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鴛鴦(1 / 1)

鴛鴦

鴛鴦,屬雁形目,鴨科。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鴛鴦又叫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小型遊禽。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鴛鴦是經常出現的鳥類。

外形特征

鴛鴦屬於中型鴨類,全長40厘米左右,體重630克。雄鴛鴦為最豔麗的鴨類。頸部具有由綠色、白色和栗色所構成的羽冠,胸腹部純白色;背部淺褐色,肩部兩側有白紋2條;最內側兩枚三級飛羽擴大成扇形,豎立在背部兩側,非常醒目,雌性背部蒼褐色,腹部純白。雄鴛鴦覆羽與雌鴛鴦相似,胸部具有粉紅色小點,眼為棕色,外圍有黃白色的環,嘴呈紅棕色。鴛鴦的腳和趾均呈紅黃色,蹼膜呈黑色。

分布範圍

大多數鴛鴦在我國東北北部、內蒙古等地區繁殖;在東南各省及福建、廣東地區越冬;少數在台灣、雲南、貴州等地是留鳥。福建省屏南縣有一條11公裏長的白岩溪,溪水深秀,兩岸山林恬靜,每年有上千隻鴛鴦在此越冬,因此而得名於鴛鴦溪。此條鴛鴦溪也是中國第一個鴛鴦自然保護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鴛鴦湖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的棲息地。在這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種,鴛鴦因此而被尊為上饒市的市鳥。

生活習性

鴛鴦多本息在內陸湖泊及山麓江河之中,平時都是成對生活而不分離。據傳說,如配偶一方因故死亡,則另一方從此獨居。但據觀察結果表明,該鳥並非如此,有些科普文章將其稱為“愛情的騙子”。鴛鴦善於行走和遊泳,飛行力也強。築巢在多樹的小溪邊或沼澤地、高原上的樹洞中。洞口距地麵10~15米,洞內墊有木屑及親鳥的成羽,產卵6~10枚或更多,卵呈灰黃色或白色,圓形,無斑,重45~52克。在人工籠養環境中,雌鳥擔任孵卵。雛鳥由成鳥守護。鴛鴦往往需要留巢1個月,2個月後便開始學飛,但他們仍同親鳥一起生活。

生長繁殖

雄鴛鴦擁有最鮮豔華麗的羽毛。在繁殖時期,它們都是成對活動的。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活動。每年4~6月在山區溪流、水潭附近的大樹洞內產卵孵化。小鴛鴦出殼不久便能正常活動,跟隨父母從樹洞裏躍入水中,遊玩覓食。夏天在東北地區繁殖。到了冬天,它們就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越冬。在南方某些山區,鴛鴦也能終年留居,成為留鳥。民間流傳著,鴛鴦是愛情的象征,其實不然。鴛鴦總是在一起,隻是代表一種感受,離實際尚有差距。因此,鴛鴦並不是像流傳的那樣是終身相伴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