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海雕主要以大麻哈魚、鱒魚等大型魚類為食。此外,白頭海雕也吃海鷗、野鴨等水鳥以和生活在水邊的小型哺乳動物。白頭海雕的飛行能力極強,在飛行的時候,還常發出類似海鷗的叫聲。它們的視力比人類的眼睛要銳利很多倍,尤其是對移動物體的反應視力更是出類拔萃。白頭海雕常常淩空盤旋,放眼四野,明察秋毫,動作敏捷,狡兔縱有三窟也難以逃脫它的利爪。此外,白頭海雕還能在水麵上抓起幾十公斤重的大魚。通常情況下,白頭海雕都是成雙成對的活動,合力追逐捕捉受傷的或瘦弱的水鳥。白頭海雕偶爾會進攻那些在飛行中的天鵝,也會把浮在水麵上的大魚拖到岸邊。
在捕食的時候,白頭海雕一邊在海麵或湖麵盤旋,一邊用其銳利的目光搜索貼近水麵遊動的魚類。一旦發現目標,便急速俯衝下來抓獲。如果魚比較小,它們就會用銳利的爪子一下抓到魚背騰空而起;如果碰到大魚抓不起來時,就會被大魚拉入水中。因此,當經過奮力拚搏,實在不能獲取獵物時,白頭海雕就會放開大魚,重新飛上天空。
生長繁殖
白頭海雕彼此之間的交往是由一年中的不同時間而定。一般情況下,春季和夏季,成年雕忙於築巢。為了便於捕魚,白頭海雕往往會將巢築於河流、湖泊或海洋沿岸的大樹上,年複一年地使用和修建同一個巢。在這期間,準備繁殖配對的白頭海雕都會堅守著自己的地盤。它們很少和其他白頭海雕接觸,除非是為了趕走入侵者。那些年齡太小、還不能交配的雕會在暖和的月份裏東尋西探,了解周圍的環境,努力地生存下來。在冬季遷徙的時候,白頭海雕彼此會交往得多一些,它們常常聚集在一個豐富的食物源周圍。對此,生物學家認為,白頭雕的這種冬季聚居能夠為年輕的成年雕提供一個可能與配偶相遇的場所。
白頭海雕實行終生配偶製。到了繁殖季節,白頭海雕就會成群地集中到一些食物比較豐富的地區,將巢築於懸崖峭壁上,或者參天大樹的頂梢上。築巢的材料主要是樹枝,裏麵也鋪墊一些鳥羽和獸毛。白頭海雕和其他鷹類一樣,也喜歡利用舊巢,並且在繁殖期間不斷地進行修補,使巢變得越來越龐大。一般來說,白頭海雕的巢直徑可達2.8米,厚可達6米,重量可達2000千克。
雌白頭海雕一般在每個的11月上旬產卵。但是,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時間可以相差幾個月。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為一個月左右,第一隻雛鳥和第二隻雛鳥出殼的日期可以相差好幾天。在雛鳥出殼後,一般需要經過4個月,才能長成幼鳥。雛鳥由雄鳥和雌鳥共同覓食撫育。通常都是喂給它們小魚或小型哺乳動物,在喂給雛鳥之前要先撕成碎片。隨著雛鳥不斷長大,飼喂的食物塊也越來越大,最後便將整個的食物放在巢中,任其啄食。在育雛晚期,白頭海雕每次喂給小白頭海雕的食物數量更多了,但是喂的次數卻逐漸減少。
幼雕的體形與成年相差不多,但體重甚至會超過成年。幼鳥全身的羽毛都是栗褐色,頭部和尾部都沒有白色的羽毛。幼鳥在大鳥的誘導下,開始練習用雙腳捕捉獵物或抓取巢材。在練習過程中,幼鳥的肌肉力量不斷增強,體重也有所下降。但是,幼鳥羽毛的顏色變化十分緩慢,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變成成鳥的羽色。3個月後,幼雕便可以離開巢穴獨立生活。
一般鳥類在孵化期間是不產卵的,但白頭雕卻與眾不同。雌鳥在產下第一枚卵後就開始孵化,在孵化初期還會再產第二枚卵。這樣雛鳥出殼的日期先後可以相差幾天,因此先出殼的雛鳥往往比後出殼雛鳥大許多。當食物極端缺乏時,便導致同窩雛鳥自相殘殺的悲劇。先出殼雛鳥如果沒有食物可吃,就會把後出殼的雛鳥當作食物吃掉。由此可見,白頭海雕雛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經過嚴酷的生存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