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科技發達的今天,農產品的產量雖然明顯提高了,然而蔬菜味道卻不如從前了,肉類也缺乏了原有的鮮味,西瓜大卻不甜了,草莓空腔寡味,獼猴桃隻剩下酸味了,究其原因,人們歸結為激素的作用。
一聽說某食品中含有激素,不管對有沒有醫學背景的人,都會表現出強烈的態度,視“激素”為公敵,談“激素”而色變,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該選購哪些食品了。激素食品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激素,在我們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等過程中,激素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物質之一。食品中的激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食品中所固有的,叫內源性激素,自然界中很多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激素,另一種是在動植物的生長過程中人為添加的,屬於外源性激素。
和任何一個事物一樣,激素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食品中某些內源性的激素有益於人體的健康,但某些激素超過一定的劑量時,就有可能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危害,尤其是一些外源性的激素,比如食品中殘留的激素。因此,我們不要“談激素色變”,而是要正確分清激素的種類和攝入激素的人群,從而來達到維護自身健康的目的。本章節將詳細介紹各類激素食品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1、食品中的天然激素
1926年,科學家們從大豆及一些植物中發現一類小分子物質,其中包括異黃酮類、木脂素類(或木酚素類)、香豆素類,其結構式與雌激素類似,由於來源於植物中,被統稱為“植物雌激素”。
1954年,美國學者Bradbu和white鑒定了53種植物具有雌激素活性,如大蒜、燕麥、油菜、咖啡、果園菜、茴香、甘草、大麥、蘋果、香菜、櫻桃、酵母、馬鈴薯、苜蓿等。隨後,越來越多植物中的雌激素陸續被分離和鑒定。
根據化學結構,天然存在的植物雌激素主要有3類:異黃酮類、黃豆素類和木脂素類,其他類型的植物雌激素還有:蒽醌類、查耳酮類、黃酮類、異戊二烯黃酮類和皂苷類化合。
植物雌激素的分子結構與哺乳動物雌激素結構相似,雖然被人們稱為“植物性雌激素”,其實它們本身並不是激素,它們可以通過與甾體雌激素受體以低親和度結合,而發揮弱的雌激素樣效應,是一類具有類似動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
植物雌激素廣泛存在於各種不同食品中。例如,黃豆食品中通常含有異黃酮類,如豆腐、豆奶和豆漿等。亞麻籽、幹蠶豆、扁豆和全穀物,通常含有木脂素類的植物雌激素。一些蔬菜和水果也含有植物雌激素,例如甘薯、胡蘿卜、蘆筍、蘋果、櫻桃和大棗等。此外,大蒜、西芹、紅薯和蜂王漿也是植物雌激素很好的食物來源。
大量的研究表明,圍絕經期婦女采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可明顯改善絕經期婦女的症狀、預防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但是雌激素的長期應用能產生其他的副作用,如高血凝、高血壓、水腫,並增加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因此,在尋求雌激素替代品的過程中,植物雌激素的發現引起廣大學者們的關注。植物雌激素具有多種生理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1)改善婦女絕經期症狀
潮熱是絕經期的主要症狀,流行病學顯示,在西方國家,60%~80%圍絕經期女性會出現潮熱等血管舒縮症狀,而在亞洲潮熱的發生率隻有20%,這可能是由於東西方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潮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圍絕經期婦女的生活質量。外源性補充雌激素能有效減少血管舒縮症狀。
但很多圍絕經期婦女由於懼怕潛在的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願意接受雌激素治療。近年來,植物雌激素作為一種人工合成雌激素的替代品,備受眾多圍絕經期婦女的青睞,被用來改善絕經期症狀。各種植物雌激素保健品蜂擁一般推向市場,比如暢銷的“大豆異黃酮”,服用這類產品似乎已經成為當下現代女性的一種時尚,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科學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對人體荷爾蒙能起到一種良好的平衡作用。據一項研究顯示,當雌激素偏低時,人體所攝入的黃豆會增加人體雌激素水平;當雌激素偏高時,攝入的黃豆又會幫助降低人體雌激素水平。另外還有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還可以減緩經期症狀,並幫助周期太短的女性延長月經周期。
(2)抗癌作用
近年來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亞洲國家的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研究證實,這也與東西方的飲食結構有關,亞洲居民膳食結構中包含較多的植物雌激素,比如,每個亞洲人日均攝入異黃酮為25~45mg,而以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為特征的西方膳食中,人日均異黃酮攝入量低於5mg。
