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代女子發髻與頭飾如何寫(2 / 2)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

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致。

2.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

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王琦彙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餘碎,取入鈿花用。”

鍾廣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

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麵有四個裝飾紐。

湖南長沙南門紙圓衝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

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

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製多麼複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麵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

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

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麵施圓靨。”

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

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製。

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

這點從《後漢書·輿服誌》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製,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

“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舊唐書·輿服誌》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