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醋消腫毒,積瘕可去,產後金瘡,血暈[1]皆治。一名苦酒。用味酸者。
詞解:
[1]血暈:指產後或外傷出血過多引起的頭昏、眩暈。
釋義:醋味酸、苦,性溫。歸肝、胃經。能消腫解毒、散瘀、止血。用於胸腹疼痛、瘕瘕積聚、癰疽瘡腫,以及婦女產後、刀槍外傷出血所致血暈等。別名苦酒,入藥以味酸者為佳。
功效:散瘀消腫,殺蟲,止血。
主治:癥瘕積聚,產後血暈,出血證。
配伍應用精要:
醋配三棱、川芎、大黃,散瘀消癥,治癥瘕積聚。
醋配黃芪、芍藥、桂枝,扶陽固表,祛除水濕,治黃汗病之汗出黃黏、狐臭,如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金匱要略》)。
醋加熱蒸騰、熏鼻,治產後血暈。
醋頓服30~50mL,安蛔止痛,緩解膽道蛔蟲病疼痛。
醋配半夏、雞子白煎湯,頻頻含咽,祛痰散結、消腫利竅,治咽中生瘡,語聲不出,如苦酒湯(《傷寒論》)。
醋調大黃末,或醋與生附子磨稠汁外敷,散瘀消腫,治癰疽瘡毒。
醋配止血藥,收斂止血,治吐血、衄血、大便出血。
醋室內熏蒸,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等時疫。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入湯劑或拌製藥物。外用,適量燒熱熏嗅、含漱或和藥調敷。本品藥效弱,隻能做輔助治療。
使用注意:胃酸過多者忌服。
來源與品種:為米、麥、高粱或低度白酒為原料釀成的含有乙酸的液體。
現代研究:本品是3%~5%(質量分數)乙酸的水溶液,一般含有其他的一些微量物質,有乙酸的鉀、鈣、鈉、亞鐵鹽,多種有機酸、糖類成分及氨基酸、維生素等。本品可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急、慢性傳染性肝炎,蛔蟲、蟯蟲病,一般外科炎症及石灰燒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