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便麵的癮念
方便麵又稱泡麵、杯麵、快熟麵、速食麵、即食麵,南方一般稱為碗麵,香港則稱之為公仔麵,是一種可在短時間之內用熱水泡熟食用的麵製食品。顧名思義,方便麵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方便”了。作為一種典型的簡易快餐食品,方便麵具有便宜、好吃、易得、保存時間長的特點,隻需要一杯開水就可以填飽肚子。
1957年,日本日清公司推出了最早的工業化方便麵——“雞味方便麵”,結合傳統的麵條和拉麵,再加入一些食用油,經過脫水處理製成。這是一種著味方便麵,不另外添加調味包。1962年,日本明星食品和東洋水產兩家公司幾乎同時推出另外添加調味包的方便麵。1969年,明星食品首先推出非油炸方便麵。1970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GNP)開始居世界第二位,日常消費開始出現重大轉變。次年,日清公司開始推出84g的碗裝方便麵。現代工業化的方便麵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經和麵、熟化、複合壓延、折花切條製得生麵,再經蒸煮機蒸煮使其充分糊化,然後經油炸或熱風幹燥脫水來保持化度,最後冷卻並配上一定調味包包裝的產品。食用時隻需用開水衝泡3~5min,加入調味料後便可得到不同風味的麵條。
日清公司當時發明方便麵時提出五大目標:美味好吃、食用簡便、保存性好、價格便宜適當和產品安全衛生。正是由於具備這些特點,方便麵迅速占領日本市場,並發展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目前消費方便麵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後依次為印度尼西亞、日本和美國。
方便麵按工藝劃分主要有:油炸方便麵、非油炸方便麵、濕法方便麵三種。按包裝方式可分為袋裝、杯裝和碗裝。按照產品風味可分為中國、日本、韓國和歐洲風味等多種,中國的以牛肉、雞肉、排骨和三鮮等風味為主,日本的以醬油風味為主,韓國的以辛辣味為主,歐洲風味則主要是西紅柿醬麵。隨著現代食品加工工藝的提高,方便麵口味更加多樣,可以用鍋煮著吃,也可用微波爐加熱。麵對琳琅滿目、口味多樣的方便麵,既可以用作宵夜果腹,也可以作為零食或正餐食用,深受人們的喜愛。
然而2012年的一則報道竟然將吃方便麵與癌症聯係了起來。一位年僅24歲的女大學生小李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黑龍江女孩,自幼懂事,學習也刻苦努力。自從上大學以來,為了節省開支,替家裏省下些生活費,小李總是饑一頓飽一頓,覺得餓就多吃點,不餓的時候甚至不吃早飯。有時學習到深夜,就用泡麵來填飽肚子。近一年以來,為了準備研究生考試,小李更是沒日沒夜刻苦學習,方便麵也就成了她的生活必備品。在考試前的一個月內連續吃泡方便麵,由於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規律的作息方式,加之平日對胃部疼痛的輕視,當小李終於來到醫院檢查時,已被醫生確診為胃癌晚期。
吃了一個月的泡麵就真的會致癌?腫瘤科專家指出癌症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該女生患癌確定為吃泡麵引起並沒有太多依據。但是,導致年輕人患胃癌的主要原因有環境因素如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規律的作息方式,特別是進食過多的油炸食品,其次是因長期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導致的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和幽門螺杆菌感染等生物因素。
方便麵的主要成分是小麥麵粉、棕櫚油、調味醬和脫水蔬菜葉等。從食品營養與安全角度來講,方便麵並不適宜多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油脂含量高,平均每份所含油脂在16%-18%左右;盡管現在很多方便麵都號稱不是油炸的,但多少都會含有食用油,因此,放置的時間一長,方便麵之中的油脂就會被空氣氧化分解,生成有毒的醛類過氧化物。吃了這種油已變質的方便麵,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比如引起頭暈、頭痛、發熱、嘔吐、腹瀉等中毒現象。
二是含有增稠劑、穩定劑,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三是高鹽含量。一包方便麵(含料包)含鹽6克左右,而我們每人每天推薦的食鹽的攝取量也是6克,所以,方便麵含鹽量明顯偏高,吃鹽過多易患高血壓,且損害腎髒。
四是一些油炸方便麵中含有致癌物質苯並芘等。
因此,方便麵雖然方便、省時、便宜,當也隻是應用作快餐食品偶爾食用。方便麵最好衝水後把麵湯倒掉,再續上水或湯,以減少鹽分和其他有害物質。最好不要把調味品全部放入,隻要放一半。正常成年人每周吃1~2包並無大礙,但方便麵隻適於救急,一天最多吃一次,不能天天吃。我們應堅持合理健康的膳食結構,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增加纖維膳食、多吃豆製品、適當減少脂肪和膽固醇攝取量,並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以促進我們的身體健康。
2、杞人憂天
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利民輻照中心於1997年成立,業務是用鈷60放射源對方便麵調料包、辣椒粉等進行輻照滅菌。放射源通常被放在牆壁厚達2米的水井輻照室內,用時提出,用完放回。
2009年6月7日,中心輻照裝置運行時貨物意外倒塌,導致放射源保護罩傾斜,鈷60放射源被卡住,無法回到水井中。一周後,由於放射源的長時間照射,接受輻照加工的辣椒粉自燃。幾個小時後,火勢得到控製。隨後開封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相關情況:安全無事,正在處理。環保部也發布通告,卡源事故不會造成環境汙染。然而就在發布通告的第二天,卻有謠傳稱輻照中心鈷60將爆炸,致使許多群眾逃離家鄉,前往附近縣市“避難”。當地政府隨後召開新聞發布會,專家出麵辟謠,警方抓獲5名造謠者。大部分群眾返回家中。
河南杞縣利民輻照中心不但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成為了新聞熱點,也把“輻照技術”這個陌生的專業字眼帶到了公眾麵前。
隨著輻照技術的應用範圍浮出水麵,人們不禁發問,什麼是輻照?我們日常食用的哪些食品是經過了輻照的?放射性物質輻照過的東西人吃了安全嗎?
