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榮安撫他:“父皇不必擔心,好生養病,您會沒事的。”

興德帝叮囑他:“嘉榮,你一定要將這事放在心上,要多少銀子都滿足他們,隻要盡快煉出金丹即可,明白了嗎?”

周嘉榮都一一應下。

興德帝將周嘉榮叫來,除了說丹藥一事,半句都沒提朝堂上的事。說了幾句話,他便又顯疲態,眼皮直打架,說著說著竟睡著了。

見狀,周嘉榮怕打擾他休息,輕手輕腳地出去。

孫承罡緊跟在後麵,出了寢宮後,愁眉苦臉地說:“殿下,陛下這病情越來越重了,昏睡多夢,還出現了身體麻木,大小便無法自控的情況。這真的沒辦法治嗎?”

周嘉榮苦笑著問道:“孫公公,太醫每日看診,你都在,太醫都沒辦法,我又能有什麼辦法?難道要讓父皇繼續服用丹藥嗎?父皇想活久一點,更不能再碰金丹。”

這倒是,陛下身體弄到如此糟糕的地步,丹藥功不可沒。年初的時候,陛下雖身體不大好,畏寒,時常生病,可服用了太醫開的藥還是有些效果的,身體也隻是虛而已。

哎,都是那個妖道害了陛下。

“殿下說的是,老奴隻是看陛下如今整日躺在床上,連下床走動都困難,還有那麼多毛病,老奴心疼啊。”孫承罡難受地說。

周嘉榮歎了口氣,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好好照顧父皇。”

孫承罡點了點頭:“老奴進去了,陛下一會兒若是做了噩夢,醒來沒看到娘娘或是奴才,會很生氣。”

周嘉榮頷首,與他道別,正要出勤政殿便看到徐皇後從外麵進來,他忙上去見禮:“兒臣見過母後。”

“免禮,太子你來得正好,本宮正要找你。”徐皇後笑著說。

周嘉榮便跟她去了偏殿,落座後,周嘉榮道:“母後找兒臣何事?”

徐皇後端詳了他一陣,笑道:“眨眼間嘉榮你都已經長成了大人。你父皇像你這麼大的時候,膝下已經有兩個孩子了。最近不少夫人遞牌子到秋水宮,找您母妃,是什麼意思你明白吧?”

周嘉榮已經知道是什麼事了。

其實朝臣們也提過,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他身為一國儲君,不能沒有太子妃,沒有繼承人。早日娶妻生子,也能讓擁護他的朝臣們更放心。若非出了廖綺蘭的那檔子事,恐怕他也早娶妻生子了。

“兒臣明白,但憑母後做主。”

徐皇後是個有分寸的,太子羽翼豐滿,陛下病怏怏的時日無多,這天底下以後誰說了算還用說嗎?太子尊重她這個嫡母,她也不能蹬鼻子上臉,這麼大的事就真的自己拿主意了。

徐皇後笑問道:“殿下對太子妃的人選可有什麼要求?這是要與你過一輩子的,你喜歡最重要。”

這話徐皇後是發自內心的,幾十年同床共枕,朝夕相處,若找個不喜歡,多難受,終身大事不是兒戲。她看著周嘉榮長大,也喜歡他能娶個自己心悅的姑娘。

可周嘉榮完全沒開這個竅。

對周嘉榮來說,如今最要緊的是朝事,還有組建神器營的事,成親於他而言,隻是給朝臣給天下人的一個交代,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姑娘。

“母後看著辦吧,兒臣相信母後。”周嘉榮還是這句話。

徐皇後隻能道:“這樣吧,本宮先挑幾個合適的姑娘跟你母妃商議一下,然後將這些姑娘的畫像性情愛好都記錄下來,再由你來選,好嗎?”

周嘉榮沒有意見:“就按母妃說的辦。”

得了這句準話,徐皇後開始調查京中三品以上官員還有勳貴家中哪些有適齡的姑娘,再按照調查其品行,一一篩選,若品貌家風都過得去,便找個借口召其母女進宮。

這些夫人們也不傻,太子過完年都二十了還沒娶妻,皇後和貴妃娘娘召適齡女子進宮是為了什麼,已經很明顯了。有意的便帶女兒進宮,若不想女兒嫁入宮中的便尋個借口不帶女兒就是。

後宮的這些動靜,周嘉榮並不是特別關心,他也沒空關心,因為臘月初的時候,漳州府寧洋縣傳來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

一群倭寇竟帶人攻擊了朝廷,殺入了縣衙,官兵和百姓死傷千餘人。

消息傳入京中,朝野上下一片嘩然,群臣激憤。

“這些倭寇海盜太可恨了,屢屢騷擾我東南沿海地區,現在竟囂張到攻擊官府,連官兵都敢殺,著實可恨,當誅!”崔勇憤怒地說道,並自動請纓,“殿下,臣願赴江南,剿倭寇,除海盜,保一方平安!”

