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行動(3 / 3)

2、開始行動

你可以借助“蔡格尼克效應”促使自己朝著目標前進。“蔡格尼克效應”指心理學家發現餐廳服務員隻有在上菜的時候能記住客人的菜單,菜上齊後,菜單就從他們記憶中消失了。從“蔡格尼克效應”中我們了解到,戰勝拖延的武器之一是“開始行動”。隻要踏出第一步,成敗就有所不同。一旦開始行動,你就會朝著目標前進。

3、進度具體化而非結果具體化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受錯誤規劃的影響:認為當事情不順時,全麵考慮事態就能使現狀改善(其實這幾乎沒用),使進度具體化,能幫助我們把精力集中在你現在需要做的事情上。這個方法同時還能減少完成目標途中的焦慮。

4、避免“破罐破摔”

當我們沒能達成目標時,可能會懷有破罐破摔的心態。節食者對此肯定很熟悉。當卡路裏攝人量超過了每日限定後,目標沒有完成,索性破罐破摔,開始吃更多高卡路裏食品。容易受破罐破摔心態影響的目標,是那些短期的和壓抑類型的(如每天上網不能超過3小時)。破罐破摔心態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避免:設立長期目標,設立獲得型目標(如每天看書、運動等)。

5、避免拖延

當目標太難,我們會開始猶豫是否值得自己花精力去完成,拖延就會悄悄地影響我們。這種情況下,解決的方法是:暫時不去考慮最終目標,而把注意力放在細節上。給自己一些壓力,適當考慮事情不順的情況,並強調目標期限。

6、轉移注意力

當然,不能隻考慮事情不順的一麵,否則你會丟失原本的目標。從長期看,達成一個目標的關鍵在於,最終目標和當下任務都要關注到。研究發現,當任務艱難時,更關注當下的任務比較好;當任務比較簡單或當下做的事能預見結果時,更關注最終目標比較好。

7、放棄呆板的行為

其實我們經常有果板的行為,做一件事並沒有仔細考量,而隻是一種習慣或是在無意識地模仿他人。這種行為是我們努力達成目標的一大敵人。問問自己,當下在做的事是否確實能讓自己更接近目標。

8、忽略了最終目標,階段目標還有什麼用

階段性的目標應該是為我們的最終目標服務的。然而設立目標也有其黑暗麵:當目標過於具體,很容易會糾結於細節而卡住進度;當目標很多時,我們更願意去完成不那麼重要的、簡單的目標,而滯後大的、困難的目標;當目標是短期類型時,會促進短期的思維模式而使自己缺乏遠見。目標沒設好會減少動力或增加不道德的行為。

9、知道何時停止

心理學家發現“沉沒成本”會讓人做出奇怪的事。“沉沒成本”指我們為達目標已付出的努力或金錢,即使我們的計劃正趨於失敗,我們還是繼續這個計劃。研究表明,人們認為為目標做的努力越多,越有可能成功,而不管究竟會不會成功的事實。要知道何時改變努力方向,否則到最後也隻是無用功。

四、如何學習

行萬裏路,在實踐中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法。自古便有神農嚐百草,李時珍遊曆南北驗證草藥的事例。學習並不隻有背書做題一個方麵,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更需要在各方麵充實自己。在職業規劃中,實踐是最重要的因素。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你利用5分鍾學會職業規劃,更是教你如何完成規劃的實踐指南,增加閱曆,在行走中學習。閱曆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的,需要不斷積累。例如旅行就是很好的閱曆積累,它並不隻是純玩樂,在了解當地風土民情、文化背景的同時,你的閱曆自然而然就積累起來了。

讀萬卷書,在閱讀中學習。此時的讀書並不一定是帶有目的性的閱讀專業書籍,在休閑時閱讀各類你感興趣的書籍都會無形中給你帶來收獲。除此之外,選擇書籍也很重要,選對了書籍,不但會提高你的修養,在你心靈疲憊時也會為你帶來絲絲心靈慰藉。

所有人都曾經有過自己的學習目標,並製訂過相應的計劃。然後在學習過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學習計劃,而且放棄的過程都大同小異。根據我的觀察,大致分成幾種情況:一種是追不得已的學習。這種情況因為壓力很大,所以能堅持很長時間,而且有少部分人能完成學習計劃,達到目標,比如高考、考公務員、考研、各種職稱考試、出國考試等。這種人目標很明確,知道從哪兒開始,每天學習3個小時以上,有的人能學七八個小時;他們覺得隻要達成目標,未來就會一片光明,在學習過程中反複經曆著堅持和放棄的過程。

另一種是目前的環境比較穩定,但想通過學習目標的實現,換一個好環境。這種人因為動力不強,遇到問題就容易放棄。剛開始幾天,每天都能做到或按計劃學習,過了幾天,學習的時間少了一點,勁頭也不像剛開始那樣強了。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些事情,比如因有急事,生病了,心情不好,天氣不好,陪男(女)朋友、老公(婆)、客戶、領導、家人,身體不舒服,看電影、電視,沒有時間,公司事太多等理由沒有學習,等第二天早上醒來,心情非常沮喪,慢慢就會放棄。隻有極少一部分人能堅持下去。

這裏教大家利用每天的碎片時間來繼續你的學習計劃。在製訂計劃時一定都會寫上每天學習1小時、2小時,而實際開始學習的時候發現,1小時的時間太長了,怎麼學了半天才過去10分鍾、20分鍾。然後在遇到各種阻力的時候,很容易為自己找到不學習的借口:今天的時間太緊了,不可能拿出1小時的時間來學習,不如明天學習2小時,把今天的時間給補回來。

下回你在製訂計劃的時候,可以定為每天最少的學習時間為1分鍾。這樣在每次學習時,一想隻需要1分鍾時間就可以完成當天的學習計劃,就不會對每天的學習計劃產生恐懼感。就是遇到再多的阻力和問題,也不會說今天的時間不夠用了,明天再說吧。看到這裏,有很多人會問,1分鍾、29鍾什麼都做不了,要是每天隻看幾分鍾的書,到死的時候也學不會啊。我在這裏,解釋一下 為什麼要每天堅持幾分鍾。

讓你沒有借口。這回,不要說沒有時間啦。

最少學習時間是1分鍾,而不是隻學1分鍾。當你看完1分鍾之後,不要停,要繼續下去,等到你不想學為止,而不是隻學1分鍾。累了而且不想學了,就可以停了。等到你的學習習慣形成之後,可以延長學習的時間。

完成每天的學習計劃之後,有一種滿足感。雖然有些假,但當天的學習計劃總是完成了。這樣下來,完成學習計劃的動力會慢慢增加。你可以從小的地方來改變,記住量變產生質變。

學習時間短,容易堅持下去。如果每天學習的時間很長,很難堅持。但如果隻是幾分鍾,會很容易堅持。而堅持的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當你養成了習慣之後,這個習慣會自動推著你達到目標的。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很多人還製訂了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但很少人把自己的學習計劃堅持下去。通常是剛開始的時候,每天都能堅持學習。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慢慢會發現自己已經放棄了學習計劃。你會發現這種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包括筆者自己。而放棄的原因總是多種多樣,就像以前說過一句話,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會找到一個借口。

每天堅持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以前在書上看到過一個行為科學研究的結論: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隻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當花上一段時間把你的學習計劃變成自己的習慣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離目標越來越近。你可能聽到過21天左右能形成一個新的習慣的說法,這個周期根據不同的人和習慣而變化,周期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不管這個周期要多長時間,一般都要經曆3個階段:

第一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複到從前。因此,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人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