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胡子鯰(2 / 3)

養殖技術

1.單養

蟾胡子鯰在泰國1年飼養2次,畝產3000~4000千克。采用配合飼料,其中90%為雜魚肉,10%的米糠。我國華南地區,蟾胡子鯰1年可養2次,第一次3月下旬至7月中旬,投放隔年魚種。第二次從7月中旬至11月中旬,放養當年魚種。放養規格及成活率,據珠江水產研究所試驗,放養規格0.3克/尾,成活率37.7%;1~18.3克/尾,成活率為81.1%;19.2克/尾,成活率為93.2%。因此,成魚養殖應提倡放養大規格魚種。放養密度,視生產周期的長短,水源水質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養體長4~5厘米的幼鯰30~60尾,折合每畝2萬~4萬尾。

2.混養

在一般飼養家魚的成魚池均可套養蟾胡子鯰,每畝混養密度500~800尾,規格3.3厘米左右。隻要適當增加一些飼料,每畝可增收鯰魚50~75千克。但套養鯰魚的池塘,要求年底能夠幹池起水,否則,不宜套養。

斑點胡子鯰

品種來源:斑點胡子鯰主要分布在泰國,是泰國極為名貴的魚類。它具有體色鮮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特點。1982年7月由中國水產科學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從泰國引進該種魚,經過三年的試驗研究,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都獲得了成功。已在我國南方推廣養殖。

特征特性:斑點胡子鯰頭部較大、枕骨較寬。體延長型,前半部平扁,後半部側扁。口稍下位,上頜和犁骨上密生絨毛狀牙齒,形成齒帶。觸須發達,胸鰭棘特別發達,起禦敵和支撐行動的作用。魚體呈土黃色或金黃色,有的個體還微帶古銅色,體側有較大的斑點。

斑點胡子鯰多喜隱居於洞穴中,白天懼強光,夜間出穴活動和覓食。具有形似樹枝狀的鰓口輔助呼吸器,皮膚亦有呼吸作用。其遷徒能力強,利用強壯的胸鰭硬棘,在陸地上支撐身體爬行,可越過許多障礙物,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斑點胡子鯰也屬熱帶、亞熱帶魚類,耐低溫能力較差,在我國不能自然越冬。其適宜水溫為25~33℃,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才開始大量攝食,在11℃以下時,持續2~3天會死亡。

斑點胡子鯰滿8~10月齡,體重在100克以上時,便性成熟。正常情況下,一年可產卵4~5次,每次間隔時間為30~45天,產卵盛期為5~7月。為營巢性產卵魚類,雌魚產卵後在魚巢附近覓食,供雄魚食用,雄魚看守魚巢。

斑點胡子鯰的人工養殖

魚苗培育一般在水泥池中進行,水深25~30厘米,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萬尾左右,早期主要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或經過濾的小水蚤或輪蟲。幾天後就可投喂一般水蚤或魚肉漿。視水質情況換水或衝水,每天排汙1次。當長至體長1.5厘米以後,可轉人士池培育。成魚養殖既可進行高密度單養,又可與其他魚類混養,特別適宜於山區和居民家庭養魚。斑點胡子鯰性情溫馴,互相殘食力低,單養能高產,每平方米放養20尾,畝產可達1000~l500千克。與其他魚類混養,增加投喂配合飼料,每畝可增收胡子鯰250千克。進行家庭養殖,每平方米放種40~50尾,可收魚5~10千克。但不能自然越冬,需要保溫保種。養殖過程中亦要特別注意防逃。

革胡子鯰

革胡子鯰,又稱埃及塘虱,埃及胡子鯰,其個體肥大,生長快,肉質鮮美。魚綱,胡子鯰科,為養殖品種的總稱,體長從20厘米到50厘米枝狀輔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氣,使魚體離開水在空氣中能存活2~5個小時。主產於我國長江水係淡水中。我州人工養殖胡子鯰較多,該魚野生種為肉食性魚,但家養種多為雜食性,生長快,由於有特殊的輔呼吸器,所以該魚耐高密度池塘養殖。肉質細嫩,肥美,為優良食用魚類。

品種來源:革胡子鯰原是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野生魚類。1981年,從埃及引入我國大陸在廣東試養和研究。1983年開始推廣,現已有十幾個省市養殖,尤其在南方各省區及大中城市養殖較為普遍。其魚肉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是優質高產高效的養殖品種之一。

