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相思濃愁(2 / 3)

她們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飄飄然奔向了寢園,匍跪在雪地裏,心中積鬱的種種情感如洪水般衝出,喧騰狂瀉而去,化作天地動容的嚎啕哭聲。哭聲在夜空中久久回旋蕩漾,說不出是對故人的悲悼,還是虔誠的懺悔,抑或是自憐的憂傷。

翌日清晨,護陵的吏卒看見護陵河邊的柳樹上吊掛著兩個婦人,通體已被冰雪包裹,晶瑩透亮,儼然已成為柳樹的一個部分。



5



劉秀走進活神仙酒家,上了二樓,揚雄已在臨窗的一個案桌邊等他了。

“子雲兄,今日不在市上擺攤相麵,卻有興請我飲酒?”劉秀望了一眼擱在一旁的“神測”白幡,問道。

“這幾日街上的人都到董賢府門口去看熱鬧,無人問津我的小攤哪。”

“別是人家嫌你說話口吃,聽得費勁吧。”劉秀打趣道。

“或……許是吧?”揚雄果真口吃起來。

兩人哈哈大笑。

“昨晚巨君兄請你到他府上飲酒,你為何稱病不至?”劉秀問揚雄。

“如今巨君再度出任大司馬之職,府上貴客甚多,車水馬龍,我不便去湊這個趣。”

“是啊,往日我們三人飲酒敘談,無所顧忌,那是何等暢快,此種情趣往後怕是難覓了。”

說話間,酒保捧上了酒菜,為兩位斟酒。揚雄是這裏的常客,他愛這家酒店的名字,自稱“神測”,當然要在這活神仙酒家飲酒了。揚雄看著酒保手中的酒壺和案上的酒杯有些詫異,酒壺和酒杯均是銀質的,上麵還雕著盤龍,顯然是宮中的器皿,不該出現在這普通的酒家裏。

“酒保,這酒具是新近添置的嗎?”揚雄問酒保。

“是上午剛從市上買來的。”

“市上有此等物件?”劉秀也看出異樣了。

“怎麼,兩位先生還不知道?太皇太後和大司馬王莽下令抄了董賢的家,將他的財產都擺在市上拍賣呢?”

這事劉秀和揚雄當然知道。

酒保見二人點頭,來了興致,又道:

“那董賢可真是古今未有的貪官,據說皇宮中值錢的東西都流入他家了。那抄沒的財產在府門前堆成了山,金銀財寶看都看不過來。有玉如意、金奔馬、紅珊瑚、象牙席、寶劍、銀鉤,就連內室裏用的夜壺都鑲著金邊哪。那錦服繡衣掛了足足半條街,有一件褻衣我看得神奇,據說是江南出產的絲織極品。布料薄如蟬衣一般,透明晶亮,從正麵看繡著一對戲水的鴛鴦,從反麵看卻是餓狼撲羊之圖,真是巧奪天工啊!這件褻衣起價就是二百兩銀了,我們店主沒錢,轉了半天花二十兩銀子買回了這套銀酒具。”

揚雄心想,這套銀酒具本身份量就不止二十兩,如此賤買,王莽是怎麼想的。

劉秀問酒保:

“都是何人買這些東西呢?”

“一般百姓如何買得起?大都讓王公貴戚買了去。聽說這幾日官府得了四十萬錢呢。這幾日滿京城的人都在議論這件事。”

“如何議論的?”劉秀又問。

“都說太皇太後和王莽為天下除掉了奸佞貪官,往後有太皇太後臨朝聽政,有大司馬王莽主政,咱百姓就有好日了過啦。”

“是嗎?”揚雄嘴角上掛著一絲笑。

“您還是個相麵算卦的呢,連這都看不出來?那王莽做的事件件讓咱百姓稱道,他贍寡婦侄兒,侍奉長輩,誰人不知?他顧全大局避讓新外戚,誰不為他叫屈?他兒子誤殺奴婢,他讓兒子償命,這是何等仁義?他散財施人,家無餘資,能否稱得上廉潔?別說丁、傅兩家和董賢這些人,就是王家的前輩也沒有一個人比得上王莽的。如今王莽入朝主政,不是咱漢家天下的大幸嗎?”

