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為上高中做準備
(藤媽心語)女兒曾給高中的學生上了一堂將近4個小時的課,其中她說了這樣一句話:If your parents know your academics more than you do,then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there.(如果你的家長對你的學習,比你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還了解得多,這裏麵就有問題了。)我要求家長和學生記住這句話。
上高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兒。對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能夠去一個自己喜歡的學校讀書,心情會舒暢很多,學習效果也應該好很多。八年級一開始女兒就積極在網上尋找心儀的高中了。剛剛在《新西蘭兒童金頭腦電視智力大賽》中獲獎的女兒,信心陡增,把給自己找高中的事兒當成頂頂重要的事兒去辦。因為初中上的是一個小型的私立男女生合校(co-ed school),所以女兒也很自然地把全城有可能去的私立和公立高中的學校都找了出來,並做了一個對比的表格,上麵標著每個學校離家的距離,交通方式(公車、校車或火車),每學期、學年費用,學校提供的設施、圖書館、各種課外活動情況,她對校服的喜歡程度,可選第二語言的情況,是男女混合學校還是女子學校,有沒有獎學金,如何申請,截止日期等一一列出,然後再進行篩選。
經過這樣周密的調查研究,她已經對附近的高中狀況很了解了。我們選定了幾所學校參加他們的學校開放日做進一步調查。
孩子的事情要放手讓孩子去做。上麵這件事就像一個小型的項目管理。最終是孩子要去高中讀書,不是家長。孩子自己最需要把這件事弄清楚。這樣也為她的高中學習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最後,我們一致同意先去參加一所私立女校的獎學金考試。這時,距離報名截止日期已經很近了。為節省時間,我親自把報名表交給了學校。至於考試,也沒什麼好複習的,學校沒有提到太多,估計得看臨場發揮了。
果然,考試那天,我送女兒到了學校,看到有不少女孩子也來參加考試,有亞洲人、白人等。當時的整個考試時間為兩個小時左右。女兒出來的時候對我說,考試題很多,她剛剛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但是有一些答案她心裏沒底。她後來問了一下,有多一半的學生根本沒來得及做完。我想起自己以前參加過類似的考試,這主要是為了發現一個人的極限水平。我就說這種考試如果你能做完所有的題目就已經很好了。就這樣,獎學金考試就先告一段落,我們又考慮看另外一所高中了。
這所高中是一所senior high(高年級高中),就是隻有高中最後三年。學校開放日那天,我和女兒一起來到這所學校。這所學校位於市中心,是一座獨立的教學大樓,最頂層住的住校學生,下麵是教室、辦公室。學校是新建的,課程是IB。當時的IB課程並沒有太多人知道。我也是略知一二。女兒很喜歡這所高中的氛圍,不知為什麼她在那裏很有歸屬感。我們也和學校的老師見了麵。老師也很熱情。但是遺憾的是,它隻有高中最後三年,女兒也隻能等到十一年級的時候,才能來這裏。女兒是真心喜歡這個學校,我當時就想將來女兒也許真的會來這裏。
獎學金考試的時候是在那年的5月初,之後我們收到了學校的麵試通知。通知上特地寫明要家長和學生一起麵試。於是我們如約參加。該校的副校長代表學校來麵試我們。她一看就是很幹練的那種kiwi老師,年紀絕對不年輕,卻讓人感覺不到一點暮氣。精致的妝容,恰到好處的修飾和做工精細的合體套裙都散發著她的龐大的氣場。她問的問題真是精心設計過的。看似問一件小事,卻可以從中發現你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比如她問:“你的女兒有沒有壓力很大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是如何幫她的?”我的回答是:“有壓力大的時候,就在最近,當班上的女生對她有這種態度的時候,我告訴女兒要給她們時間,要相信她們會改變的;同時不要恨她們。”我的態度是積極的、正麵引導的、對人性有信心的,她聽了很滿意。
學校、學生和家長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孤立任何一個、打擊任何一個,或拔高任何一個到不自然的程度,都是不合適的,最終受到損害的是孩子。但是三者的著重點是不同的,彼此應該不逾矩,並使得關係和諧。我想,這個學校之所以要家長同時參加麵試,證明學校非常清楚家長、學生和學校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我從來都相信女兒的實力,她的知識絕不是靠死記硬背出來的。她有她那個年紀的孩子很少有的敏銳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在麵試的時候,我們母女倆都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引經據典、收放自如。麵試的過程表麵上輕鬆愉快,實際上裏麵充滿了知識和智慧的交鋒。
兩周之後的一個中午,我收到了學校發來的信,看到“congratulations”我立刻給女兒發了條短信:You got the scholarship(你得到了獎學金)!女兒那天正在西區的一個體育館參加一個“中學生領袖峰會”,看到這條短信自然是很高興。
這個獎學金是從九年級一直給到高中畢業,共5年。女兒拿到的是最高的獎學金。5年下來確實是一大筆。錢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女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強了。於是我們又出去慶祝了一番。這次我請女兒吃的是龍蝦大餐。布置精致的中餐館,一張四人座的桌子上麵鋪著潔白的桌布。龍蝦大餐開始了。其實我們真的吃不了太多,剩下的打了包,又吃了一天才吃完。從此以後,女兒總是說“成功的滋味像龍蝦”。
多年後的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了舉世矚目的“文學大師”,然而他談起他最初想當作家的願望,竟是為了能一天吃上“三頓餃子”。我把“餃子”稱作“右腦的目標”,因為餃子是有味道的、有溫度的、有空間感的、有親身吃過的體會的、有愛的情感聯係的、有家的舒適、有心靈的歸宿;它同時也充滿著“機遇”:小小一張麵皮裏,你可以有自己想象的空間、發揮的餘地,你可以包進去任何你喜歡吃的肉餡、素餡、青菜。同時餃子的吃法也可以不同:你可以煮著吃、煎著吃、蒸著吃。“一天吃三頓餃子”就是莫言情感上的最大動力,也是支撐他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