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卷七 五言絕句(1 / 3)

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並不一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叫五言絕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姊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出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五言絕句的最大特色。

鹿砦

王維

“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解析”這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砦(zhài):是輞川的地名。

此詩以遠處傳來的人語聲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灑下的光影,來村托山林的空寂幽靜,有聲有色,色是運用“反差”(光與暗),聲是以動襯靜,疏淡自然。

竹裏館

王維

“原文”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解析”此首也是《輞川集》組詩之一。這首優美如畫的詩,抒發了作者山居的閑適之情和淡泊之誌。

竹裏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幽篁:幽深茂密的竹林。嘯:撮口發出悠長而清亮的聲音。這裏指吟詠、歌唱。

送別

王維

“原文”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解析”王維這首送別詩很有特色。它不是寫與友人話別時的離情別緒,而是寫送別之後,回到家裏,仍然在想著別去的友人,明年此時,是否能夠歸來。詩中沒有明寫惜別,而盼其歸來的深情溢於言外。

山中:指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墅的所在地藍田山。掩:關閉。柴扉:柴門,此指輞川別墅。年年:一作“明年”。

相思

王維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解析”唐朝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的《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說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此詩意在借紅豆以寄托自己對遠在嶺南的友人的懷念。

紅豆:別名相思子。題一作“相思子”。《古今詩話》:“相思子圓而紅,昔有人歿於邊,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因以名之。”擷(jié):摘取。

雜詩

王維

“原文”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解析”此詩抒寫思鄉的情懷。詩中用家常絮語的方式向友人詢問家鄉的情況。開頭兩句的判斷口氣,傳神地表達了這種心情。結尾兩句問到窗前的寒梅,十分親切而意味深長。

來曰:指從故鄉動身起程的那天。綺窗:鏤花的窗戶。

裴迪(716—?),關中(今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早年與王維友善,同住終南山。後同在輞川,彈琴賦詩,互相唱和。任蜀州刺史時,與杜甫、李欣友善。《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十九首。

送崔九

裴迪

“原文”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裏。

“解析”崔九,即崔興宗。當時裴迪與王維、崔興宗同遊。裴迪在這首送別詩中,勸友人歸山以後,無論深淺遠近,都要去飽覽那丘壑之美,不要再出山來,要永遠以山林為家。

須:應。盡:極,用作動詞,這裏是飽覽、盡情地遊賞的意思。武陵人:即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漁人。

終南望餘雪

祖詠

“原文”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解析”《終南望餘雪》是祖詠於開元年間在長安應進士試的詩題。按唐製規定應試詩為五言六韻十二句,但他此詩卻隻作了二韻四句便交卷,問他為何不寫完,他說:“意盡。”(見《唐詩紀事》)考官看了很讚賞,因此祖詠便錄取了。此詩前二句破題,寫得景色如畫。後二句更好,上句寫山林,下句寫城裏,都很切合題中的“望”字。望中所見所感,兩個特點都寫出來了。這後兩句,還含有終南雪景雖美,但城中人卻受到寒氣威脅的深意。

終南:終南山,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南。林表:林梢。霽(jì)色:雪後映射出來的晴光。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解析”這是一首在藝術上極有特色的抒寫羈旅之愁的詩篇。

詩的上半寫泊舟洲邊,暮煙籠罩,於是產生客旅愁思。

詩後二句寫景色,堪稱佳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是一幅多麼淡雅幽美的水墨畫。

建德江:新安江流經浙江省建德縣附近的一段江麵。

春曉

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析”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

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為後邊作鋪墊。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卉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鳥啼花落的展現,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這首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

春曉:春天的早晨。

靜夜思

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解析”這詩寫夜晚思念家鄉的情懷。

前二句是床前的鏡頭,後二句寫詩人再抬頭一望,明月在天,此時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鄉,因而觸發起思念故鄉的情懷。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裏光。”

怨情

李白

“原文”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峨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解析”詩的開頭兩句,從卷簾遠望到深坐顰眉的動態中,極寫閨中美人相思之苦,怨情之深。第三句總寫一筆,承上啟下,從美人無言的淚痕中,抒發了她內心的痛苦。“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這種欲恨還憐的情態。更加楚楚動人。末句所謂“不知心恨誰”,其實,這對所恨者已作了充分的暗示,隻是不把它點明,這就不僅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也反映了美人的善良品德和優美情操。

卷珠簾:是指閨中女子在卷簾盼望所思念的人歸來。深坐:久坐。顰蛾眉:皺眉頭。這句寫久等不歸的失望情態。

八陣圖

杜甫

“原文”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解析”這是杜甫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詩的上半,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後半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第三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最後一句是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八陣圖:八種陣勢的法度。八陣,指古代兵法中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圖:法度,規模。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的沙洲上。功蓋:是說諸葛亮有蓋世的功業。石不轉:指諸葛亮布石為陣的八陣圖,江水衝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