人說京城人個個關心朝政,個個懂得朝政。看來此言不虛,這跑堂的酒保談起朝廷大臣來也是這麼頭頭是道。

“還有哪,”酒保餘興未盡,接著說道,“太皇太後和王莽又下令要扒傅太後和丁姬的墓,把她們的遺骸都遷回定陶國去。本來嘛,太皇太後才是孝元皇帝的正宮娘娘,傅太後不過是個昭儀,她怎能與孝元皇帝合葬渭陵?這不,京城百姓聽說要掘傅太後的陵墓,也不用官府差使,成千上萬的人都自攜械具奔渭陵挖土開穴去了。王莽還親自監督開棺,當場收了傅太後帶在身邊的信璽綬帶呢?”

酒保耽擱久了,另一桌的兩個客人等得不耐煩,其中一個呼道:

“酒保,快上酒菜來!”

酒保趕快離開劉秀和揚雄,旋即端了酒菜到了那兩個人跟前。劉秀側目瞥一眼,見是兩個青年壯漢,頭覆皂巾,身穿繒衣,一個麵目白淨,一個臉色黝黑,操東郡一帶的口音。

酒保上了酒菜。黑臉漢子問酒保道:

“王莽果真那麼好嗎?”

酒保見黑臉漢子陰沉沉的,眼睛中露凶光,心裏怯了幾分,小聲嘟囔道:

“好不好,你去打聽打聽嘛。”說完轉身就走。

黑臉漢子有氣,待要發作,被那白臉漢子製止了。

黑臉漢子坐不住,喝了兩杯酒後,就轉到劉秀和揚雄麵前,對揚雄道:

“你見過王莽嗎?”

“見過。”

“我聽說王莽天生謝頂,先生幫我為他算上一卦,看他的壽命幾何?”黑臉大漢說完仰身大笑。

揚雄對道:

“敝人相麵算卦一律收紋銀二十兩,你肯為他人出這二十兩嗎?”

黑臉大漢出手闊綽,叭的一聲將一錠銀子拍在桌上。

揚雄有些意外,改口道:

“敝人相麵,必要本人到場方可,王莽不在此處,教敝人如何相得?若蒙不棄,敝人倒是可以為你相麵卜卦。”說著,揚雄煞有介事地端詳黑臉漢子片刻,“你眉宇間凝著一股殺氣,麵色黑中透灰,印堂失光,陰氣侵陽,恐三日內有血光之災!”

黑臉大漢頓時怒起,罵道:

“你這江湖騙子,俺教你為王莽相麵,你卻咒俺速死,是何道理?”

揚雄冷笑道:

“壯漢即不願相麵,那就請將這銀子收回吧。”

“你……”

黑臉漢子欲要動粗撒野,那白臉漢子急忙上前將他拉走了,附耳道:“莫與他計較,俺們還有大事要辦。”

劉秀心想,這兩個外鄉漢子好似與王莽有深仇大恨一般,尤其那個黑臉的,一聽到人們談起王莽,就怒不可遏。他們是什麼人呢?



6



王莽被哭聲吵醒,心裏頗為煩躁。自王獲和原碧死後,王莽的妻子常常在半夜裏哭泣。當靜謐的新都侯府彌漫著這哀傷悲慟的哭聲時,讓人覺得有些不寒而栗。妻子的眼睛因為哭泣而得了眼疾,禦醫說若再哭泣下去,雙目就可能失明。於是每當哭聲再起時,合府的人又多了幾分擔憂。

