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長秋宮埋滅胡因
竇府閣起救綏心
東漢王宮呈“呂”字形,說來倒也有些淵源,其一,秦始皇滅周統一中國後,把新成周城(雒陽)封給呂不韋,呂不韋精心經營,使此城規模雄偉,宏麗壯觀。逐漸有了南、北宮雛形,形狀正應了他呂氏經緯,後劉秀直驅南宮卻非殿稱帝,不斷修葺,又經東漢數帝擴建方有了今日規模;其二,東漢漸定後,延續集權並安邦為要,至章帝大興禮儀製度,特修禮儀殿,東漢王宮的“呂”字形同時應了南北對稱,上下有序。就口字形布局而言,清朝以前,也就是封建社會以前,中國的房屋、家具均是方方正正,這方正之間不僅彰顯了主次尊卑,更顯示了沒有禮儀製度不成方圓的說法。
但就在這尊禮顯製的長秋宮,也就是西宮,竇皇後住的地方,正在上演著一場好戲。竇太後不是章帝**最漂亮的,但卻是最女人的,他的美不在於外貌而在於風韻,雖四十有三,卻仍得體態玲瓏,凹凸有致,仿如二八少女。尤其那頭烏發黝黑發亮,如雲般斜堆在一側。漢有墮馬髻、瑤台髻、迎春髻、垂雲髻、盤桓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在諸種髻式中,墮馬髻最有特色,古籍載,墮馬髻為東漢時善為妖態的梁冀妻孫壽所創造,因看上去很妖媚,所以京城(雒陽)中的女子一哄而起,學梳墮馬髻。又因其形狀好似從馬上墮下來而弄歪了的發髻。此髻的作法是在髻中分出一綹頭發,朝一側垂下,給人以發髻散落之感,這也就是墮馬髻的基本特征所在,故得此名。
其實,早在漢初,竇皇後就梳得此頭,不僅頭如斯,形亦是愁眉、啼妝、折腰步、齲齒笑,步步銷魂。所謂“愁眉”,就是把眼眉毛描得細而又彎,看起來似有憂愁之態,“啼妝”,是指在下眼瞼薄施胭脂,看上去像剛啼哭過一樣,“折腰步”,是腳根和身軀不在一條線上,走起路來好象腰肢折斷了的樣子,“齲齒笑”,手撫著腮在笑,笑時好象牙疼的樣子。以上這些均能增加女子的嫵媚嬌柔之態。這般造作度量不亞於當下的日韓流卡哇伊之功!!!(備注下,此處不存在貶義,所謂悅己者容,熱愛生活,心存美好,必是想把更多美好留下,造作也是一種付出和大愛!試想一天敷八張麵貼,比上班都累人,再說,若百人同衣,便無彼此醜美,世上恐怕會少了太多情趣。)
竇皇後不僅善媚,更是一日三換衣,比戲子行頭還多,可謂嫵媚蓋世,千變萬化,故雖至中年,仍得章帝歡喜,雖**佳麗萬千,但對竇後每月必有寵信。從政治而言,竇家一手遮天,竇皇後又應了皇家的遮羞布。兩因兼具,所以竇皇後在**就如其兄在朝一般萬人之上,無人敢出其左右。
當下,她正半托著腮,斜躺在榻上,一個太監打扮,二十多歲的俊俏男子不苟言笑的從她的腳跟往上揉著,這男子生的女子一般,皮膚白玉無暇,吹彈可破,那五官更是我見猶憐,龍眼鳳眉,玉鼻杏口,不見威武,卻反生出三分病態,一分幽怨來。隻見他揉著揉著,稍有停歇,竟似跑了神。
竇皇後雖懶懶的躺在塌上,但一雙眼睛卻始終沒離開過這男子,見男子不看自己,兀自的失神,不禁皺眉道:“你這幾日怎的心不在焉,莫非心有所屬,不在意我這個老太婆了?”
那太監聽了,忙收手,道:“讓我忘記您的好,隻怕是天崩地裂時。”
竇皇後聽此,皺著的眉轉而橫生媚態,伸手拉起那太監的手,連帶把太監拉到了懷中,道:“你這般愁雲兮兮,仿佛我欠了你十萬兩銖子,到底是為何,你便說來,我定與你做主。”
那太監聽了,有片刻遲疑,遂一咬牙,話未出口,淚竟先出來了,掙脫開竇皇後的懷抱,起身跪下了,竇皇後一見那人跪下,便知事情不簡單,想要伸手攔下,終是收了手,問道:“說吧,到底為了何事?”
那太監雙眉一豎,仿佛萬般仇恨懸於眉間,想要壓下,卻痛哭失聲了,那白淨的玉麵頓時若梨花帶雨,看的人心疼,隻聽他哽咽著道:“家父沒了。”
“什麼?”竇皇後這一驚非同小可,人已經坐了起來,沉聲道:“子恒身體一向健朗,怎的說沒就沒了?”
那太監道:“自從得了皇後的指點,我們父子倆便密守消息,安候鮮卑來史,那日,我父親得知有人來到府上尋親,搭話似鮮卑來史,便一路跟隨至舂陵客棧,方探明了身份,意欲接洽,卻被人暗害了。”
竇皇後聽此,人已經站了起來,恨聲道:“這匈奴人著實可惱!”
那太監聽此,頓住哭聲,茫然道:“皇後娘娘何出此言?”
竇皇後一笑,不答反問道:“鮮卑與漢密謀,最害怕的是誰?”
那太監聽此,方一臉了悟狀,隨後卻更見哀痛,道:“想這匈奴幾番來襲,我們都莫若何,父親的仇是報不得了。”
竇皇後聽此,走過去緊摟住那太監道:“我說過,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如今子恒沒了,我定替他報仇,”說完,伸手抬起那太監的淚臉親了下道:“你可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