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鯰,隸屬於鯰形目、胡子鯰科、胡子鯰屬。其肉質幼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深受群眾喜愛的水產品。胡子鯰具有滋補功效和對手術後傷口愈合有輔助治療作用;還可治哮喘、小兒疳積、鼻出血等;年邁體衰、病後康複、產婦、貧血者時常食用,有益於身體健康。因此,市場上胡子鯰銷量好,售價高,還是出售到港澳的主要淡水產品。
目前,我國養殖的胡子鯰主要有四種:
本地胡子鯰
本地胡子鯰,常稱胡子鯰,俗稱塘虱魚、塘角魚。
胡子鯰體延長,後部側扁,背麵斜平。頭大、尾小,口稍下位。觸須四對,頗發達。體表裸露無鱗,褐黃色,體側有細白點,背部有淺色的蝕狀紋,其腹下部淡灰色或白色。
胡子鯰為底棲魚類,對環境適應性很強,在各類淡水水域中都能生存。有隱匿於洞穴中聚居的習性,因其懼強光,常幾十尾乃至更多聚集在一個洞穴中,形成所謂“塘虱洞”,夜間四出活動覓食。鰓上輔助呼吸器官發達,在濕潤環境中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其體表粘液豐富,皮膚也有呼吸功能,隻要體表保持濕潤,離開水幾天仍能生存。在我國南方,胡子鯰的分布極為廣泛。
胡子鯰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人工養殖,可以利用小雜魚、畜禽屍體以及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也可投喂豆餅、花生餅等植物性飼料。人工養蚯蚓、蠅蛆也是解決胡子鯰飼料的途徑。胡子鯰對養殖條件要求很低,凡是有水的地方,不論麵積大小,就連房前屋後的小坑,甚至於用水缸瓦盆也能飼養。本地胡子鯰個體較小,一般當年魚苗養殖3~4個月,可長至100克。由於能密養,所以產量很高。
蟾胡子鯰
蟾胡子鯰,又稱泰國胡子鯰、兩棲胡子鯰。
品種來源:蟾胡子鯰主要分布在泰國及其鄰近國家。1978年7月,從泰國引入我國大陸,分別在廣東省多處試養獲得成功,並逐步推廣。
特征特性:蟾胡子鯰體較長,前部扁平,後部側扁。頭寬闊、平扁。口端位,鰓孔寬闊。前鼻孔具短管、後鼻孔具鼻須,長達頭的一半。上頜須超過胸鰭基部,下頜須2對,較上頜須略短。體暗褐色,偶鰭色較深黑,體下部由腹至尾鰭有不規則的灰褐色圖斑。腹部灰白色。
蟾胡子鯰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在雨天,具有特殊的逃跑能力,一夜之間可爬行500米。鰓腔內有樹枝狀的輔助呼吸器官,離水後仍能存活幾十個小時。從魚苗到成魚,都存在互相殘食的現象。其生長適溫為18~32℃,最適溫度為24~28℃。臨界溫度為12℃和38℃,致死溫度為8℃和41℃,當水溫下降到15℃時,則停止攝食。蟾胡子鯰生長很快,飼養4個月當年魚苗可長到250~400克,一年可長到750克以上。
蟾胡子鯰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捕食小魚、小蝦、輔以水生植物種子和嫩莖。人工飼養時,可投喂廢棄的動物內髒、蠶蛹、水蚯蚓等,也可投喂商品飼料,如花生餅、豆餅、麥麩、糠餅、魚粉等。
蟾胡子鯰繁殖季節一般為4~9月,旺季為5~7月。當雌魚成熟時,會自然引誘雄魚來到周圍,產卵繁殖時嚴格按雌雄1:1配對,不允許有第三者。雌雄魚一道尋找適合的場所築巢繁殖。產卵水溫為18~32℃,最適水溫為24~28℃。雌魚產完卵,在巢附近遊弋及攝取食物,然後遊到巢內供雄魚攝食。巢內的卵由雄魚照顧,寸步不離。水溫在26℃時,約36小時可孵化。剛孵出的魚苗50小時後卵黃囊消失,方具遊泳能力。與一般魚類不同的是:魚苗孵出約10天內,與雄魚一起不離開魚巢,全靠雄親魚哺喂,即雄魚把平時積蓄在體內的營養分泌為體液喂苗。待魚苗約長至2.5厘米後,雄、雌親魚帶著小魚離開魚巢到附近遊泳,以適應周圍環境。隨後稚魚便開始獨立生活。
蟾胡子鯰繁殖技術
1.親魚培育
(1)親魚的成熟年齡:1冬齡,即達性成熟,能夠自然和人工產卵、受精、孵化。在飼養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體長27~30厘米,體重250~300克的5月齡也能順利產卵。親魚選擇,要求個體重400克以上,年齡1齡以上。
(2)親魚池:親魚池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子麵積200~300平方米,池底平坦少汙泥,水深1.5米左右。為使鯰魚有安靜的棲息環境和便於捕獲,可在池邊設窩或用竹筒、塑料粗管敷於池中,劃分部分水麵栽培水浮蓮或青萍,為鯰魚遮蔭。池壁用水泥或磚砌,要求質地堅固無漏洞。
