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食品,是一種以低溫快速凍結方式生產的食品,是將需速凍的食品,經過適當的前處理,通過各種方式急速凍結,經包裝儲存於-18℃~-20℃下(一般要求,不同食物要求溫度不同)的連貫低溫條件下送抵消費地點的低溫產品。
速凍食品主要分為四大類,即速凍果蔬食品、速凍畜禽食品、速凍水產食品和速凍調理食品。速凍食品品種繁多,食用方便,從副食到主食,從盤菜到小吃,樣樣俱全,既能調節季節性供需平衡,又能減輕家務勞動,並且成本較低,為消習慣快節奏生活的人提供了方便。
人們利用低溫條件來保藏食品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l000多年,我國勞動人民已經開始利用天然冰雪來貯藏食品。但速凍食品起源於美國。19世紀20年代,美國的一位發明家在進行一次野生植物普查的時候發現,在極度寒冷的天氣裏,以至於他捉住一條魚後一會兒魚就凍硬了。他就很想知道,這究竟是不是食品保藏的關鍵所在。而當時正是冷凍機發明的時代,回去後,他就開始用冷凍機做實驗,試凍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肉。他發現,冷凍後能很好的保存肉的營養並保證它的安全性。冷凍食品就是這樣誕生的。
一般而言,溫度降低時,微生物的生長速率降低,當溫度降低到-10℃時,大多數微生物會停止繁殖,部分出現死亡,食品的安全有了保證。並且速凍食品由於降溫速度快,凍結的過程中對食物細胞的破壞比較小,從而可以保持食物被凍前的狀態。不過速凍後,食物中的脂肪會緩慢氧化,維生素也在緩慢分解。所以,速凍食品的營養價值還是不如新鮮的魚、肉等。
種種科學論證表明,速凍食品的安全營養在理論上是有保障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速凍食品的微生物超標問題也時有發生,速凍食品原料的選擇、添加劑的使用、速凍的工藝以及冷鏈的保障都存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食品添加劑的濫用是我國食品行業中一個普遍的現象。而在日本等其他國家,食品生產都在追求盡可能接近自然,添加劑則是“能不用盡量不用,能少用盡量少用”。在水產海鮮類食品裏,保水劑、防腐劑用得比較多,其實冷凍本身就是一種保鮮工藝,不需要添加防腐劑之類的物質。
冷鏈運輸不製冷的情況在國內也比較普遍,同時國內物流裝卸設備的落後也影響著速凍食品的質量。裝卸的時間越短,對速凍食品溫度的影響就越小。國外采用比較自動化的裝卸設備,在40分鍾內就能完成裝卸工作,而在國內靠人工,可能需要三四個小時。速凍和冷凍保存隻是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應和細菌生長,並沒有殺死其中的細菌。如果把食物反複化凍,那麼就會在其中積累越來越多的細菌,最終造成微生物超標。
目前,冷凍食品散裝散賣現象也還比較常見,但散裝速凍食品容易發生“二次汙染”問題。散賣的速凍食品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加之開櫃經營造成的溫度升高,易使水分蒸發、油脂酸敗、微生物繁殖;許多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不使用專用售貨工具,即使使用也是用完隨手一扔;有的超市無存放售貨工具的位置,隻能跟商品混放在一起,手接觸的部位就會直接汙染食品;消費者購物時說話、咳嗽、打噴嚏,細菌和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這些行為都成為速凍食品安全的隱患。
普通消費者在選購冷凍食品時,應該到冷凍設備良好的食品商店購買有良好信譽的廠家生產的冷凍食品。一般來說,超市的冰櫃都是敞開的,溫度很難保持在冷凍食品保質所要求的-18℃,而冰櫃底部的溫度較為恒定,所以拿放置在靠下層的冷凍食品較好。購買時一定要查看生產日期,越“新鮮”的冷凍食品越可靠,最好是一個月內出廠的產品。此外,還要注意看看袋內食物,如果有遊離的“冰屑”,則表示該冷凍食品已經被解凍過,安全係數大大降低,不要購買。買回家的冷凍食品如果不是馬上下鍋,應該立刻放入冰箱的冷凍室。
4、爆米花的誘惑——談膨化食品
爆米花是一種古已有之美味零食,起源可上溯到宋朝。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民間習俗中,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爆玉米花,“金豆開花”的爆米花用以解救龍王為人間降雨。爆米花濃濃的香味,讓許多人欲罷不能。記得小時候看見爆米花的車就趕緊的回家拿米,期待地看著老大爺在爐火上旋轉著“黑葫蘆”,當快要撬開閥門的時候,一群小孩子就捂著耳朵趕快跑到一邊,當巨響過後,又爭先恐後跑過去搶著吃爆米花。
