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當時無人注意。
“二大王,米價暴漲原因很簡單,以前是因為官價賤,一直壓著米價,商價漲不上去。如今聽聞國家倉庫無糧,商賈無利不往,而坐商又因為將糧食囤積起來不售,於是糧米越來越貴。都漲到八十文錢一鬥了,二大王,江淮米價幾何?”
“似乎是二十文不足吧。”
“運費幾何?”
“我懂了,你是說放開市場,讓糧商自己買賣,甚至將京城的糧價消息向四麵八方散布,聽聞一鬥米能賺五十多文,一石能賺四百多文,一船,天啊,連我都想販賣糧米了。”
幾人全部大笑。
這是一個冷笑話,趙匡義不敢做生意的。
但聽聞這個利潤,那麼四麵八方的糧米必然一起向京城運輸,糧食多了,價格必然下跌。這是短時間的,明年朝廷有備,還指望有這個機會?一旦脫不了手,會瘋狂的削價便於將糧食轉為現錢。就是不下跌,也不會上漲。否則一旦漲到幾百文錢一鬥,京城百姓必然出現恐慌,至少那些貧困百姓因米貴吃不上飯。難道讓他們活活餓死,到時候朝廷必派人救濟,那麼京城整亂了套。
有了解決辦法,趙匡義心定了定。歎息道:“還得感謝一個人哪。”
非是無糧,有糧,江淮荊湖都有糧食,這要感謝宋九,一個圍田,一個占城稻,使得南方連年豐收,稻米充足。不差稻米,所以陳從信也不提稻米,隻提運輸,運輸跟上了,糧食危機也就解決了。因此楚昭輔有大錯,趙匡篆才大怒,早兩個月稟報,足以有時間來解決,然而楚昭輔拖到七月份才稟報。想運都來不及了,趙匡胤能不動怒嗎?
第二天麵見趙匡胤,說了三司缺糧的由來。楚昭輔是有失誤,糧食危機也有另外的原因。寬稅於民,民幸福了,這是好事。但稅糧減少了,並且這兩年黃河汴水多災多難,要救濟,無論用工代賑,或者直接救濟,皆從儲糧裏調出來的糧食。因此導致糧食危機發生。
因為“怕”趙普,並沒有歸罪於中書。趙匡胤仍然暴怒。
趙匡義又將陳從信的策略說出。
趙匡胤凝思,是好辦法,至於國醜,那倒不是,將原因說出來,糧食少是救災民用的,百姓就不會怨。他一顆心定了定,怒氣消解了一些,趙匡義又說道:“皇兄,此過乃三司失誤,必須由三司挽回。”
委婉地說法,還得三司為主辦負責,若中書插在裏麵,楚趙二人有仇恨,下麵官員稍稍諂媚掣肘,還得完蛋。明年京城百姓因少糧大亂,楚昭輔隻能乖乖去沙門島陪馮瓚打伴去。但因為“害怕”,趙匡義說得很委婉。然後又說道:“三司還少一得力大臣。楚昭輔雖忠於皇兄,能力有限。皇兄想要以後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請選一能臣擔任三司副使,協助楚昭輔。”
“你以為誰人合適。”
“這個臣弟就不知道了。”
“宋九如何?”
“未必妥,他喜招搖,河洲無事,那是私人行為。嶺南也無事,那是稟程南漢**,放之於國家,可能會捅馬蜂窩。”
“不一定。”趙匡胤微微笑道。
趙匡義走出皇宮,事了拂衣去,在此事上趙匡義出了主意後,並沒有深入。正是這種低調堅忍,一步步地將趙普從宰相寶座上拉下。他看著瓦藍的天空,嘴角露出一絲苦笑。果然如自己所料,自己說宋九不好,皇兄反更認為宋九好。宋九擔心,趙匡義也擔心,若是宋九兩三年不回來,河洲說不定會改朝換代。宋九回來了,河洲也就安定了。楚昭輔不是他的人,宋九是他的人……(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一品富貴》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