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慧眼識別食品激素(2 / 3)

因此,不要盲目的選擇植物雌激素等保健品,最好能谘詢醫生,來判斷到底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雌激素。如果想達到一種長期的補充,最好是改變飲食結構,在飲食中科學地添加那些含有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既經濟實惠,又安全放心。

2、食品中的外來激素

(1)靚麗的水果

盡管居住在嚴寒的北方,我們依然可以購買到南方盛產的水果,盡管身在國內,依然可以購買到漂洋過海而來的進口水果。如今水果已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隨時隨地的供給人們享用。

然而,我們購買的水果大多都不是自然成熟的,因為完全成熟的水果質地軟,長途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壓而腐敗,所以大多水果都是在未成熟時被采摘,運輸到目的地後再經過人工催熟的。

目前,催熟水果已經泛濫於市,麵對催熟的漂亮水果老百姓猶豫了,催熟水果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暗藏的危機,敢不敢吃呢?

我國古代就已經知道,在屋裏燃香能促進水果的熟化。這正是因為,燃燒時會放出微量的乙烯氣體。把水果放在灶台上,也會因為受到天然氣或煤燃燒時產生的微量乙烯的影響而提前成熟。

1935年,植物生理學家首次證明,乙烯是一種植物當中天然存在的激素類物質,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調節植物的成熟和衰老。如果把熟水果和生水果放在一起並用塑料袋密封,生水果就會很快成熟,這正是因為熟水果自己就會釋放出乙烯氣體。

然而,乙烯氣體使用起來很難操作,故而人類合成了“乙烯利”這種物質作為催熟劑,它隻要溶在水中就會分解,放出乙烯氣體,作為植物成熟的天然信號,操作起來非常方便。

此外,市麵上空腔寡味的巨大草莓,棱角分明越來越酸澀的獼猴桃,外表鮮紅裏麵卻是綠籽的番茄,口感綿軟也不甜的西瓜等也越來越常見,很多消費者懷疑是加了膨大劑的緣故。

膨大劑是一種生理活性較高的細胞分裂素類生長調節物質,其主要成份是吡效隆(CPPU)。近年來,國內外在蘋果、梨、柿、葡萄等果樹上對吡效隆廣泛進行了噴施試驗,結果表明,吡效隆具有促進細胞分裂和膨大、提高酶的活性、促進葉綠素合成、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產量、改善品質的作用。

首先,催熟劑乙烯利在水中分解變成氣體乙烯,多餘的乙烯會揮發到空氣當中,並不會在水果中殘留,而且催熟劑的食用濃度也很低,不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這種催熟技術在世界各國應用了幾十年,還從未出現危害健康的案例。

其次,植物使用膨大劑後,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會迅速膨大,但人體不會產生這樣的反應。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變成化學能,可以儲存,變成糖,變成澱粉,可是植物和人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係統,人類沒有這個作用,人必須吃東西進去以後,經過代謝,才能產生能量。

最後,動物中殘留的雌激素,導致孩子提前發育,就是常說的早熟。而給水果抹雌激素,對於催熟果實沒什麼作用。少吃香蕉並不能解決提前發育的問題,相反,通過控製肉類和脂肪攝入量、避免兒童肥胖,以預防孩子提前發育將更有意義。

但是,雖然世界上很多國家沒有明確禁止植物調節劑的使用,但是這並不足以論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至於催熟的和使用膨大劑的水果不好吃,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有研究表明,膨大劑降低了套袋果實果肉中細胞壁物質含量和原果膠含量,增加可溶性果膠含量等,這些都與之有關係。因此,學會辨別自然成熟的蔬菜水果,盡量避免購買使用激素的果蔬,下麵列舉幾個鑒別的方法:

看果皮

盡管經過催熟的果實呈現出成熟的性狀,但是果實的皮或其他方麵還是會有不成熟的感覺。比如自然成熟的西瓜,由於光照充足,所以瓜皮花色深亮、條紋清晰、瓜蒂老結;催熟的西瓜瓜皮顏色鮮嫩、條紋淺淡、瓜蒂發青。

聞香氣

可以通過聞水果的氣味來辨別。自然成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聞到一種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僅沒有果香味,甚至還有異味,催得過熟的果子往往能聞得出發酵的氣味。

掂分量

催熟的水果還有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分量比較重。同一品種大小相同的水果,催熟的同自然成熟的相比要重很多,很容易識別。比如,催熟的西紅柿和柿子。

