的使用規範之下不會增加人們的健康風險。

奶牛自身激素的調節決定了奶牛分泌乳汁的多少,然而如今的許多奶牛養殖者,為追求經濟效益,想盡辦法改變千百年傳統的奶牛養殖方法,導致牛奶激素過量。

一方麵,為增加牛奶產量,奶牛養殖者可能減少牧草飼養奶牛,而用含動物蛋白的高蛋白飼料飼養,這些高蛋白飼料增加了奶牛體內的雌激素含量,並有可能增加牛奶中雌激素含量。

現代奶牛生產中,奶牛在生產後三個月即可進行人工受精,替代了自然交配,幾乎在整個懷孕期間持續泌乳,尤其是妊娠後期,其血清中雌激素水平顯著提高,牛奶中的雌激素也隨之增加。據估計大約75%的商業化牛奶來源於妊娠奶牛。

另一方麵,為了提高產量,奶牛養殖者給奶牛注射激素催奶劑,人工誘導奶牛泌乳。一般對奶牛進行肌肉注射。奶牛場的工人經常幫奶牛按摩乳房,那不是人性化的管理,其實是為了緩解奶牛乳房脹大時所產生的不適感。美國加州一些奶牛場給奶牛注射“控孕催乳劑”,使奶牛不懷孕就大量產奶,其產量竟然能夠達到自然產奶量的10倍之多。此外,美國還會給奶牛直接注射生長激素,使用了“牛奶激素”之後,最高可增產20%。

由這些人為因素導致的牛奶激素過量,如果人們經常飲用,對人體有什麼危害呢?

致癌

有多項研究報道,牛奶及乳製品消費增加了男性前列腺癌發生的危險度。縱觀過去50年,人類精子的數量下降了約50%。另外,在此期間,睾丸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在許多國家睾丸癌已成為年青人的常見腫瘤。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在許多國家,與雌激素有關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乳腺癌已成為女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女性生殖係統腫瘤的發生與乳製品等的消費呈正相關,並認為飲食中的脂肪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性早熟

性早熟是一種以性成熟提前出現為特征的性發育異常。在性發育年齡以前出現了第二性征,即乳房發育,陰毛、腋毛出現,身高、體重迅速增長,外生殖器發育。

性早熟分為真假兩種——如果性腺軸功能提前發動,則為真性性早熟;如果僅僅是有第二性征上的變化而沒有中樞變化,則為假性性早熟。大部分通過食物攝取所導致的性早熟都屬於假性性早熟。

青春期前兒童體內產生雌激素少,對於外源性激素敏感性較高,暴露於外源性性激素對於其是危險的,可能使其生長加速或出現乳房發育等。一項國外的研究表明,對幼年雌鼠注射雌二醇(雌激素的一種),會導致小鼠性早熟。

性早熟兒童受體內性激素的影響,體格增長過早加速,骨骺融合提前,生長期縮短,生長早期停止,致使最終的成人身高低於按正常青春期發育的同齡兒童身高。雖性征發育提前,但心理、智力發育水平仍為實際年齡水平,而對於過早的性征出現和生殖器官發育會導致未成熟孩子心理障礙,也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嚴重者甚至影響讀書學習。

但是對於“奶粉致性早熟”事件,嬰兒“性早熟”的說法不準確,嬰兒症乳房發育的診斷應為“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起病常小於2歲,乳腺僅輕度發育,但不存在生長加速和骨骼發育提前。病因尚不明確,攝入雌激素隻是可能的病因之一。

嬰幼兒性早熟也不單純因為牛奶中的激素,在我們的周圍,孩子的吃的,用的,玩的,都可能含有激素,從而導致孩子提早出現“性早熟”症狀。對於我們消費者,牛奶是可以伴隨我們一生的食品。我們不能因為聞“激素”色變而不食用牛奶。

目前,對於牛奶中雌激素標準,各國都尚無明確規定,我國牛奶中激素安全性研究甚少。牛奶中的雌激素與人類健康的關係,是學術界麵臨的重大課題。而預防激素牛奶激素過高,當從源頭抓起。這需要不斷完善我國食品相關法律,多部門加大力度綜合管理,才能在不久的將來真的做到放心牛奶,喝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