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忙碌飛越充實的初中生活三(2 / 3)

而女兒就是把她的成功與“龍蝦”的味道連在一起,每次想起的時候,那個滋味都很具體地刺激著她的味覺、神經中樞,讓她產生快樂,激發她繼續向前。

人有兩大感官是不經思考直接進入大腦的,一個是聽覺,比如音樂;一個是味覺,比如味道,不管甜的、鹹的、鮮的、辣的、香的、臭的、怪的。

所以你可以試試,把孩子成功的感覺與他最喜歡的食物或音樂掛鉤,看看有什麼效果沒有。

做學問一定要踏踏實實,平時就要如此,做人也一樣。機會一定會有,成功也早晚會到來。

7.忙碌和豐收的八年級

(藤媽心語)追求完美是個優點,所以不少家長也是堅守此道。很多家長對自己“教育”孩子的“執行力”都要求完美。但在完美地執行之前,要先明確你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果方向正確,加上完美的執行力,那麼就會越來越接近完美的結果。但如果方向錯了,再在錯誤的方向上完美地執行,也許就隻能得到“完美的錯誤”。

八年級是很忙的,老師們有意給孩子們營造準備上高中的氛圍,課堂紀律、遵守校規、按時完成作業,等等。同時各種考試和競賽也都紛至遝來。讓女兒一度揪心的“女生問題”也慢慢扭轉了,女兒的笑容重新回到臉上。

到了畢業典禮那天,我和女兒一起出席了典禮,我是穿得比較隆重的,我們坐在前排。校長致辭之後,開始發獎狀、獎品,女兒一次次地上台領獎,出盡了風頭。女兒還是那一年當然的DUX(類似於狀元)。那天晚上,我拿她的獎杯、獎狀、各種證書拿到手發抖,真後悔沒帶個帶輪子的旅行箱來。在一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競賽獲獎證書中,有一個證書是我認為最有分量的,那就是獲得了“Distinction(相當於90分)”的寫作(writing)。我知道這個證書的深刻含義,深深地為女兒感到驕傲。

雖然在學校很忙,放了學,女兒還是有時間的。我從來沒有給她布置過任何一種課外作業或者是閱讀書籍,除了在小學時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項目,她幾乎沒參加過任何種類的補習班或才藝班。由於她是校樂隊和合唱隊的成員,所以經常自己在家裏拉小提琴。小提琴是在德國的時候學的。當時受了德國深厚的音樂文化的熏陶,女兒也迷上了小提琴。教她的老師是一位音樂專業的博士,功底自然非凡,女兒也很陶醉。回到新西蘭以後,曾經請過數名教琴的老師,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女兒還是自學成才了。

有家長以為,我的女兒成績好,一定是很努力很努力學習的。其實不然,我在家裏從來不提“學習”二字,但我們每天的交流都是圍繞著知識、科技以及當前發生的話題,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討論。當覺得數據或細節不清楚的時候,我們還會立刻上網去搜尋準確的資料。她也喜歡看卡通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是她最愛看的卡通片之一。有時候我也跟她一起看,看完也會議論議論。通過看卡通片,女兒的社會知識和理解力也得到提高。

我的體會是:知識遍地都是。不是隻有寫在課本上的才值得孩子“學習”。學習如同呼吸,本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必弄得如臨大敵。否則的話,隻能是適得其反。

家長對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補償心理,我也不例外。從我的人生體會中,我覺得人的一生快樂最重要。我對女兒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希望她每天快樂。這樣她就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我希望女兒眼睛裏有神采,嘴角有微笑,每天都哼著歌,自得其樂。如果哪天沒聽到女兒的歌聲,我就知道有問題了;如果她的眼睛再暗淡無光的話,我就知道問題有點嚴重了,需要引起我的重視了。這時我就會用心觀察,掌握時機,找出問題之所在,將其化解。

人的本性是追求快樂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善”字,不僅僅隻是善意、善行的意思,它也有積極上進,追求快樂的含義。這種追求是不會停息的。如果孩子在父母這裏得不到快樂,他不會停止追求快樂,而是會去其他地方尋找,直至找到。想想我們自己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8.恢複雙語自由運用的狀態;

(藤媽心語)和孩子一起談論她的未來,會讓她在心理上產生溫暖感和親近感。這可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大好機會!

不知從何時起,家裏的話題已經圍繞著即將開始的高中生活了。女兒言辭間充滿了喜悅和憧憬。每天哼著歌,把獲得的獎杯擦了又擦,還專門用自己的零花錢“投資”購買了專業的清潔劑來清洗。她把獲得的證書貼在衣櫃和臥室的牆上,居然貼了滿滿一牆。證書種類繁多,顏色各異,設計各有千秋。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嚇了一跳,看來女兒的進步真是不小啊。可喜可賀!

同時她一邊翻看著新學校寄來的資料,看著上麵的照片和介紹,一邊和我討論著和新學校有關的話題。看得出,她對高中生活充滿了期待。

轉眼到了聖誕節假期,女兒帶著對新學校的憧憬回了國。一晃一個半月過去了,她又回到了奧克蘭。回來之後,我發現她中文進步不少,可是英語恢複得有點慢。記得以前她總是中英文運用自如,現在隨著年齡增長,大腦開始變化了。我於是有目的地和她多說英語。就這樣過了兩周左右,她的英語又回來了,我才鬆了一口氣。正如語言學家所發現的,人的大腦在13歲左右就會發生變化,13歲前學習語言的方法和13歲以後學習語言的方法是有區別的。從我學有關語言習得的理論了解到,13歲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分界線。許多雙語運用自如的孩子到了13歲左右都會發生一門語言占優勢的情況。我想,不管如何,女兒需要盡快調整狀態,恢複英語思考習慣,這樣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高中生活。女兒那時剛剛好13歲了。我暗暗提醒自己以後要注意了。

新西蘭的一些華人家長,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孩子每天上學,在學校說英語、學英語就夠了,所以孩子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讓孩子說中文、學中文、寫中文。我教過一個學生,現在十年級了,從小到大,家人都不讓他在家裏說英語、看英文電視。一直風平浪靜,直到孩子上了九年級,家人才發現孩子的英語考試成績不行了,於是急忙找老師來補課,但是語言這東西是個慢活,不是你今天要今天就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