(3)親魚放養密度:在催產前3~4個月把親魚轉入親魚池,最好雌雄分池飼養,以免成熟早的雌魚流產。適宜的放養密度5~7尾/平方米。
(4)飼料:經越冬後的親魚必須采取強化培育,最好投喂顆粒飼料(魚粉60%,麩皮20%,米糠20%)。投餌量為親魚總量的3%~8%。水質變化或水溫下降,投餌量減少。
(5)衝水刺激:在親魚培育過程中,每周衝水1次,對親魚的性腺發育有促進作用。
2.親魚性別及其成熟度
蟾胡子鯰的雌雄區別,幼魚階段用肉眼很難區分,體長達15厘米,體重25克左右。根據生殖孔的形狀可以區別。生殖孔圓為雌魚,生殖孔狹小而延長者為雄魚。性成熟的個體,雌魚體色呈灰色,略帶淡黃。雄魚灰黑色,有黑斑。此外,成熟的雌魚頭部較窄而高,胸鰭較雄魚圓。成熟的雄魚頭部較寬而扁,胸鰭略尖而稍長於雌魚。
達到催情標準的成熟雌魚腹部膨大而柔軟,生殖孔圓形,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會有淡黃色的卵粒流出,卵核偏位的比例在15%以上,即可進行催產。卵核偏位的比例在30%左右,成熟度較好,催產效果較佳。成熟的雄魚肛門凹入,生殖突狹小延長,體表粘液較少,稍感粗糙。精液為透明水樣,不易擠出,隻有成熟較好的雄魚,能擠出1毫升左右水樣精液。
3.催產方法
生產實踐中,人工催產一般采用2次注射。親魚魚體重200~500克,雌魚第一針注射鯉魚腦垂體1個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00國際單位,雄魚可不注射。雌魚第二針注射1.5~3個鯉魚垂體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400~600國際單位,雄魚注射垂體0.5~1個或激素200~400國際單位。
一般采用胸腔和肌肉兩種注射法。分次注射,間隔時間為8~10小時。產卵的效應時間在第二針注射後12~14小時。
人工授精比四大家魚要麻煩些,因為蟾胡子鯰雄魚精液不易擠出,必須剖腹取精巢。雄魚精巢成對,一條精巢可配3~5尾雌魚。人工授精方法同於家魚。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很高,一般在90%以上,最低也有30%~40%。
4.孵化技術
孵化池用小型水泥池或磚池,水深60厘米左右,受精卵平置於尼龍孵化箱中,受精卵吸水後成粘性,貼在網箱上,粘附卵子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為5萬粒,也可進行脫粘孵化。孵化時,盡可能使卵在水中接近水麵處孵化,卵下沉於底層或水位太深,胚胎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影響孵化效果,嚴重時會大批死亡。孵化水流、水溫要求穩定,變化無常亦對孵化有影響。
水溫27~29℃,孵化需要時間為27~30小時。3天後卵黃吸收消失,魚苗很活躍,開始攝食。
魚苗魚種培育
1.水泥池育苗
剛孵出的仔魚全長3.4毫米左右,靜臥於孵化箱內,2日齡仔魚全長為4.9~5.5毫米,群集於陰暗的角落,能自由遊泳,此時可以下塘。約3平方米的水泥池,放仔魚5萬尾。2~3日以內不必投餌。3天後開始投喂蛋黃、豬血、水蚤、鹵蟲無節幼體等。以喂鹵蟲無節幼體最好,魚苗成活率可達80%以上。6日齡仔魚,全長8~10毫米,遊泳能力強,攝食強度增加。8日齡苗全長11~13毫米,可投喂水蚯蚓、魚肉等。魚苗池水深15~30厘米,日投喂4次,白天、晚上各2次,投餌要均勻,使每尾魚都能吃飽,不然會造成互相殘食。魚苗培育過程中,保持水質良好,溶氧量低於2毫克/升,魚苗開始浮頭,嚴重進會死亡。11日齡魚全長14~16毫米,此時可以分塘培育5厘米以上的魚種。
2.土池培育
土池麵積0.5~1畝為宜,水深1米以內,魚苗入池前10~15天進行清塘消毒,然後施肥培育浮遊生物,待池水蚤類大量繁殖時,投放規格整齊的2厘米魚苗。放養密度為每畝10萬~15萬尾。在餌料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經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魚苗可長至3.3厘米左右的規格,此時,即可進入成魚養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