中國傳統的爆米花機是“大炮手搖爆米花機”,而用老式爆米花機製作爆米花也被形象地稱為“崩爆米花”。中國司空見慣的這種爆米花機還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2013年1月登上了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著名節目《流言終結者》。在視頻中,美國主持人架起防彈玻璃,穿上防爆衣,還在撬蓋釋放壓力的時候,將“黑葫蘆”口對著天花板,以致“嘭”的一聲巨響過後,漫天都是糊了的爆米花,攝影棚裏被弄得一團糟,觀眾們也被逗得樂不可支。
“崩爆米花”正是一個典型的膨化食品加工過程。將大米、玉米或其它穀類食品置於封閉的爆機中加熱,隨著爆機內的溫度不斷升高,爆機內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米粒逐漸變軟,穀物產生大量的水蒸氣。伴隨溫度的不斷升高,水蒸氣的壓力將已變軟的米粒膨脹。(由於米粒內外的壓強是平衡的,米粒不會在鍋內爆開。當達到一定的時間時,將爆機的口移到備好的長形口袋裏,然後猛的敲開爆機蓋,隨著“砰”地一聲巨響,爆機內的大米被突然釋放在常溫常壓下,瞬時恢複至常壓狀態,因水分急遽蒸發,使食物內部組織發生變化,成為多孔狀的比原先體積膨大若幹倍的海綿狀物體,爆米花就做好啦。
膨化食品,又稱擠壓食品、噴爆食品等。除了爆米花,雪餅、薯片、蝦條等也屬於膨化食品。這些膨化食品是以穀類、豆類、薯類和蔬菜等為原料,通過膨化設備(如螺杆擠壓機等),同時在高溫、高壓、短時的條件對食品進行機械處理和熱處理。膨化過程中,當到達一定高壓而啟開膨化器蓋時,高壓迅速變成常壓,這時糧粒內呈過熱狀態的水分便一下子在瞬間汽化而發生強烈爆炸,水分子可膨脹約2000倍,巨大的膨脹壓力不僅改變了原料的外形、狀態,而且改變了原料中分子結構的性質,比如可以將不溶性長鏈澱粉切短成水溶性短鏈澱粉、糊精和糖,於是膨化食品中的不溶性物質減少了,水溶性物質增多了,內部的組織結構也變得多孔蓬鬆,口感香脆、酥甜。
粗糧經膨化後,粗硬組織結構受到破壞,再也看不出粗糧的樣,吃不出粗糧的味,口感柔軟,食味改善,並且粗糧經膨化後,已成為熟食,可以直接用開水衝食,或製成壓縮食品,或稍經加工即可製成多種食品,食用簡便、節省時間。同時,膨化過程對食品的營養影響較小,膨化食品的營養成分保存率和消化率都比較高。糧食經膨化,等於進行了一次高溫滅菌,膨化粉的水分含量都降低到10%以下,這樣低的水分,限製了蟲、黴滋生,加強了它們在儲存中的穩定性,適於較長期儲存,並宜於製成戰備軍糧,改善其食用品質。
雖然膨化食品風味多樣、味道香甜,但還是不要吃太多,因為可能對我們健康存在一定的潛在危害。現在很多膨化食品為了追求口感,普遍具有高油脂、高熱量、高糖等特點,不宜長期過多食用。尤其是少年兒童正處於身體發育階段,更要注意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如果在飯前大量進食膨化食品,容易造成飽脹感,影響正常進餐。
通常膨化食品的含鉛量比較高,這是因為食品在加工過程當中是通過金屬管道的,而金屬管道裏麵通常會有鉛和錫的合金,在高溫的情況下,其中的一部分鉛會變成鉛蒸氣進入膨化食品中。鉛具有蓄積性,一旦進入人體很難排出。血液裏鉛含量高時,會影響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和造血係統,造成精神呆滯,厭食,貧血,嘔吐等症狀。尤其是兒童對鉛的解毒功能弱,易發生慢性鉛中毒,造成食欲下降、腹瀉、煩躁、牙齦發紫以及生長發育緩慢等現象。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應少吃膨化食品,而且最好不要讓孩子在空腹的情況下食用。
另外,街頭一些小販為了省錢用鋁鍋炒爆米花時,會使用氫化植物油製成的植物奶油代替黃油,而且加上了各種各樣的香精和色素。比如,為了讓食物帶有一種明顯的黃油味道,會添加雙乙酰。添加各種著色劑:靛藍、檸檬黃、日落黃等,食用過量或長期食用都會引起腹瀉、致癌等對人體有害的作用。還有一些抗氧化劑,長期食用也會對人體產生毒性。
對於膨化食品,消費者在購買時,應首選大型商場、超市銷售的知名企業生產的產品。購買時特別注意產品的生產日期,選擇保質期內的產品,最好是近期生產品。因為包裝的膨化食品質量普遍較好,而散裝銷售的膨化食品由於裸露在空氣中,容易造成酸敗和衛生指標超標,因此盡量選擇購買密封包裝的膨化食品。
5、臭出來的美味與迷思
世上有些奇妙的美食,能讓喜歡的人嗜之如命,卻又能讓不喜歡的人聞之則逃,比如西方的奶酪、日本的納豆、印尼的天培。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也有不少以“臭”聞名的美味,比如長沙臭幹子、安徽臭鱖魚、寧波三臭(臭冬瓜、臭莧菜梗、臭菜心),當然也包括被賜名為“青方”的北京王致和臭豆腐。這些食物所具有的獨特的硫化合物的濃烈臭氣,主要來自於其原材料(肉、豆等)中含硫蛋白質的發酵分解。雖然氣味衝鼻,但這些發酵食品卻能增進食欲和助消化,某些營養保健功能甚至超過其生產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