王莽點起了蠟燭,將手放在燭火上烤炙。灼痛直鑽心房,王莽逐漸鎮定了紛亂的思緒。這是王莽在新都養成的排除雜念,專心思索的辦法。

哭聲雖然還在斷斷續續地繞梁回旋,但已不能進入王莽的耳中了,他開始靜思自己的事情。

此次再度入朝任大司馬,與綏和元年(西元前8年)的情形迥然相異。哀帝嬖董賢,荒棄朝政,朝綱已紊亂無序,奸佞阿臣充斥要職,必得來一番脫胎換骨般的調整方可。孔光、馬宮、彭宣,當今大儒,名重天下,應當先留在朝廷任職,以安朝野之心。董賢和丁、傅外戚的親族及其黨羽在朝為官者一律罷黜,空出的位置由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劉秀、平晏等人接替。王舜、王邑是王家至親,且與自己誌趣相投,自然該當重用;孔光的女婿甄邯及兄甄豐頗識律法,是自己前段閑居長安新交的至友,可以讓他們主管彈劾及司法刑獄;劉秀乃故交,文采及經史學問海內難覓對手,最適合於掌管文章詔書;平晏乃故丞相平當之子,有乃父遺風,可主管朝政機要。還有甄豐兒子甄尋、劉秀兒子劉棻、涿郡人崔發、南陽人陳崇以及孫建等都是有才幹的年輕人,均可委以要職。

王莽在心裏梳理著可用的人才,自然想起了舊友揚雄。若論文章學識,揚雄可稱得上天下第一,但他生性孤傲,性情散漫,頗有玩世不恭的意味。最讓王莽不放心的是,揚雄在不經意間似隱藏著能洞穿一切的目光,常令王莽感到有些窘迫。若將揚雄放在顯位,恐他要緊之時弄出讓人尷尬的事來,不用他,又恐人議論自己忘卻舊誼。思來想去,王莽還是決定讓揚雄到石渠閣整理校對古籍,這既是揚雄本意,也於眾人有個交待。

讓王莽頭痛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紅陽侯王立。在諸叔伯輩中,王莽對叔父王立最為不滿。陽朔二年,王莽自沛郡學禮回長安,在王立家受到主人的輕慢譏笑,那種羞侮感是刻骨銘心的。綏和元年,王立收受淳於長的賄賂,為身犯重罪的淳於長求情,被成帝發覺,王立逼兒子王融自殺以求自保。綏和二年,王立又以家奴楊寄之子冒充皇子,被王莽識破,戴罪返回封國。哀帝死後,太皇太後念至親之情,又召他回到京都居住,奉朝請。在王莽眼中,王立是王氏家族的害群之馬,不宜留在京城,否則,他不但會以王家長輩的身份幹涉朝政,也會為王家帶來不佳的聲譽。恰好丞相孔光已上了彈劾王立的奏章,可以順勢交給太皇太後。可太皇太後能同意王立再度離京歸國嗎?

妻子的哭聲停了,窗口透進了晨光。王莽決意今日要說服太皇太後,將王立遣回封國去。

王莽領劉秀、王舜、王邑、甄豐等人到上林苑長平館見太皇太後王政君。她上午在上林苑遊玩,此時正在長平館歇息。

跨過一座小橋,遠遠已能望見長平館了,王莽不覺加快了腳步。突然,從橋頭的一棵大槐樹上躍下兩個蒙麵大漢,揮刀直取王莽的項首。王莽一驚,本能地縮頭蹲身,一道銀光閃過,王莽戴的進賢冠被削落在地。

“謝頂的這人就是王莽!”一位蒙麵大漢喊道,又掄刀砍向王莽。

王邑和甄豐頗習刀劍之術,此時已拔出隨身的銅劍,將王莽擋在身後。王邑、甄豐扼守橋頭,蒙麵大漢一直無法迫近王莽。趁格鬥難分高下之際,劉秀和王舜護著王莽退回小橋逃去了。王莽慌亂中仍不忘拾起地上的進賢冠。

羽林軍聞訊趕到,將蒙麵大漢圍住。兩位刺客見寡不敵眾,便相互掩護著突圍逃奔。羽林軍緊追不舍,將其中一位斬殺,另一位卻脫身溜走了。

驚魂未定的王莽,在劉秀和王舜的陪同下來驗看刺客的屍首。王邑用劍挑開刺客蒙麵的黑布,劉秀一眼認出是昨日在活神仙酒樓遇見的那個黑臉大漢。

“啊,是他!”劉秀不禁失聲叫道。

“子駿認得刺客?”王莽不解。

劉秀就將昨日在活神仙酒樓與揚雄飲酒的情形說了一遍。

王莽歎息道:

“我克已修身二十餘載,尊崇禮義仁信,不曾傷害過他人,怎會有人與我結下奪命之仇?”