關於植物雌激素與癌症之間的關係,研究的最多的就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能通過抑製腫瘤侵襲、抑製腫瘤血管生成、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改變癌基因表達水平來抑製腫瘤的發生,在預防和治療腫瘤方麵具有一定的療效,對其作用機製也有一定的了解,為腫瘤患者帶來了福音,在預防和治療腫瘤方麵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量減少、骨質量降低、骨強度下降甚至骨折的一種病理現象。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隨著卵巢功能衰退而逐步下降。在雌激素下降帶來的各種身體變化的病症中,骨質疏鬆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
研究已表明雌激素替代療法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但由於人工合成雌激素有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癌症風險等副作用,所以越來越多的中老年婦女開始選擇副作用少的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
近年來,很多學者研究植物雌激素在骨質疏鬆症動物模型中的防治作用,結果表明異黃酮類的植物雌激素通過抑製破骨細胞的活性和骨吸收過程,能增加骨的形成,維持骨密度。此外,單純補鈣很難被吸收,如果補鈣的同時攝入植物雌激素,可以促進鈣的有效吸收,對絕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應。
雖然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在改善骨質疏鬆症的效力上仍不及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但是對保護骨密度方麵還是有一定的作用。關於植物雌激素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鬆症及骨折方麵的保護作用仍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進行驗證。
(4)預防心血管疾病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對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一直大量食用大豆製品的日本民眾,冠心病發病率僅為美國居民的1/6。日本的一項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攝入大豆蛋白也可以降低血清的膽固醇水平。
大量的臨床試驗表明豆類蛋白能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達到調節血脂的作用。另外,大豆異黃酮還可改善冠狀動脈的反應性,具有舒張血管、抑製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植物雌激素還具有抑製血小板聚集,從而起到抑製血栓形成的作用。
天然大豆食物中的大豆異黃酮對人體作用是肯定的,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有不良反應發生。因此,鼓勵女性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大豆類製品,而不提倡擅自使用人工提純的激素。
(5)改善認知能力
越來越多的實驗研究證實,雌激素可以改善絕經期婦女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減少癡呆的發生率。但是,關於植物雌激素與認知能力和神經係統的研究目前多限於動物體內。人群流行病學的研究隻有兩個,分別對3700名移居在夏威夷的中老年日本人,和居住在華盛頓的65歲以上的日本婦女進行調查,兩項流行病學調查對食用豆腐類製品與腦功能和結構之間的研究,結果表明常食用豆製品與認知功能方麵並沒有必然聯係。因此關於植物雌激素與認知能力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證實。
既然植物雌激素有這麼多的優點,是不是可以放心大膽的購買含有植物雌激素的保健品呢?還是要謹慎為之。原因有一下幾點:
首先,傳統的攝入植物雌激素的方法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而那些用於補充營養的片劑或膠囊之類卻屬於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人知道服用類似營養劑的長期效應到底如何。
其次,大豆異黃酮這個物質本身是好的,但受到原料、提取工藝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大豆異黃酮保健品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老百姓很難判斷自己購買的保健品質量如何。保健品不是藥物,但是消費者並不清楚是否添加了藥物,過量的攝入雌激素會導致其他的副作用。
最後,營養補充劑永遠也不能和真正的食物相比擬。因為食物中含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成分,包括纖維、水分以及其他營養元素,而這些在幹巴巴的片劑或膠囊中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