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小口鯰(1 / 1)

小口鯰又叫土鯰、鯰魚、年魚、塘虱魚、塘角魚、土虱、懷子等,其學名為鯰,為鯰形目鯰科中的一種生長較快,個體較小的經濟魚類,在外形上與大口鯰較相似。在我國分布較廣,其肉質細嫩,刺少肉多,脂肪多,營養價值較高,身體虛弱者、老人、手術後的病人食之對恢複體力有較好的輔助作用,產婦食用可起催乳、增乳作用。

形態特征:小口鯰體型長、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扁平,吻短寬、圓鈍,吻長顯著小於眼後頭長。口亞上位,寬大,弧形,口角唇褶發達,末端達眼前緣垂直線。下頜稍突出於上頜之前,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眼小,眼間距小於眼後頭長。須2對,上頜須長達胸鰭末端。魚體全身裸露,光滑無鱗,皮膚富粘液,有粘液孔。側線完全且平直,背鰭短小,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胸鰭呈扇形,較小,有鋸狀硬棘。腹鰭小,末端超過臀鰭起點。臀鰭基部很長,起點接近腹鰭腋部,後端與尾鰭相連。無脂鰭,尾鰭短小,微內凹。體背麵及側麵為灰黑色或黑褐色,腹麵灰白色,背鰭、臀鰭、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灰白色。較小個體常有雲狀斑塊。

生活習性和食性:小口鯰為一種喜敞水生活,個體較小的經濟魚類,主要棲息於江河幹流或較大的支流、大型湖泊和水庫等水體中。其適應性強,喜底棲生活,晝伏夜出,為肉食性魚類,在魚苗期的主要食物為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及寡毛類;在成魚期則主要捕食小型魚類(如鯽魚、鯉魚等)、寡毛類、淡水殼菜及水生昆蟲幼蟲等。冬季減食而不停食。

生長特性:小口鯰的生長速度較快,1~2齡的體長約為29厘米,體重約為360克;3~4齡體長約為40厘米,體重約為530克。1~2齡期間的生長速度較快,此後則逐漸變慢,雌魚的生長速度快於雄魚。

繁殖習性:小口鯰1齡魚(體長20厘米左右)可達到性成熟。2~3齡魚類在產卵群體中占優勢,其產卵群體較小,雌雄比例約為3:1。雌魚卵巢為1對長圓形的囊,未成熟卵粒為淺黃色,而成熟卵粒為綠色。魚卵的卵徑約為1.4~1.8毫米,常見個體的懷卵量為數千至萬粒。卵為強粘性,產卵場多分布於支流或有水草、礁石的岸邊,魚卵粘附在水草、礁石上發育。在同一江段中,支流中的魚類的產卵期較幹流中的魚類稍晚一些。且小口鯰的產卵期在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江段中也稍有不同。在嘉陵江中,3月下旬水溫達16~22℃時開始產卵,其產卵期較長,具有多次產卵的習性。

小口鯰苗與大口鯰的區別:小口鯰的口裂較短,末端伸達眼球前緣下方,而大口鯰的口裂長,末端伸達眼球中後部下方;小口鯰的體形前端不明顯粗大,整個體形均勻,呈長條形;而大口鯰身體的前段明顯較粗大,肛門後身體較小且甚扁薄;小口鯰的尾鰭上下葉等長,大小無明顯差異,而大口鯰的尾鰭上葉較下葉長,稍窄且略尖;小口鯰的第二下頜須在體長80毫米以下時已退化,而大口鯰在體長100~150毫米時存在第二下頜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