周嘉榮當然不可能在具體情況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就立即派他前往東南沿海。

“崔將軍此事稍後再議,諸位大人怎麼看?”

朱強站出來道:“殿下,今年四五月時,西南沿海便傳來過消息,有倭寇海賊屠殺百姓官兵數百人之多,當時陛下……後經商議,派了當地官員剿滅倭寇海賊,沒想到他們這麼快又來了。微臣支持崔將軍的提議,這些倭寇浪人屢屢騷擾我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跟匈奴人沒什麼兩樣!”

有支持打的,自然也有反對的。

戶部郎中徐潤良道:“不可,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海盜猖獗,屢禁不止,剿了又死灰複燃,才剛跟匈奴人打完一仗,我們需要時間休養生息。殿下,依臣之見,不若加強海禁,嚴防這些倭寇海盜登錄沿海地區,讓當地地方官兵嚴加防守,阻止其進入我大齊境內。”

當即有不少文臣站出來支持徐潤良。

倭寇泛濫,最好的辦法便是鎖住國門,禁止其入內,方可保沿海地區平安。

朝中分為了兩派,一派主戰,以崔勇為由的武將,另一派以京中文官為主,提議加大海禁。

周嘉榮暫時沒有采納雙方的意見,退朝後,留了幾位股肱大臣商議。

對於倭寇和海盜,朝廷官員有一肚子的怨言。

“這些人甚是難搞,一打他們便躲到了海上,等朝廷退兵,他們又悄悄潛伏上岸。”

“如果要打就狠狠打,像打匈奴人那樣,一下子將其打怕了,才能讓東南沿海一帶平靜一段時間。”朱強道。

周嘉榮頷首,問武承東:“若是打仗,戶部那邊能撥多少銀子?”

年底收了一批田賦和鹽稅,加上與匈奴互市征收的稅,國庫目前還算充盈。

武承東在心裏估算了一下:“回殿下,應該能撥三四百萬兩銀子。”

“殿下,不用那麼多,東南沿海離兩湖、江南都比較近,而且當地都有駐軍,糧草押運距離近很多,所耗的銀錢也要少得多。”崔勇解釋道,他對全國的地形和大致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

武承東聽到這話,臉上笑開了花:“崔將軍所言甚是,沿海便有不少駐軍,不必大規模調動集結士兵。”

倭寇海盜嘛,都是群烏合之眾,又不像是那些匈奴人鐵板一塊。

這些屢屢騷擾甚至是屠殺沿海地區的官兵百姓,若不能將其鏟除,國之威嚴何存?而且若放任,他們以後的氣焰恐怕會更囂張,現在就敢殺官兵,以後搶糧倉,占山為王都不是沒可能。所以要趁其還沒做大之前,將其鏟除。

周嘉榮自是支持打仗的,聽大臣們說這個仗比打匈奴人要容易很多,稍微放下心來,便道:“好,那就派崔將軍出征,戶部調集錢糧,全力支持崔將軍!”

崔勇大喜,連忙跪下道:“臣定不負使命。”

“將軍快起!”周嘉榮扶起崔勇道,“將軍可需要帶兵前往?”

崔勇搖頭拒絕了:“隻要殿下給微臣東南沿海各營的指揮權便是,東南沿海共計有八萬駐軍,足夠了。”

周嘉榮答應了。

翌日在朝堂之上,周嘉榮宣布了此事,自是招來一些主張關閉門戶的大臣的反對。

可到底是主戰派占了上風。

三日後,周嘉榮祭完天,親自將崔勇一行送出了京城。

崔勇隻帶了一百親兵,快馬加鞭,前往東部沿海地區,打擊倭寇海盜。

他走後,京城年關的氣氛也越來越濃了,街上到處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鋪子上各種年貨也多了起來,不管有錢沒錢,百姓都會竭盡所能,準備一些東西,過個好年。

周嘉榮每日從宮中出來,都能察覺到街道上的變化,看著百姓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和幸福,他也很開心。

更讓人高興的是,去了東南沿海後,崔勇很快就打了一個勝仗,抓獲一百多名罪大惡極的倭寇和海盜,將其繩之以法。

收到信,周嘉榮很欣慰。他之所以派崔勇出去是因為崔勇這人性子雖然跟二舅舅一樣有些急,但並不焦躁冒進,相反很善於捕捉戰機,而且他領兵多年,對戰經驗豐富,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

這樣一名有經驗又武藝不錯的老將去對付那些遊兵散將,應該不成問題。

周嘉榮給崔勇回了一封信,先是表揚了一番他的戰績,然後激勵他:崔將軍勇不可擋,我盼元宵佳節能替將軍接風洗塵,給將軍開慶功宴!

將信送出去後,周嘉榮又去了一趟火藥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