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時不令其順而逆之。
物產原是下流順當,故用意息采之。
達摩謂之采取。
順出謂之漏盡通,逆回謂之采取也。
物既歸乎其源。
源即丹田也。
則有法輪之妙運。
後升前降,謂之法輪。
起蓋辟之消息,
蓋辟者,內外呼吸也。外麵之呼吸陣,則裏麵之呼吸升之,外麵之呼吸升,則裏麵之呼吸降之。
徘徊上下,
徘徊者,活動之意,上即頂也,下即腹也。六祖雲,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者,即此矣。
立乎天心,
天心名曰中黃,居於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鬥柄,在天為天心,在人為真意。中宮若失真意,猶如臣失君主矣。凡轉法輪之時,必以真意坐於中宮,而為車軸之心,使爪之運轉矣。
依乎任督,
凡轉法輪之時,意命必須依乎任督而運行,或意行而命不行,或命行而意不行,則不成舍利矣。
歸根複命。
還於本地也。
故謂之四候六候者也。
采封升降沐浴也。
數足物靈,則有采取過關之訣在焉。
夫既明前所用功之法,久久行持,竅內滿足,一靜則天機發動,周身融和快樂,陽物全然不舉,故曰數足物靈也。且物既靈,即當采運過後三關,歸於中宮,其訣最有秘密之妙,不敢言者,而放言之矣。
失或采而不生者,
不當采而采者,其物嫩之矣。
或生而不取者,
生而不知,則當麵錯過矣。
是不得訣之其故也。
此皆未得師傳之過矣。
且欲得訣之真者,又當虛心求師,久久護特,
蓋世之學佛,不得其全訣者,皆因已有所知所能,輕師謾法,故不得其全訣矣。若能虛心懇切,執弟子之禮,行弟子之事,久久真心護師成道,豈不有不得全道者乎!
培德舍力,
蓋德者,道之體性之用,欲覓師道,而不修德,焉得遇之,德和道者,如鳥之羽翰焉,缺一無所用也。力者,財也。古雲,法財兩施,彼此同成正覺,苟曰稱修道,分文不舍,沽名釣譽,假佛遮身,就有佛道高人泛而不視矣。
然後大道有所得也。
世之學佛者,謂坐而有所得,豈不謬也。如劉誌略乃坐懷而得,因結交有力,與六祖同借其力也。
蓋出爐之消息,
爐即丹田也。
又賴意之靜觀,物則生焉。
蓋意觀者,如來雲,若不知心目所在,則不能降伏塵勞,物之出爐於不出爐,總在乎意之力也。且物又是元炁之喻名耳。
如來謂之爐中火發,
此即紫摩光如來之言也。火者,暖也,發者,動也,此是舍利產之景也。
斯時牟尼露象。
上文言暖者,乃內景也,象者,外景也。
不懼不驚,
或者乍見此景,未得真傳,認為外物,而不禁驚訝,則心動神馳。舍利亦散,欲望成道,不亦遠乎。
動而並行,
命行則意行,命住則意住,故為並行者矣。
切防蹊路危險之患。
蹊路者,前注於集說矣。
渡過恒河之渡口,
恒河者,背骨之髓路也,上下有不通之處,必要真意度過此處,故曰渡口矣。
由漕溪而上鷲嶺,
漕溪者,即上文髓路也,鷲嶺,在頭之後也。
達須彌而下重樓,
須彌,頭之頂也。重樓,氣喉也。氣喉有十二節,故曰重樓也。
往南華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