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鳳,情境架構下的企業會計準則執行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劉林,匠心獨具與飽受爭議——伊利股權激勵計劃執行情況分析.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8,(10):23-25.
劉婷、崔學剛,會計信息與投資者保護:基於會計的定價與治理功能.中國總會計師.2011,(3):34-35.
劉莘,國內立法衝突與立法對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劉燕、孫乃瑋,證券回購交易法律與會計定性的衝突與妥協——對雷曼“回購105”事件的解讀與反思.張育軍、徐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劉燕,從“會計法”到“法律與會計”的嬗變——我國會計法與會計法學三十年發展.政治與法律.2010,(2):131-138.
劉燕,股票期權的法律與會計約束——伊利事件的啟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84-92.
劉燕,會計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劉燕,美國公司財務會計體製的重大變革——對《索克斯法案》評述(一).金融法苑.2003,(2):1-6.
劉燕,新《公司法》的資本公積補虧禁令評析.中國法學.2006,(6):151-159.
劉燕,驗資訴訟的“虛假”與“真實”:法律界與會計界的對立——兼評最高人民法院法函.法學研究.1998,(4):92-104.
劉燕,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與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對《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的法律思考.會計研究.2000,(7):14-21.
劉燕,資本公積金可以彌補虧損嗎.金融法苑.2005,(1):1-12.
劉永澤、孫翯,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於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經驗研究.會計研究.2011,(2):16-22.
劉玉廷,新修訂的《會計法》所實現的若幹重要突破.會計研究.2001,(1):10-19.
劉玉廷,新準則新製度的中國特色及與國際慣例的協調.上海會計.2001,(6):3-8.
劉玉廷,中國會計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與展望——我的經曆、體會與認識(上).會計研究.2008,(12):3-14.
柳建華、魏明海,投資者保護的內涵與分析框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93-200.
盧婧,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修訂與盈餘管理:經驗研究.清華大學.2005
陸亞勤,從計量觀、信息觀透析財務報告質量評估體係.現代會計.2004,(1):10-12.
陸宇峰,淨資產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資決策有用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陸正飛、祝繼高、劉婧,會計信息與債權人保護:理論分析、經驗證據及案例.會計之友.2008,(3月下):4-6.
陸正飛,會計目標探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5,(4):33-37.
呂長江、鞏娜,股權激勵會計處理及其經濟後果分析.會計研究.2009,(5):53-61.
欒天虹,投資者法律保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羅培新,公司治理法律規則背後的經濟與社會含義——以日本活力門收購事件為視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羅煒、王永、吳聯生,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後果.中國會計評論.2008,(2):193-206.
馬建威、謝萍、徐德健,論中國會計目標的定位.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80-86.
馬克斯·韋伯著,張乃根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馬騰,證監會vs財政部:微妙的會計權力之戰.21世紀經濟報道.2001-6-11(16)。
馬驍馳、範中超,證券公開發行:界定思路與立法衝突.當代經濟.2008,(4):136-137.
馬曉芳,論會計相關性及其與真實性兼容的實現途徑.財經研究.2002,(8):59-63.
馬欣、馬元駒,會計程序公正及其實現途徑探討.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9):69-75.
曼瑟爾·奧爾森著,陳鬱、郭宇峰、李崇新譯,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5.
毛新述、戴德明,會計製度變遷與盈餘穩健性:一項理論分析.會計研究.2008,(9):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