王舜安慰說:

“世上總是仁善與邪惡並存,奸佞者視賢臣為敵也不足為怪。”

“想必是董賢一族的餘黨欲為主子報仇也未可知。”王邑分析道。

劉秀不同意:

“我昨日在酒樓聽他們操的是東郡一帶的口音,不大可能是董氏的餘孽。”

王莽思索著自語:

“東郡的太守是故丞相翟方進之子翟義,莫非他懷疑其父之死與我有關,故遣刺客暗害於我?”隨即他又否認了自己的想法,“不會呀,當年翟方進之死是因為窺視了孝成皇帝隱私的緣故,翟義和其兄翟宣還是我推薦他們出任太守之職的呀。”

“刺客的身份交廷尉案查吧。今日您受驚了,是否改日再見太皇太後,免得因心緒不定,在太皇太後麵前失態?”甄豐有些擔憂地勸道。

“不,豈能因個把刺客亂了我等到的方寸?待我把冠纓係好,就去見太皇太後。”說著,王莽莊重地戴上進賢冠,仔細地係好冠纓。他此時已然完全恢複了常態。

太皇太後王政君並不知方才發生的刺殺王莽的事件,見王莽等人到來,頗為高興,說道:

“你們也不必事事稟告哀家,有莽兒主持朝政,哀家很是放心。日後隻把封侯拜爵等大事稟告哀家也就是了。哀家年逾七旬,也當怡養天年了。”

王莽跪拜道:

“如今皇上仙逝,朝中自然由太皇太後做主,我等到不過是漢家的屬臣,凡事還得由太皇太後定奪。”

“那就說吧,有何大事要商議?”

王莽再拜說:

“皇帝大行,而國不能一日無君,應當盡早迎立新君,以安天下之心。”

王政君點頭道:

“這幾日哀家也在想著這事,你說當迎立那位親王呢?”

王莽朗朗道:

“臣已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彭宣及眾大臣議過此事,眾臣均說當立中山王為漢室新主。”

“中山王?他還是個九歲的孩童啊。”中山王劉箕子即是那位以身擋熊救駕的馮昭儀的孫子,故中山王劉興的兒子。選一個孩子當皇帝有點出乎王政君的意料。

“中山王乃孝元皇帝的庶孫,漢家皇室後裔中血緣最親者。當年孝成皇帝即有立故中山王劉興之意,隻因傅氏作梗,方才選立定陶王。今立中山王為新君,實為天下人所願。”

聽王莽麼一說,王政君也覺有理。她自己為孝元皇帝誕下了成帝劉驁,而劉驁卻沒有子嗣,選取了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哀帝劉欣也沒有子嗣。如此,在元帝一脈中,也就是馮昭儀的這個孫子最親了。

“若論起來,中山王是孝哀皇帝的弟弟,這兄終弟及合乎古禮嗎?”王政君還有些顧慮。

王莽應道:

“古製中確有立長不立賢之遺訓,其為防皇子間奪位爭鬥也。然孝成帝、孝哀帝均無後嗣,中山王乃孝元帝惟一的血脈,立中山王正合古製之要旨。”

“好吧,就立中山王為新君。迎立事宜就有勞你等費心了。”王政君同意了王莽的主張,畢竟中山王也算是自己的孫子。雖然年紀小些,但有王莽輔政,也可以放心。加之王莽最講究立德修行,將來小皇帝在他的**下,想必也可成長為有仁德的君主。況且馮昭儀已死,中山王的母親衛姬一族已被傅太後誅殺大半,勢力尚未養成,總比那些懷有野心的旁支皇親一朝為君,外戚升天要好得多,傅、丁專權的苦頭王政君是不想再嚐第二遍了。

“臣還有一事稟告,還望太後恩準。”王莽第三次跪拜道。

“還有何事?”