食品輻照技術是於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種滅菌保鮮技術,以輻射加工技術為基礎,運用x射線、γ射線或高速電子束等電離輻射產生的高能射線對食品進行加工處理,達到殺蟲、殺菌、一直生理過程、提高食品衛生質量、保持營養品質及風味、延長貨架期的目的。輻照還能殺死食品中的昆蟲以及它們的卵及幼蟲。經過超過四十年的研究,現在約有36國家的大約50多種輻照食物輻照得到承認。
輻照殺菌的最大優點是能徹底消滅微生物,防止病蟲危害。射線穿透力強,可在不打開包裝的情況下進行消毒。此外,輻照殺菌還能延長食品和農產品的保存時間,如輻照後的糧食3年內不會生蟲、黴變;土豆和洋蔥經過輻照後能延長保存期6到12個月;肉禽類食品經輻照處理,可全部消滅黴菌、大腸杆菌等病菌。
目前,我國約有近百種輻照食品通過了鑒定,早在1998年之前國家就已頒布批準了糧食、蔬菜、水果、肉及肉製品、幹果、調味品等6大類固態輻照食品的衛生標準,在2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50多個商業化規模的輻照裝置。另據中國核農學會早前的調查顯示,2005年我國輻照食品產量就已達到14.5萬噸,占世界輻照食品總量的36%,產值達到35億元。
那麼輻照食品對人們的健康到底有危害麼?為什麼有的消費者對輻照食品的安全性感到擔憂呢?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輻射食品衛生安全聯合專家委員會於1980年認定,在10kGy(千戈瑞,戈瑞是輻射劑量單位,指每單位質量的被照射物質所吸收的射線能量,1戈瑞=1焦耳/千克)劑量以內輻射任何食品,大量衛生安全實驗證明,輻射後的食品安全可供食用,不會引起營養和微生物方麵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食品中的主要元素碳、氫、氧、氮等要在輻照後誘發放射性,需要10MeV以上的能量,且所生成的同位素的壽命非常短。我國輻照食品多用的鈷60γ射線的能量隻有1.33MeV和1.17MeV,根本不會產生影響。根據英國科學家在1966年的研究結果,24小時的鈷源照射,所產生的感生放射性僅僅是食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放射性的0.00005%。
消費者的擔心源於對輻照食品的誤解,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認為輻照食品可能有放射物質殘留。其實采用輻照技術處理食品時,食品本身不直接接觸放射源,受到的僅僅是放射源產生的γ射線(電磁波)的作用,不可能沾染上放射性物質並產生殘留。簡單說,雖然用來處理食物的輻照射線能夠致癌,但輻照過的食物並不因此有害。其次“輻照食品”和“放射性汙染的食品”不是一個概念。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的灰塵飄在空中,落在食物上,致使食物的放射性水平增高,食用這種食品肯定是有害的;而輻照處理的食品隻是射線照射食品,食品本身和放射源沒有接觸,不可能由此造成汙染。
每種食品都有不同的輻照劑量標準,隻要嚴格執行合理的劑量標準,輻照食品中的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但由於監管程序不夠規範,比如有些脫水蔬菜、辣椒粉作為原材料已輻照過,作為調料包又再次接受輻照,就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輻照”,有關部門對此要加強協調和監督,但這和輻照食品本身的安全性沒有關係。
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人們對此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無可厚非。輻照食品——這個聽起來陌生的名詞,讓人們實實在在地產生了天然反感。不過因此而過於擔憂輻照食品的安全性,實屬杞人憂天。
3、清涼世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速凍食品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在超市中各種速凍食品琳琅滿目,餃子、餛飩、粽子、湯圓、饅頭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