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發髻名稱
反綰髻
朝月髻
雙環髻
如意高寰髻
同心髻
朝凰髻
涵煙芙蓉髻
靈蛇髻
飛天髻
垂雲髻
流蘇髻
朝雲近香髻
芙蓉歸雲髻
瑤台髻
鸞鳳淩雲髻
飛雲斜髻
■古代女子佩戴的頭飾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
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
鄭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
《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
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
鄭玄注:“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
《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
《後漢書·輿服誌》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
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
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
《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
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
《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後漢書·輿服誌下》:“步搖以黃金為題……”
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
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
從曆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
(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
(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
(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麵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
(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
(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遊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
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
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