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平三年秋季蒙軍入侵蜀口地區的戰爭中,屯守在武休關的興元戎司都統李顯忠所部被蒙軍擊潰,撤退到大巴山、渠江一帶。
曹友聞全軍覆沒,蜀口地區的4個都統軍,隻剩下駐防在金州的金州都統製和彥威的部隊尚在自保。
大安軍以南的整個四川,除駐紮在夔州的都統楊價所部外,其他地方已沒有成建製的部隊駐防。雖然各地還有一些做內務性質的士兵,但數量少,也無作戰能力。
也就是說,蒙軍隻要突破趙彥呐部署的利州到劍門的防線,就能勢如破竹,一路暢通進入四川了。
闊端部署兵力向南宋防線進攻,又命令右路軍直奔成都,約定期限會師。
十月一日,闊端的先頭部隊將領趙阿哥潘,輕鬆突破利州朝天嶺上的朝天關(今四川廣元市朝天區北);七日,蒙軍抵達利州城,沒幾個回合,就攻陷城池,生擒劉太尉。
接著,蒙軍進逼劍門關,這是趙彥呐設置的防線中最後一環。
蒙軍沒有強攻,而是采用夜襲戰術。
行軍千戶郝和尚拔都挑選了12名士兵組成敢死隊,帶著他們乘著夜色摸到關口,殺死守衛關口的宋軍,打開關門,蒙軍一舉殺入關內,擊敗了王連的部隊。
劍門關地勢險要,扼守著入蜀的咽喉,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晉末年大臣殷仲堪說:“劍閣之隘,蜀之關鍵。”
這麼易守難攻、對四川腹地如此重要的一個關隘,居然被13個蒙軍輕鬆攻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趙彥呐的利州到劍門關防線,至此全部告破,呈現在蒙軍麵前的,是擺在砧板上待宰的四川腹地各地城池。
十月十日,蒙軍攻破閬州,俘獲停泊在嘉陵江上的300艘船隻。在閬州,蒙軍兵分三路出擊:
一路蒙軍渡過嘉陵江向西進發,十二日攻進隆慶府(今四川劍閣縣)下轄的普成縣(縣治在今劍閣縣王河鎮南),然後直撲成都;一路蒙軍沿著嘉陵江南下,十三日攻入順慶府,然後也朝成都進軍;一路蒙軍先後攻進新井縣(縣治在今四川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鹽亭縣(今四川鹽亭縣),十六日進入潼川府。
在潼川府,蒙軍遇到思州知州田興隆率領的田家軍的抵抗。
因寡不敵眾,田興隆幾個回合就敗退了。至此,四川腹地已沒有重兵防守。
嘉陵江沿線城市的老百姓大多乘船從嘉陵江南下逃亡,其中被蒙軍追上殺害或淹死的,有數十萬人。
蒙軍占領潼川府後,繼續西進,到了中江縣城外麵,又遇到了抵抗。
在中江縣城,還有一支小規模部隊,由雲安軍(軍治今重慶市雲陽縣)主簿兼教參佐忠勝軍楊壽孫,以及何庚、安帷臣、田廣澤、歹坤等將領統帥。他們與蒙軍連續交戰兩天後,全部陣亡。
三路蒙軍陸續會師,十月十七日,又攻破懷安軍(軍治今金堂縣淮口鎮洲城村)、金堂縣(縣治在今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與右路軍大部隊會合。
接下來,蒙軍的進攻方向直指成都城。成都迎來建城以來第一次被屠城的至暗時刻。
元軍進城,臨安被元軍占領。而文天祥在和談期間被伯顏扣押,但陳宜中和張世傑則趕在元軍進城之前帶領部分南宋皇室逃出臨安。之後文天祥借機逃脫,與宋廷殘餘會合,又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了抵抗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