特征特性:革胡子鯰頭部扁平,後部側扁。顱頂骨中部有大小兩個微凹,頭背部有許多放射狀排列的骨質突起。有須4對,其中頜須1對,位於口角,長度超過胸鰭基部;頤須2對,鼻須1對,均短於頜須。體表裸露無鱗,體色灰青,背部及體側有不規則蒼灰色和黑色斑塊。胸腹部為白色。

革胡子鯰屬於底層魚類,性情溫馴,在池塘中不打洞築巢,夜間活動頻繁,常成群結隊索餌。其食性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小魚蝦、水生昆蟲、底棲生物等,也攝食浮萍等水生植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既攝食動物性飼料,也攝食配合飼料。其適應溫度範圍為8~38℃,生長適溫為13.5~35℃。鰓上器官發育完善後,能在低氧環境中生存,離水後在保持體表濕潤的情況下,可存活3天左右。

革胡子鯰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量大,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8%,最大可達15%以上,如投飼過量,會產生攝食過多而脹死現象。革胡子鯰耐饑能力強,魚種或親魚在人工越冬期間,4~5個月不投飼也不會死亡,當水溫升到15℃以上時開始正常攝食,溫度在20~35℃時攝食旺盛。一般5~9月為攝食盛期,此時生長速度最快。

在天然水體中,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水蚤、孑孓、枝角類、橈足類等。攝食後的4~7天,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適口的對象逐漸由小變大,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在枝角類不足時,也采食水中的有機碎屑、水生昆蟲、蠕蟲等。成魚階段主要捕食水體中的蠕蟲,水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小蝦及動物屍體、有機碎屑、植物的嫩莖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喂禽畜的血、內髒、魚粉、蠶蛹、螺蜆肉、蚯蚓、蠅蛆等動物性飼料;也可投喂米糠、花生餅、麥麩、豆餅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飼料。

在我國南方,革胡子鯰的性成熟年齡為10月齡,成熟個體小的體重100克。繁殖季節為4~11月,一年多次產卵,繁殖適溫為20~32℃,最適水溫為25~30℃。革胡子鯰在池養條件下可自然產卵,其產卵行為與鯉魚相似,而不同於其他胡子鯰有築巢護苗的習性。雌雄魚發情後,常於池邊水草處產卵、受精,卵子具粘性。魚卵產出後,不久會被親魚吞食,所以原池較難孵出魚苗。

革胡子鯰成魚經濟養殖技術

革胡子鯰為熱帶魚類,性情溫馴,底棲生活,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有珊瑚狀鰓上器官作輔助呼吸,耐低氧,有很強的適應環境能力,生長速度極快,是一種很好的養殖品種。

1.池塘建設

要求池塘水源充足,無工業廢水汙染,灌排水方便。池塘麵積小些為好,一般200~300平方米至2畝。土地、水泥地均可,但土池的壁一定要垂直向下,不能有緩坡。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為便於換水和成魚捕撈,池底要略向排水口傾斜。池埂應夯壓結實,不漏水,進出水口設攔魚柵。池角四周種些水生植物,作為魚類的隱蔽物。

2.魚種放養

在放苗前半個月用生石灰清塘,25~50公斤/畝,7~8天後向池中施放糞肥,每畝用量為400~500公斤,培養適口的浮遊生物,以致魚苗下塘後即有部分適口餌料。

魚苗最好投放8~10厘米的大規格魚種,每畝可放2500尾左右,條件差的魚池放養密度可酌情減少。

3.成魚的飼養管理

魚苗下塘後,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漸增加投喂量。投放的飼料品種有:1.動物性飼料:如小魚、小蝦、食品廠加工的下腳料、蜆、蚌、螺、蠶蛹、蚯蚓、死豬、死雞、魚粉、骨粉、鮮豬血粉等等;2.植物性飼料:餅類、麩皮、米糠、碎米、剩飯菜等;3.現成的禽、畜、魚的人工配合飼料;也可以配製以植物性飼料為主的粗蛋白含量為25%以上的配合飼料,其配方為:各種餅類占70%;動物性飼料占10%;粘合劑用下腳麵粉占20%。有條件還可以添加少量的微量元素及複合維生素。應加工成顆粒飼料,也可攪拌成團狀飼喂。飼料投喂要搭食台,做到定點、定時、定質、定量。每天投兩次,下午多投。每天所喂的飼料占魚體總重的8~10%,攝食旺盛季節可占15%,投喂的飼料以5~10小時基本吃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