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周武帝死後,其子宇文貲即位,是為周宣帝,楊堅的長女被立為皇後,老丈人楊堅則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大後丞、右司武、大前疑,簡直就是今天的國防部長兼內政部長兼總理。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楊堅留守京城,因此位望日隆。雖然地位在逐漸上升,但危機也日益加重,這位周宣帝比老爸更不信任楊堅,曾直言不諱地對四位皇後之一——楊堅的女兒說:“我一定要滅你全家滿門。”並在皇宮中設下鴻門宴,想找茬殺掉楊堅,無奈楊堅已經是久經考驗,怎麼也不給周宣帝機會,最後不了了之。

成功總是屬於長於隱藏自己和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曆經三朝的楊堅早已經厭煩了伴君如伴虎的歲月,早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時候的北周,論資曆、門第和威望,楊堅都已經是首當其衝了,北周政權本來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關西漢族士人的力量。楊堅出自弘農楊氏,世襲貴胄,出身尊貴,是士族中的高門,自己的宗兵(私人武裝)就多至3000人。早在楊堅在做定州總管的時候,好友龐晃就曾向他建議,“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眾,天下不足圖也。”楊堅握著龐晃的手晃了又晃說:“時機還不成熟”。楊堅一麵韜光養晦,待機而動,以免多方網羅人才,擴充勢力,暗地裏形成了一個有力的政治集團,劉昉、鄭譯、高熲、李德林等便是他重要的得力幹將。

大象二年(580),周宣帝死了,留下8歲的兒子宇文闡,宮內上下一片混亂之際,又是一朝孤兒寡母惶惶不知所以,每當這個時候就是陰謀家行動的最佳時刻,西漢的王莽就是在這個時機下手的,隻不過他是毒死了漢平帝,而周宣帝是自己病死的。於是以楊堅為首的政治集團便乘機進行奪取政權的活動,按理講,當時宇文氏家族人丁興旺,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讚官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還有5個已經成年並各居藩國的藩王,在這些親枝近派中,再怎麼輪也輪不到楊堅這個外戚老丈人出麵。但縣官不如現管,在內史上大夫鄭譯、劉昉等的策劃下,偽造了遺囑,尊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皇太後,讓楊堅以皇太後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周靜帝,楊堅得以入主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同時,楊堅以趙王宇文招將嫁女於突厥為名,把北周在外的藩王都征石到京城來,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然後將其一一剪滅,這樣,他迅速控製住了京都的局麵。另外,對於地方上反叛者,楊堅一方麵利用自己已經取得的政治優勢拉攏地方將領,對反對者進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麵,投入自己所能控製的全部軍隊,經過半年的戰爭,地方武裝反抗被全部平定,楊堅控製了北周政局。

為使自己的皇帝夢早日實現,在平定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不失時機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自封為大丞相,後覺得不過癮,又改稱相國,派長子楊勇出任洛陽最高行政長官,監督東部地方勢力。後來楊堅又自己給自己進了一位,改隨國公為隨王,封獨孤氏為王後,楊勇為世子,隨王在各諸侯王之上。

公元580年底,楊堅做皇帝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元581年,楊堅又演出了一出禪讓的鬧劇,這不是楊堅的首創,最早的禪讓始於堯、舜、禹,禪讓在儒家的字典裏代表著上古聖賢政治,是儒家道統戰勝政統的標誌。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執掌政權的領袖同時也應該是道德的完人,這就是所謂的聖人治國。後來的王朝更替雖然也有以禪讓為名的,如西漢的孺子嬰禪讓給王莽,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給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順帝劉準禪讓給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南朝齊和帝蕭寶融禪讓給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梁敬帝蕭方智禪讓給南朝陳武帝陳霸先。一方是弱勢君王,一方是強力權臣,這種禪讓實則是赤裸裸的奪權,是一種沒有硝煙的和平演變和改朝換代。

一般禪讓詔書有三份,第一份是由前皇帝在禪位前首發退位詔書,自責罪過,宣布退位,就是一份自我悔過書,大致內容就是我的德行不配當皇帝,還是讓位於有德之人吧;然後在禪讓大典上由主持儀式的大臣擬定一份禪讓寶冊(就是禱告祭文、史稱奉冊、或寶書等),而且是必須的一個程序,用意是向上天彙報一下天下的天子換人了,從此上天您老人家也要改姓了;再就是新的皇帝登基後,再下一道詔書,宣布登基,內容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自謙,然後冊封百官,大赦天下一類,意思就是我不想當皇帝,可沒有辦法,隻好恭敬不如從命了,至於官升一級、釋放囚犯,不過是為收買人心討個頭彩罷了。

楊堅由繼承父親的隨國公起家,進稱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改元開皇,以長安為都,稱大興城。對此清朝曆史學家趙翼感歎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時雖有尉遲迥、宇文冑、石愻、席毗、王謙、司馬消難等起兵匡複,隋文猶假周之國力,不半載殄滅之。於是大權在手,宇文氏子孫以次誅殺,殆無遺種。”

雖然楊堅在謀求皇位上采取了為人所不齒的手段,又背著個外公篡外孫帝位的罵名,但從大局上看還是有值得肯定的方麵。北周到了靜帝時期,已經是內外交困,宣帝胡作非為的後遺症開始顯現出來,而繼位的皇帝年幼,無法給他的老爸“擦屁股”,急需一位重權在握、扭轉乾坤的人來統領大局,而宇文氏皇族子弟都沒有這種才幹和雄心,當仁不讓者惟楊堅,關鍵問題是楊堅是做甘心輔佐的周公還是做乘勢而起的王莽,前者是仁義盡至,後者是人之常情,看來楊堅過怕了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幹脆自己當君了。從客觀上講,雖然楊堅在實力穩固後,向昔日的恩主舉起了屠刀,將宇文氏皇族滿門殺絕,但在客觀上楊堅建立的新朝在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方麵子到了進步作用,他部分地廢除了北周的苛刑嚴法,緩和了緊張的民族矛盾,更在北周國力基礎上統一了大江南北,一俊掩百醜,這方麵要比他的同道中人王莽要高明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