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丹頂鶴(1 / 1)

丹頂鶴

丹頂鶴自古至今一直都是長壽的象征,現在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它們也叫仙鶴、白鶴、鴜鷜,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丹頂鶴是東亞地區所特有的鳥種,在當地文化中它們之所以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主要是因為它們優雅的體態和分明的顏色。

外形特征

丹頂鶴具備嘴長、頸長、腿長的鶴類特征。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後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傳說劇毒鶴頂紅從此處得來,但純屬謠傳,鶴血是沒有毒的,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鶴頂紅是古時候對砒霜隱晦的說法。丹頂鶴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鳥的羽毛為棕黃色,喙是黃色。青春期都是丹頂鶴羽色為黯淡,丹頂鶴頭頂裸區的紅色到2歲之後會越發鮮豔。

分布

中國的三江平原的鬆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都有丹頂鶴的繁殖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遊、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曆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比現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福建、台灣、海南等地。現代的人們之所以能有如此翔實的資料來研究丹頂鶴古代的分布,是因為它們在各地文化種都有的特殊地位,讓它們的分布、特性等在各地一直都有著詳細的記載。

習性

除了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是當地的留鳥,其他各地的丹頂鶴每年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日本的丹頂鶴不進行遷徙,可能與冬季當地人有組織的投喂食物,食物來源充足有關。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丹頂鶴成鳥為了適應季節的變化,每年都會徹底的換兩次羽毛,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換羽期間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丹頂鶴非常嘹亮的鳴聲,既是明確領地的信號,也是發情期傳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丹頂鶴屬於單配製,一般無特殊情況一生也隻有一個伴侶。

丹頂鶴為雜食性動物。一般春季以植物性食物如草子、蘆葦的嫩芽及作物種子等為食,夏季食物較雜,動物性食物較多,主要動物性食物有小型魚類、甲殼類、食蛙類、小型鼠類、螺類、昆蟲及其幼蟲等。

繁殖

丹頂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一直到才9月結束,其中6月為一個高峰。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2~4枚卵,孵化期為30幾天,由雌雄雙方共同孵化它們的寶寶。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於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雛鳥也是早成鳥,它們2歲性成熟,它們的壽命差不多相當於一個人的是壽命,大約有60年左右。

丹頂鶴一般在4月中旬以後就開始營巢產卵,築巢於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紮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一般到越冬期最多一年會有600多隻丹頂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丹頂鶴在1954年被北京動物園飼養展出,十年之後成功繁殖。

保護狀況

丹頂鶴在濕地環境中屬於上層食物鏈,他的存在與否影響著濕地生物的多樣性。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目前它們麵臨的威脅主要有: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後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丹頂鶴原有的棲息地,還阻斷了原本連通的水係,而且當地的氣候日趨幹旱,水域麵積嚴重縮小。此外人類活動製造的汙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偷獵:由於自古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獵殺丹頂鶴的事件很少發生,但是由於為了獵殺其他水禽而投毒的方法,也誤殺了不少的丹頂鶴。

目前,丹頂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記載的瀕危物種,也被列入在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所以丹頂鶴在我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