“太後,這是丞相孔光彈劾紅陽侯王立的奏章,請太後禦覽。”王莽說著,從袖中掏出奏章給了王政君。

王政君展開簡冊,見上麵寫道:紅陽侯王立昔日知定陵侯淳於長犯大逆罪,為言誤朝;後白以家奴私子為皇子,為天下所疑,難以示來世。請遣王立就國。她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對王莽道:

“王立是你的叔父,是哀家的親弟,如何非要將他趕出京城?哀家兄弟八人,在世者僅餘紅陽侯一人了,哀家將其留在京城,閑來也可敘敘親情,你為何要為難哀家呢?”

王莽垂首肅立,言辭墾切動情:

“微臣實不敢使太後有離親之痛。然則,漢室衰微,兩代君主均無後嗣,令人憂慮。先前紅陽侯以家奴子冒充皇子,為天下人疑為王氏欲效當年呂氏立宮女子為帝故事。今又議定立中山王為新君,倘若不究紅陽侯前罪,何以服眾心?微臣居大司馬之位,即使勉力做到公正無私,尚恐人心不服。而今太後因私情而拂大臣之議,如此,群臣將各抱其誌,傾軋作惡,難以馭使,禍亂也將從此而生。”

王政君閉目不語。

王莽又道:

“不如先從大臣之議,暫且遣送紅陽侯歸封國,待微臣重建朝綱秩序,眾臣不疑王家循私護短,天下局勢初安後再召紅陽侯回京。”

王政君無奈,隻得同意:

“你替哀家擬個詔書,先讓紅陽侯回封國吧。”她睜開閉著的雙目,望著王莽又道,“渭陵的事辦的如何了?”

“已將傅氏的遺骸遷出渭陵,運回定陶埋葬了。傅氏的印綬也已收回了。”

王政君微微點頭:

“盡快恢複渭陵的原貌,那裏可是哀家的歸宿啊。”

“微臣當盡全力修複渭陵,請太後放心。”

王政君起駕離開長平館,走出大門時,轉身對恭送的王莽說:

“劉氏社稷如今可就全倚重你了,你要給哀家好好看著這劉家的天下。”

王莽聽著,心裏咯噔一下。



7



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九月辛酉,中山王劉箕子即皇帝位,是為漢平帝,大赦天下。平帝九歲,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大司馬王莽秉政,百官各司其職,總聽政於王莽。

劉箕子坐在寬大的雕龍木椅上,看著陸續走進宗廟大廳的文武大臣,覺得很是乏味。他不喜歡這昏暗的宗廟,到處都是黑色的,連百官穿著的祭服也一律是黑色的,讓人感到陰森森的喘不過氣來。

離龍椅不遠的地上擺放著兩個大竹籠,一個竹籠裏關著一隻碩大的白野雉,另一個竹籠裏關著兩隻黑野雉。因為饑餓,野雉們發出咕咕的叫聲。趁著王莽出門迎接眾大臣的空隙,劉箕子溜下龍椅,到竹籠前與野雉們逗趣玩耍。

劉箕子喜歡那隻全身無一根雜毛,拖著一尺餘長尾巴的白野雉。

“你叫什麼,肚子餓吧?”劉箕子對白野雉道。

“咕咕,咕咕。”白野雉回應幾聲鳴叫。

劉箕子返身從供案上弄來兩粒青棗,丟進竹籠裏。白野雉饑不擇食,很快將青棗啄得一幹二淨,而後愣愣地望著劉箕子。

劉箕子對白野雉產生了一種憐愛,這麼美麗的大鳥等會兒就要被宰殺祭祖了。為何非要殺它祭祖呢?劉箕子不解。

“你呆在籠子裏一定鬱悶不堪吧?朕抱你出來玩玩。”劉箕子覺得關在籠子裏的野雉有點像自己。本來在中山國的時候他有許多小夥伴一起玩耍,無憂無慮,快樂自在。可自從被接進皇宮當了皇帝,整天要聽王莽等人的擺布,走路、吃飯、說話都要按皇帝的規矩來做,還要將自己叫作朕,哪有在中山國來得痛快。母親衛姬留在中山國,也不能再見麵了,真是與這野雉的境遇差不多。

