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卷八 七言絕句(1 / 3)

七言四句,合乎律詩規範,亦有平起、仄起二格。此體為唐人所獨創,常常作為歌辭,被之管弦。當時梨園子弟、旗亭歌女,以及社會上傳唱的大多數是這種絕句詩。它的最大特點是音情並茂,意長味永,詠唱之間,使人神情融和,物我無間。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進士,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善詩歌及草隸書,與張旭相善,為“吳中四士”之一,今存詩二十首。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解析”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年),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令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

詩的前兩句概敘他多年在外的經曆,含有對大好年華消磨在外,而思鄉之情終莫能改的無限感慨。後兩句通過描寫他初到家鄉,兒童笑問的場麵流露出喜悅心情,幽默富有情趣。

張旭(公元711年前後在世)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書法,精通楷書,草書最為知名,相傳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時稱“張顛”。所存詩六首,均為寫景絕句。

桃花溪

張旭

“原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解析”桃花溪,“在湖南常德府桃源縣西南二十五裏,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江。”(《一統誌》)本詩妙在結尾:“洞在清溪何處邊?”結語並非真在尋問桃花源。或者是在懷疑它的有無,而是在慨歎實無可以避世躲亂之地。作者不直說而用詢問句,更增加了感歎之情,含有惆悵不盡之意。

石磯:水邊突起的大石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王維家居蒲州(令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道出人之常情,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末兩句采用了同一時間(重陽),不同空間(兩地)借“遙知”構成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王維一方在長安孤獨寂寞,另一方兄弟在家鄉團聚歡樂。

茱萸:別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萊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解析”題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早晨與友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結句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消息,而是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這是大有深意的。作者當時被貶,故特以此語告慰洛陽親友,表示自己雖遭貶謫卻不改其高潔的情操。

平明:天剛亮。

閨怨

王昌齡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解析”起句竟說少婦本不知愁,及至第二句寫登樓賞春,第三句轉折,望見陌上楊柳才愁上心頭。最後發出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深沉哀怨,才點明“閨怨”。用了先揚後抑的方法,刻劃這類少婦心情,頗為深刻。表現了一種追求世俗的榮華富貴不如朝夕恩愛的思想感情。

陌頭:路邊。悔教:悔使。覓封候:為尋求封侯而從軍。這句說:她後悔使丈夫從軍求取功名。

春宮怨

王昌齡

“原文”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解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玉環,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歌女衛子夫,遺棄陳皇後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此詩的旨義乃敘春宮中未承寵幸的宮人的怨思,從而諷刺皇帝沉溺聲色,喜新厭舊。運用的是“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

未央:漢宮名。此借指唐宮。新承寵:指衛子夫受寵幸,立為皇後。衛子夫出身微賤,為漢武帝姐平陽公主家歌者(《漢書·外戚傳》)。

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進士,官仙州別駕。以行為狂放,終日與人“縱禽擊鼓”,貶道州司馬,死於任所。《全唐詩》錄存其詩十三首。

涼州曲

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析”這是一首屬於盛唐邊塞詩的七言絕句,也是為人們廣泛傳誦的名篇。詩人用奇麗的彩筆描繪了邊地軍中別開生麵的情景:葡萄酒、夜光杯,表現將士們豪邁慷慨的情懷。末句雖以誇張的語氣渲染戰爭的殘酷,但情調並不哀傷,有一種樂觀主義的豪情。

葡萄美酒:以葡萄釀的美酒。《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夜光杯:這裏指酒杯的華貴。舊題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中說:“周穆王時,西域獻夜光常滿杯,杯受三升,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琵琶:本是西域馬上彈拔樂器,後傳入中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解析”李白的七言絕句被稱為“妙絕古今”。此詩前兩句直接敘事,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和故人東去之地。第一句寫的是將別,第二句是寫分別,“煙花三月”,想像江南美景。此句前人評為“千古麗句”。此詩後二句更妙。目送故人所乘船隻遠去,直至連船帆都望不見,他還凝望著天際江流。這是以景結情。

之:往。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故人:指孟浩然。煙花:指暮春豔麗的景物。天際流:流向天邊。

下江陵

李白

“原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析”這首七言絕句,曾經被評為“絕唱”。題一作“早發白帝城”。

前二句給人以飛動奔放、一瀉千裏的藝術美感。第三句卻轉到行船過程中詩人印象最深的“兩岸猿聲啼不住”這一鏡頭了,同時也就很自然巧妙地過渡到“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一淋漓酣暢的結句,妙在把兩岸風物帶出,又與舟行融為一體,使人如聞如見。

