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新鮮變化兩年的旅德生活二(1 / 3)

4、在漢堡,逛商場是一大樂事

(藤媽心語)Happiness is not a destination,it is a way of life.快樂(並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生活方式。)我和女兒在漢堡的一大樂事是逛商場,這裏的商場與奧克蘭的商場有很大區別。德國的商場大而全,人也多,而奧克蘭的商場相比之下就有點小兒科了。當然,人口數量是個原因,人口決定了市場的規模,也決定了商場的大小。顧客多了,商場自然可以多備些貨品,顧客少了,貨品就賣不動了。

在德國逛商場對我和女兒來說,實在是一件開心的事,比如漢堡附近的“宜家”,第一次去的時候,我有點感覺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不一定非得買很多,就是逛,就當是做運動了。有時候逛商場,得需要有人氣,當時女兒10歲左右,既懂事又不失孩子的天真爛漫。宜家主要是賣居家用品,女兒看到有樣式新穎的沙發、兒童床、桌椅什麼的都要試試,一邊試一邊笑。餓了樓上有吃的、喝的,雖說價格比外麵稍貴,但方便得很。感覺一些家庭把這個地方當成“家庭一日遊”的場所了。

還有一些大的商場,自己就占據了一個城鎮的大部分地區。我們曾經去過一個賣家具的商場,跟著GPS繞了九曲十八彎,最後怎麼到的那個地方我也不清楚,反正我們是到了。我和女兒從店的這頭走到店的那頭,走了好一會兒,才算是從頭到尾轉了一圈,轉完就已經有點迫不及待地要坐下休息了。

剛去德國的時候,我們有一點最不適應,就是一到周日,商店一般都不開門,除了一些快餐店、餐館還有點東西吃,否則,就要去加油站買價格昂貴的食品了。有一個周日,我和女兒想吃點特別的東西,開車出去半天,才找到一家開門的肯德基,也許是我沒找對地方,不過我們最後還是吃到了自己想吃的東西。

大型的購物中心在德語裏的單詞是“Einkaufszentrum(購物中心)”,剛開始看這個詞,我覺得好難,後來仔細一看,發現它其實就是“Einkauf(購物)”+s(複合詞的連接字母)+“Zentrum(中心)”。自此,我對德語單詞的學習又多了一層體會。購物中心除了平常的營業時間,周四會延長到晚上8點,但周日不開門,周六隻開到下午4點,後來延長到6點。所以在這裏購物是有壓力的,有點像打仗一樣。必須在周四晚上或周六一早就完成采購任務。一有壓力,就不像平時逛街那樣優哉遊哉了,但是有時候,“事兒”是必須做的,不是每一件“事兒”都讓你能發自內心地享受。其實享受本身,就已經是很高的標準了。

所以,我和女兒或者周四晚上或者周六上午,就一定要去采購了。我們常去的地方就是一個超大的“購物中心”。大到最初的幾次采購,出來時總是找不到停車的方位,後來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總算能記住停車的出口了。比如說,這次停在6號門,進門是德意誌銀行,然後有一個服裝店,主要是要記住最明顯的標誌是什麼,然後就沒問題了。從此之後,再也沒發生找不到車子的事兒了。其實,找不到停車的位置,不光是我,我主要是剛來德國,德語不通,但有些德國人也會“迷路”呢。一個德國朋友送人去乘飛往巴黎的飛機,把車停在法蘭克福機場的停車場裏,出來的時候,在停車場裏轉了3個多小時,才把車找著。我說他要是多找一會兒,他朋友都從巴黎回來了,可以順便再把朋友接回來,兩全其美了。雖是玩笑,但足以說明德國的停車場之大,真不容易找著自己的車。