劉箕子打開籠門將白野雉抱在懷中。白野雉四下張望一下,猛地掙脫劉箕子的手臂,向著大門的光亮處展翅飛去。劉箕子怔住了。滿大廳的文武大臣也怔住了。

白野雉從王莽的頭頂掠過,姿態優雅地在空中翱翔著,不一會兒就越過城牆飛進長安城內了。

回過神來的羽林軍慌忙急步奔跑,一窩蜂隨著白野雉湧入了城門。長安城內頓時鼎沸熱鬧起來,直攪得雞飛狗跳,塵土飛揚。

白野雉在羽林軍追逐和呐喊聲中無處駐足,驚慌地一頭紮進活神仙酒家的二樓窗口裏,正與在那裏飲酒的揚雄撞了個滿懷。

揚雄順勢抱住白野雉,詫異道:

“噫,它如何飛來此處?”他伸首向樓下大街望了一看,見一群執戟羽林軍正在那裏頓足呼喊,似乎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酒保,取一把剪刀來!”揚雄呼道。

酒保手持剪刀過來,也覺奇怪:

“哪來的野雉?揚先生要殺它作酒食嗎?不勞先生動手,小的去叫廚子來殺便了。”

揚雄也不答話,取過剪刀,利索地剪去野雉的雙翅白羽,對著大街上的羽林軍喊道:

“接好!”隨手將野雉拋向地麵。

羽林軍一哄而上,拾起地上的白野雉,如獲至寶一般嘻笑著又一窩蜂地湧出了城門。

酒保看呆了:

“揚先生這是怎麼回事?”

揚雄拍了拍手,端起酒杯飲了一口,慢悠悠道:

“這不是一隻普通的野雉,它預兆著一種祥瑞。古時周成王即位,年少不足以掌天下,由叔父姬旦攝政踐祚,代行天子之職,人稱周公。周公以仁德布天下,以禮製主朝綱,天下大治。南方遙遠之國越裳也被其恩澤,國內出現白野雉之瑞。越裳國王專門派使者翻山越嶺不遠萬裏到中原敬獻白野雉,以表其對周公的崇敬膜拜之情。那越裳國與中原天各一方,風俗、語言不同,中間還隔著幾個小國,須通過幾重翻譯方可通達中國,你說這白野雉是不是稀罕之物?”

酒保聽得入神,忙道:

“確是感應天地的祥瑞之物。”

揚雄又道:

“如今越裳氏遣使者到長安敬獻白野雉,這不是大漢威德遠播塞外的最好證明嗎?所以大司馬王莽稟告太皇太後,要以白野雉祭宗廟,告慰漢家祖先。”

“如此,王莽之功可與周公媲美了?”

“你……你說呢?”揚雄口吃起來。

酒保想了想,說道:

“以王莽之德和對漢家的功業也可以比得古時的周公了。若沒有王莽翦除董賢和傅、丁外戚,這劉家的天下恐怕早就亡了。其實,白野雉獻瑞就是衝著王莽的嘛。”

揚雄不語,又飲了一杯酒。

一場虛驚過後,白野雉失而複得。宗廟裏響起了肅穆的祭祀樂。王莽親自殺了白野雉,引領著小皇帝劉箕子將它放在供案上。劉箕子向劉氏祖宗跪拜叩首,眾大臣隨拜俯身。宗廟大廳裏黑壓壓一片人群,三叩九拜,猶如黑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揚雄隱隱聽見遠處傳來的祭祀的鼓樂聲。他拾起一根白雉羽毛,端詳著輕聲自語道:

“縱飛於野嶺叢林中的山雉果真會感應人世間的仁德善政嗎?”



