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順順當當地到了目的地,這是一個鄉間俱樂部。它的別致、精致,它所散發出的優雅、迷人和沉醉的氣息,會讓你樂不思蜀。我們到達的時候是下午,來到旁邊的小旅館收拾了一下,休息了一下,我們才開始換衣服,準備參加晚上的派對。
請帖上寫著“晚上8點”,我想女兒可能等不了那麼久不吃東西,我就問女兒要不要先吃點東西,女兒可能是太想吃蛋糕了,她說可以等。到了8點,我們準時抵達派對。隻見裏麵的燈光柔和雅致,我後來數了一下,至少有幾十盞燈,可是看著就是朦朦朧朧的,幾十盞燈都沒能把房子照亮,這也真不容易,我一邊看一邊感慨著。整個大廳用鮮花裝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帖,放在桌子上。長長的餐桌上,擺著鮮花、閃光的餐具、晶亮的酒杯,還有燭光搖曳的燭台。
我和女兒被安排在和主人的其他從遠方而來的朋友一桌。這些朋友中,有從荷蘭來的,有從法國來的,有從意大利來的。我是最近的,從漢堡來的,而且我們也是主人唯一的亞裔朋友。大家坐下來,先聽主人致辭,他用德語說了很久,底下的人鼓掌、叫好、哄堂大笑。最後,大家起來,為主人幹杯。女兒也端起酒杯,當然裏麵是飲料,和大家碰杯。主人致辭完畢,就是同桌的客人彼此熟稔的時間,女兒突然成了“眾矢之的”。不知道是不是“物以稀為貴”,同桌的客人覺得女兒很可愛,就一個個來跟她說話,女兒那天表現得大方得體,頗有大家風範。剛開始的話題都是“你來德國多久了?”“你多大了?”“學校如何啊?”“喜歡這裏嗎?”這種泛泛而談的問題,之後就進入到有點深度的問題了。他們問女兒:“英語和德語有什麼不同之處?”“新西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新西蘭的學校如何?”他們或說英語,或說德語,饒有興趣地跟女兒聊著。那一瞬間,我覺得女兒突然長大了。聽著她自如地和這些“高朋”聊著,我心裏很自豪。旁邊法國來的客人用英語說著“birthday song(生日歌)”,他想請女兒用英語唱這支生日歌給主人,女兒說可以啊。於是在大家的掌聲裏,女兒站起來,用英語唱起了《祝你生日快樂》,到後來,大家一起唱“祝你生日快樂”。主人高興地把女兒抱了起來,說:“你真是個天使!”
到了9點,自助餐開始了。也許是等候的時間太長了,女兒真的餓了。吃飯的時候,從荷蘭來的那位長者對我說:“你的女兒非常有智慧,她將來一定很有前途。”他沒用一般形容小孩的“smart”這個詞,而是動用了“intelligent”。我忙說謝謝誇獎,我還不是很清楚女兒都說了些什麼,讓他如此誇獎她。因為我知道這裏的人說話用詞都非常精準,他這樣說絕非溢美之詞。
自助晚餐非常豐盛,量控製得很好,我們一直等到過了午夜,派對結束才回到小旅館休息。
第二天,我們開車在附近的小城裏兜了一圈,小城像童話裏的小鎮,靜謐的街道,寥寥的行人。住在這裏,會有種時間凝固了的感覺。我不禁想起漢密爾頓,在那裏的時候,也有種時光凝固了的感覺。轉過去,我們在街角發現了一間掛著紅燈籠的中餐館,我下意識地微笑了一下,哈,哪裏都有中餐館啊。
然後,我帶著女兒出了小城上了通往漢堡的高速公路。
生日會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女兒後來做事的風格中,我隱隱約約總能感覺到那種精致、細膩、典雅、嚴謹的影子。
7、開闊眼界的“環歐之旅”
(藤媽心語)一顆心的成長曆程是漫長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印象,積聚起來,印象變成思想,思想變成行動,行動變成結果,結果變成命運。孩子的命運就是由每天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構成的。
深秋的時候,我隱隱有些擔心,感覺女兒呼吸聲越來越重,眼睛總是淚盈盈的,不停地用手去擦眼睛,因為很癢。我交代過她去卡特琳家的時候,不要碰那隻波斯貓,我想女兒是聽話的,否則她的過敏症早就犯了。女兒的呼吸越來越困難了,我不得不帶著她去看醫生。我們比預約時間提前了幾分鍾到達診所。和接待的護士確認之後,我們就坐在一旁等待。診所裏環境清新、自然,格調淡雅,牆上掛著幾幅小畫,一切都不引人注意。想想很有道理,來這裏的人都有些不舒服,這樣裝飾就不必在感官上再給來者帶來什麼壓力了。過了一會兒,醫生來到我們麵前,請我們進入診室。進去坐下,醫生聽取了女兒的情況,女兒用英語和德語一起說了自己的感受,醫生可以講很好的英語,他說女兒需要做一個“過敏源”測試。這需要一點時間。我說沒問題。然後,醫生和護士交代了一下,我們就跟著護士到了另一個房間。
護士讓女兒坐下,把袖子卷起來,蘸著酒精消毒之後,在女兒的胳膊上點了20個測試點,告訴女兒不要動、不要碰。我想這就是“過敏源”檢驗了。我和女兒靜靜地坐著,等著。過了一會兒,女兒被叫進去查結果。我也看到她的小手臂上起的圓點,有的輕,有的重,有的有分幣那麼大,我感覺不妙,心情沉重。
被醫生叫進去的時候,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我們有可能要打道回府,回新西蘭了。醫生給了我檢驗報告,20個過敏源中,有18個過敏,有花粉、鬆樹,還有動物毛發,我已經聽不到醫生的逐個解釋了,眼前就是女兒小小胳膊上的一個個紅點。拿著一大堆的藥,我也記不得我是怎樣帶著女兒回到車上的。坐到車上,我捧著她的手臂,把她擁在懷裏,眼淚潸然而下。
藥是用了,好的速度很慢,女兒缺課越來越多,而德國的冬天卻沒有結束的跡象,漫長的冬天啊!幾經思考,我想我還是帶女兒回奧克蘭吧。那裏有溫暖的陽光、四季如春的氣候,雖然也會有花粉,但程度卻輕很多,容易控製。我和女兒講了自己的想法,女兒雖然舍不得已有的一切,但新西蘭對她的吸引力更大。所以我們就決定回奧克蘭了。
但我希望能在離開德國之前,帶女兒去遊曆一次歐洲,最起碼是西歐一帶的國家。“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嘛,隻是我不知女兒的身體是否吃得消。和女兒談了我的想法,女兒眼前一亮,說:“媽媽我沒問題,我想去。”接下來就是和公司交涉、找旅行社、安排行程,並且要預訂回奧克蘭的機票。一大堆的事情需要處理,但人就是這樣,認定的事兒,再多再累也不覺得,在處理完一大堆事情之後,我和女兒開啟“環歐之旅”了。
我們從漢堡出發,然後去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奧地利、意大利,最後再回到漢堡。這次旅行對女兒來講最大的收獲,可能就是親身經曆了歐洲的經典文化,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底蘊,擴大了女兒的眼界,激發了女兒對外麵世界的向往。後麵的事實證明,我的這種感覺是對的。女兒當時是11歲,對這次旅行有著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是通過這次旅行,女兒才有了“將來離開新西蘭,到歐美上大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