商場裏麵也是人擠人的,不像在奧克蘭,更不像在漢密爾頓了,不過人多有人多的好處,商場裏的東西是琳琅滿目,有西班牙來的番茄、意大利的葡萄、德國產的土豆,還有美國的加州橙,在一個冰櫃裏我還發現了新西蘭的青口貝。此外,有時候也能看到新西蘭的蘋果,隻是我在新西蘭吃的蘋果,比起那些蘋果要好很多,也許是運過來的時候,失掉了水分吧。德國商場裏似乎什麼都有,但是亞洲食品則非常非常少。在偌大的超市裏,亞洲食品占了一排的一麵而已。幾瓶來自東南亞的不知是什麼的調料,還有李錦記的一些醬料、醬油,可是醋為什麼沒有我喜歡的“鎮江香醋”呢?“老陳醋”也行啊,都沒有。我看了幾次,覺得甚是悵惘。女兒卻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她開心地在超市裏看來看去:嗯,這是俄羅斯產的魚子醬,這是來自挪威的三文魚。嗯,好吃,她閉著眼睛,一副享受的樣子。看到一種新的酸奶,她馬上拿來給我看:“媽媽,這種酸奶沒吃過,要不要試試?”她很清楚我們倆的規則,碰到新東西不介意少買一點,先嚐一下,好吃的話,下次就多買一點。我自然同意她的要求,何況女兒上學也要帶吃的呢!

我不太適應的是喝德國一種有氣的水,這種水沒有味道,不像飲料似的有很多糖和卡路裏,但是有氣泡,喝在嘴裏怪怪的。我看到很多德國人都很喜歡喝這種水,我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對此沒興趣的人吧。

我發現在超市裏買東西有時候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時候看到別人買一車東西,我覺得自己也應該多買點,我給這個心態起了個名字叫“情緒性購買”,女兒說這應該是“激情型購買”,意思是說一激動就買了,我們兩個說的是一個意思,就是“非理智”型的購買。食品還好說,有時候醉心於新型“廚具”,每次看到新發明的廚具,都能看見自己快樂使用的樣子,所以總是不吝惜掏腰包,結果買回來之後,最多用幾次,然後就束之高閣了。不管如何,買的瞬間是快樂的。

除了去商場、超市,我們比較有興趣的就是漢堡市中心了。對於我們來說,去市中心“探險”的意味更濃一些,因為每次去都能發現不同的東西。有的時候,是一家十分精致的冰激淩店,有的時候是一家服裝店,有的時候是一家玩具店、書店、亞洲食品店。

當時GPS還屬於比較稀少的車用品,但為了能及時方便地去任何地方,我還是裝了一台。好處是我確實不迷路了,缺點是我去了很多地方,但卻不記得那些地方的名字,因為把目的地輸進GPS,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每次GPS帶我們走的都是同樣的路,屬於“自動設置”,所以每次進城我們都是先到那個很好吃的冰激淩店,每人一份冰激淩,不管冬夏皆如此。我喜歡那種帶點朗姆酒的,女兒的選擇每次都會不同。一邊走一邊吃一邊瀏覽著街頭的景致。德國人有些有趣的風俗,比如說他們喜歡站著吃東西,有些賣小吃的點心店或者小型的快餐店,沿街放置高腳的桌子,並沒有椅子,買了東西,大家就圍著桌子站著吃,冬天也是如此。我試過一次,桌子太高,站著並不舒服,也許我應該用“兒童尺寸的桌子”吧,不是我個子矮,而是德國人,尤其是德國北方人,普遍比較高。當然奧地利人更高,奧地利酒店的床、洗手間的馬桶都是“高人一截”的。這是後話。

女兒一直念叨想看英語書,當時還沒有什麼書能夠在線閱讀。我們倆在逛街的時候,發現一個書店的角落裏,放著英語的文學書籍,基本上是《簡·愛》《呼嘯山莊》之類的書,印刷很簡單,沒有任何裝飾,價格也是非常便宜,我記得是3歐元一本。我們如獲至寶,馬上買了幾本,女兒開心得幾乎跳起來。我們縮短了逛街的時間,提前回了家。女兒在車上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