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呼延讚夜闖連營,連闖破遼營四道寨門,遭遇韓昌阻攔,趁著韓昌酒醉不濟事,呼延讚戰敗韓昌,闖過了遼營,去雄州搬請楊家將。
雄州離幽州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呼延讚已然不需要跟逃命似的跑,但是心裏焦急,也不敢耽擱,足足行了大半天,從一大清早一直走到申時,按現在話說,下午三點多鍾,才走到雄州。
呼延讚心急如焚,不敢多做停留,跟人打聽明白了知州衙門的位置,一口氣就跑到了雄州知州府衙門前,翻身下馬,幾步上前叩打門環,過了不多時,隻聽得大門吱呀一聲,從裏麵走出一個人來。這人年有五旬,身高八尺,呼延讚認識,是楊繼業的副將紀雷。
紀雷一看是呼延讚,連忙施禮,道:“呼王爺,您怎麼來了?”
呼延讚道:“唉,一言難盡。我來找楊老令公的。”
紀雷連忙把呼延讚讓進知州衙門,從人給端來茶水,呼延讚坐定了,又喝了一杯茶,這才把幽州的戰事原原本本地告訴給紀雷,言說自己是來搬兵求援的。
紀雷聽說幽州告急,三位老王爺戰死沙場,也是嚇了一大跳,後來又聽說呼延讚是來搬請楊家將的,眉頭一皺,對呼延讚說:“呼王爺,老令公和八位少令公,現在沒在雄州。”
呼延讚環眼一瞪,道:“什麼!不在雄州?”
紀雷說:“呼王爺莫急,老令公帶著八位少令公去五台山還願了,前天走的,按預先的行程算,正好應該今天晚上回來,耽誤不了大事。”
當下紀雷招待呼延讚吃飯等事不提,咱們得說說五台山還願這事。
楊繼業在投降宋朝之前,在北漢王劉貴手下領兵掛帥,北漢政權的首府就在太原,離五台山非常近。在那個時代,參禪修道的人很多,即便是不出家的人,也多半信道信佛,楊繼業經常就去五台山。
五台山上有一座顯通寺,是東漢明帝時期建的,曆史和洛陽的白馬寺差不多久遠,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這顯通寺至今仍然存在,是五台山眾寺廟中最大的,香火極盛。
楊繼業在五台山參禪,和寺中的和尚智聰非常相得,交情莫逆,楊繼業在北漢的時候智聰還隻是個青年和尚,現如今已經是顯通寺的住持長老了。
那一日智聰聽說楊繼業全家被貶到了雄州做知州,於是寫了一封書信托人帶到了雄州,楊繼業接到書信,想起這位年輕時候的至交,安排好了州衙的事務,帶著八個兒子,動身前往五台山。
一行人輕裝簡行,又各有快馬,五台山雖然離雄州不近,但是也不算太遠,清晨出發,到黃昏時分便到達了五台山顯通寺,與智聰長老相見後,用過齋飯,便在齋房住下了。
次日清晨,楊繼業與眾兒郎來到大雄寶殿,祈禱還願,智聰長老在旁邊陪同。禱告已畢,楊繼業站起身來,智聰長老將眾人讓到後堂落座。小沙彌獻茶已畢,智聰長老對楊繼業說:“令公一別數載,精神健壯更勝往昔,可喜可賀。”
楊繼業道:“老朽年過六旬,尚可為國出力,幸甚。”
智聰長老道:“令公是國家棟梁,可惜不得其時。”
楊繼業道:“楊業不解此語,請長老明示。”
智聰長老搖了搖頭,歎了一口氣,道:“不如令公您隨貧僧出家,可避刀兵之禍,否則恐怕難得善終。”
這句話說的挺重的,要是擱一般人,聽見別人說自己難得善終,那和不得好死意思差不多,立馬就得翻臉,可再看楊繼業,眉頭一揚,反有喜色,奮然道:“若果如是,乃楊業平生所願也。”
一般人都忌諱說生說死,尤其忌諱說不得好死,唯獨楊繼業,聞聽此言不怒反喜,身為一個武將,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有用武之地,若是生逢治世還則罷了,若生在亂世之中,則必然要為國為民,出力報效。二戰期間的巴頓將軍曾經有一句名言: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這句話看上去很矛盾,其實很好理解,不管什麼人,都是希望世道是太平的,但是做為一個軍人,太平盛世沒有用武之地也是一種痛苦,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句話盡管矛盾,但是很好理解的道理。楊繼業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平時也是這樣教導兒子們的,所以智聰長老說出這樣一句話來,少令公們聽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的。
智聰長老搖搖頭,不再往下說了,又仔細地看了看八位少令公,道:“八位少令公俱是保國安民的棟梁之材,可惜剛直露於形貌之外,剛則易折,他日變故陡生,恐難得善終,唯有六將軍貌剛正且溫和,可得爵祿壽數,但一生苦難甚多,有福也未有安享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