嚐味道

催熟的果實雖然外觀漂亮,但是最容易導致寡而無味,先嚐後買,可以大大避免這一問題。

看季節

明明不是某種水果的季節,但是卻看到市麵上有該種水果銷售,提前了半個月或一個月左右,顏色又好看,很可能就是使用過催熟劑,比如提前上市的草莓和葡萄。

(2)傳言中的“激素雞”

前幾年,“激素雞”就已經在網絡上傳的沸沸揚揚,“蜘蛛雞”或“六翅雞”的圖片也在網絡上紛紛曝光。近日,肯德基和麥當勞因懷疑使用“速成雞”而生意清冷,激素雞的傳言又一次在網絡上走紅,關於“激素雞”恐慌卷土而來。消費者又一次開始紛紛質疑:快餐業的雞是三對翅膀六條腿的怪雞?如果不是激素喂養,怎麼能供應那麼多?快餐店每天賣出那麼多雞腿,雞翅,雞的其他部分去哪了?網絡上的質疑再次引來了所謂的專家的再度“辟謠”,但仍是人心惶惶。激素雞的傳言到底可不可信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激素雞,顧名思義,用激素喂養使雞種達到快速生長目的,一般都是盛行在網絡上的謠言,具體名稱有蜘蛛雞、多翅雞、變異雞、多腿雞、怪雞、畸形雞、速成雞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的人士配有人工合成的荒誕圖片,直指麥當勞和肯德基等洋快餐所使用的雞是激素雞和變異雞,稱其有不可估量的危害與影響。

許多人提起規模化養殖的商品肉雞時總是把它和“激素”聯係在一起,似乎使用激素成了這些肉雞的“默認屬性”,或者至少是“普遍配置”。其實這種想法是一個極大的誤區,絕大部分的養殖戶不敢,也沒有必要對雞使用激素。

首先,在肉雞飼料中添加激素並非許多人想象中的行業常規,而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我們翻翻《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和《獸藥管理條例》,裏麵都明文規定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激素類藥品”,違反者將受到處罰。因此,認為那些養殖場每天都在大批大批地用激素喂雞,那可真是大大的冤枉他們了。

其次,添加使用激素對於促進雞肉生長其實並無效果,而且還會增加肉雞患心髒疾病、腹水等疾病的風險。“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是給雞使用激素的貼切比喻。事實上,目前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沒有發現在肉雞養殖過程中使用激素的情況。激素價格昂貴,添加使用的技術要求複雜,如果添加激素來促進生長,會導致雞的死亡率增加,而高死亡率對任何一個養雞場來說都承受不了,所以使用激素促進肉雞的快速增長,這種說法是很不現實的。

看到這兒消費者的就更加疑惑了,以前的雞從孵出來到殺,最起碼也要養上半年;而現在的雞四十來天就能出籠(也叫出欄,指長到可以宰殺的重量),還比土雞更重。不用激素,雞怎麼可能長這麼快?是不是肉雞產業中的潛規則呢?在這裏要向大家透露白羽雞快速成長的五大因素:

遺傳選育的結晶

為提高中國人的肉類消費量,我國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發,利用禽類雜交技術,最後鎖定了白羽雞。今天的白羽雞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主要源於雞種的不斷優化。從上世紀70年代初到現在,2千克肉雞的生長周期已從1976年的63天縮短到2007年的33天。

科學的飼料配方

白羽雞從雛雞到出欄,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在不同的階段投放不同的配方飼料,以達到快速增長的目的。

有效的防病防疫措施

潔淨無汙染的生長環境、嚴格的疫病防控措施,是白羽雞得以健康生長的必要條件。

標準化的雞場設施

白羽雞生長的雞舍是一個自動控製溫度、濕度、負壓的全封閉環境,這為雞的成長提供了穩定舒適、適合生長的環境。

科學的飼養方法和管理條件

包括建立符合白羽雞生長規律的光照、喂料、供水、通風等程序,以及按雞群生長規律分階段飼養等手段,確保了白羽雞從雛雞到出欄,快速並健康成長。

雖然澄清了“激素雞”的事實,但還是會有人說為什麼現在的雞就是吃著不像雞肉了,為什麼就是沒有肉味了呢?更多的所謂“原生態”的土雞也就更受大家的青睞,因為肉雞被普遍認為口感差,營養價值低,這又怎麼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