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酒通血脈,消愁遣興,少飲壯神,過多損命。用無灰者[1]。凡煎藥入酒,藥熱方入。
詞解:
[1]無灰者: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內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故藥用須無灰酒。
釋義:酒味辛,性溫。歸心、肝、肺、胃經。能祛風散寒、溫通血脈、行藥勢。用於外感風寒、寒濕痹痛、寒凝胸痹,以及血行不暢之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少量飲用可解悶散心、振奮精神,過多或長期飲用則傷害身體。入藥用無灰酒。凡煎藥入酒,要待藥熱時加入。
功效:溫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
主治:寒濕痹痛,外感風寒,胸痹,肢體麻木。
配伍應用精要:
酒單飲用,散風禦寒祛濕,用於感受風寒或寒濕、雨淋。
酒浸泡蘄蛇、五加皮、木瓜飲用,溫通血脈、散寒止痛,治風寒濕痹痛。
酒少量飲用,活血通脈,緩解手足麻木、筋骨不利等症狀。
酒配瓜蔞、薤白,溫陽通痹止痛,治胸痹心痛、喘悶氣短,如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酒配金銀花、赤芍、乳香,行藥勢、活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瘡瘍腫毒初起,紅腫熱痛,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酒炙藥物,能升提藥勢,如酒黃連、酒黃芩,增強活血作用,如酒當歸、酒牛膝。
用法用量:溫服適量,或入藥同煎、浸藥。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陰虛、實火、失血者忌服。
來源與品種:為米、麥、黍、高粱等和曲釀成的一種飲料。
現代研究:本品主要含乙醇,同時因原料、釀造、加工、儲藏等條件之不同其成分差異甚大,如含高級醇類、脂肪酸類、酯類、醛類、少量糖類、揮發酸和不揮發酸等。乙醇對中樞係統的作用基本上與麻醉藥相似,但引起的興奮期較長,大量則導致延腦中樞麻痹;乙醇能使飲者喪失謙虛和自製,同時使其辨別力、記憶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減弱或消失,視力(中樞性)也常出現障礙;中等量乙醇可擴張皮膚血管,故常致皮膚發紅而有溫暖感。低濃度酒類可增加胃液和胃酸分泌、增加胃的吸收功能,高濃度則抑製胃液分泌,減弱胃蛋白酶活性甚至對胃黏膜有強烈刺激;其殺菌作用以濃度為70%左右作用最強,低於60%或高於80%者殺菌功效皆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