8



“你如何此時方才返回東郡?”問話的是涿郡太守翟義,話中含著怒氣。

“屬下在上林苑刺殺未果,心有不甘,便在京城逗留月餘,另尋機會,哪知王莽出入甚為謹慎,護衛也增多了,始終未能再覓得時機,故而返回遲了,望主公莫怪。”回話的是曾在京城活神仙酒家露麵的白臉大漢,名叫劉宇,是東郡都尉。

“老黑確已死了?”

“確已身亡,是被羽林軍亂戟紮死的。”

“有人知曉你的身份嗎?”

“無人知曉。”

翟義怒氣稍息,又道:

“那就好。你在京城月餘,可聽到什麼消息?”

“屬下在京城聽到諸多街談巷談,多是在讚揚王莽。說他安定漢邦,功勳可比周公。”

“哦?”

“屬下特意買通宮中的一個執事,聞聽到許多王莽的事情。”

“你細細道來。”顯然翟義對王莽的事很是關注。

劉宇就其所知,向主人稟告道:

“先是越裳氏獻給朝廷白雉一隻、黑雉兩隻,王莽以為此乃漢威德遠播之征兆,以野雉為犧牲祭祀宗廟。之後,便有大臣提出,王莽翦除董賢及傅、丁兩家奸佞,迎立中山王,挽漢室於即倒,其功可與周公輔佐周成王比肩,應當為王莽益增封邑,加號‘安漢公’。白雉呈瑞,僅周公居攝時才有,千載同符,這是上天的警示。”

翟義怒氣又起,拍案道:

“笑話,王莽乃奸詐小人,依外戚而入朝,他殘害先父,排擠忠良,怎能與周公相提並論!”見白臉大漢不敢再往下說,便揮揮手,“你接著說,太皇太後準大臣所奏嗎?”

“準了。倒是王莽自己不肯接受采邑和賜號。”

翟義冷笑:

“王莽表麵恭儉禮讓,內懷陰謀毒計,曆來如此。你再接著說!”

“王莽上書太皇太後說:安邦之策乃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製定,今願獨論孔光等人之功,勿置臣莽於其列。並且稱病不肯入朝視事。無奈,太皇太後隻得先下詔封賞孔光等四人。益封博山侯孔光采邑萬戶,任太師;益封安陽侯王舜采邑萬戶,任太保;封甄豐為廣陽侯,食邑五千戶,任少傅。皆授四輔之職。封甄邯為承陽侯,食邑二千四百戶。四人受賞之後,王莽仍未起理政,群臣懇求太皇太後及時封賞王莽,勿使官民失望。於是太皇太後下詔以召陵、新息二縣二萬八千戶益封王莽,封功和漢初功臣蕭何等同。任王莽為太傅,居四輔之首,號曰安漢公。以故蕭相國府第為安漢公府第,令其傳之子孫於無窮。”

“這回王莽接受了吧?”

“王莽隻接受了太傅之職和安漢公的賜號,讓還了益封的采邑。並說願等到天下百姓戶戶家給自足後方敢受賞。群臣又為王莽力爭,太皇太後下詔說,安漢公約定待到百姓家給自足時方接受賞賜,那就聽從安漢公的,待等百姓自足時大司徒、大司空再行奏報。不過,那時,安漢公的俸祿和賞賜要增加一倍。王莽仍舊謙讓不受,又建言褒賞宗室與群臣。於是,立故東平王劉雲太子劉開明為東平王;立故東平思王孫劉成都為中山王,奉中山孝王劉興後嗣;封宣帝曾孫劉信等到三十六人為列侯;賜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人為關內侯。又令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凡無子而有孫或同母兄弟子者,皆可以承嗣爵位;宗室近親後嗣,因罪而被除去宗室譜籍者可得複其所屬;天下官秩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可得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以養終身。下至庶民百姓、鰥寡孤獨,無不實施恩惠之政。故而京城裏人人均說王莽為千古賢臣,仁德蓋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