白帝:即白帝城,西漢末年公孫述所築,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山上。

逢入京使

岑參

“原文”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解析”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岑參被派為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此詩是他此次赴邊疆途中所作。

從前半首中,可見他此行隻是迫於君命,實非所願。也從側麵反映出道路艱難。第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裏吧!此是緊扣詩題,實寫生活中的特定情景,自成佳句。

京:京都,指長安。使:使者。龍鍾:淚流的樣子。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原文”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解析”李龜年是唐代著名音樂家。開元、天寶間,特承恩遇,曾在東都貴人寵臣府宅中演唱,後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常為人唱曲,聽者莫不流淚。開始兩句是追憶過去。選擇四十多年前在岐王和崔九宅中多次聽到過李龜年這位梨園歌手的演唱來描寫。很有典型性。後兩句是寫眼前的相遇情景。乍看隻是記事,實則感慨萬千。

岐王:唐玄宗之弟李範,封岐王。崔九:原注:“崔九即殿中監崔滌,中書令湜之弟。”九是崔滌的排行。他是玄宗的寵臣。

滁州西澗

韋應物

“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解析”此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小詩,在描繪澗邊幽草、深樹黃鸝的一片濃麗春色的同時,極力渲染了春潮急雨的景象,顯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詩中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構成一幅出色的風景畫。

滁州: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稱上馬河。春潮:二三月間河水上漲,稱為春潮。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一說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年間進士,曾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鹽鐵判官。有《張祠部詩集》。

楓橋夜泊

張繼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解析”題為“夜泊”,實際上隻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從題材內容講還是抒發旅途愁思。詩前二句繪出一幅蕭疏淒清的秋夜圖,客子之情已寓於景內,半夜難寐,獨對江楓和漁火。後半首寫在不眠的深夜中聽到從山寺傳來的鍾聲,極富韻味,千古傳誦。

楓橋:在江蘇城西七裏,南北往來必經於此。寒山寺:在蘇州府城西十裏,在楓橋東。

寒食

韓翃

“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解析”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三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隻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詩前兩句意在點明時令,寫景卻十分生動有致。後兩句以“漢”刺“唐”諷喻極切,寒食本應禁火,皇帝竟賞賜燭火給寵臣,特許宮中走馬傳燭,可見封建禮法的虛偽和宦官的得勢,語言含而不露,諷刺味極濃。

劉方平(開元、天寶年間在世),洛陽(今屬河南)人。一生隱居不仕。與皇甫冉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月夜

劉方平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解析”這首七言絕句,寫的是綠窗紗裏一個閨婦的春愁。詩人以藝術家所特有的敏感,通過寫思婦對物候細微的感受來寫出其落寞之情。詩裏寫的主要是秋蟲的淒厲之聲。這裏卻讓這些小動物叫出了大自然的變化。

更深:深夜。半人家:指月光隻照半個庭院。北鬥:指北鬥七星。闌幹:橫斜的樣子。南鬥: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顆星。偏知:出於意外地感到。

春怨

劉方平

“原文”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解析”此詩抒發宮妃失寵的幽怨。前兩句寫出宮女的寂寞和悲愁。後兩句寫暮春的殘敗景象,渲染宮女怨恨淒楚之心情。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大曆年間進士,與盧綸、李端為詩友。曾任洪州(今江西南昌)戶曹參軍。《全唐詩》錄存其詩十三首。

征人怨

柳中庸

“原文”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塚,萬裏黃河繞黑山。

“解析”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塚、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為唐時單於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於單於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麵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南。青塚: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

顧況(725—814),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年(757年)進士,李泌為相,召為著作郎,因作《海鷗詠》嘲諷權貴,被貶饒州司戶參軍,他對此極為不滿。後全家隱居茅山,自號“華陽真逸”。明人輯有《華陽集》。

宮詞

顧況

“原文”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

“解析”這首《宮詞》在顧況的作品中是別具一格的。詩人采用強烈對比的手法,以極為精煉的語言,優美清麗的藝術形象,把宮女嬪妃中兩種迥然不同的遭遇鮮明地表現出來,並巧妙地把怨情寄寓在寂寞冷落的生活中。

漏:古代計時間的銅壺滴漏。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原文”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解析”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悠悠鄉情的詩作。前兩句寫夜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寫的是聲,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喚起了征人的思鄉之情。第四句抒征人心中所感。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和鋪墊的。末句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

受降城:唐中宗時為了防禦突厥的侵擾,於景龍二年(708年)命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在黃河以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此指西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