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往者,慧命之來也,昔日法華會上,龍女獻珠,往南方女轉男身,成證佛位,即此喻也。蓋南者,心竅也。心之喜動而不喜靜,喜新而不喜舊,時刻遷移,進出無時,莫知其鄉,自無始而至今,四生六道,無有休息,所謂人死不知心。今幸得慧命來相製伏,變種性為真性,煉識神為元神,猶如鉛之製水銀一般,則水銀死,而無馳弄之性矣。若不得此慧命來入心竅,而亦不能自定,縱有所修,無非後天之識性,非先天之性也。先天之性,□(口中一力字)地之時,落於命中,故曰天命之謂性。學佛者,自當醒悟先後之性,若不自惺,終無所成矣。
坐登佛光寶殿。
寶殿者,心下之一竅也,乃養道胎長定之處也。
忽然溶溶如穀雲,霏霏似春雨,盤旋斂聚於中宮,斯謂之結道胎。
蓋舍利登中宮之時,周身如雲之騰,似雨之施,百脈衝和,暢於四肢,急將心目左旋右轉四九而定,右旋左轉四六而定,性命盤聚於中宮,結成道胎矣。
安樂太平之禪定,
到此無損無失,一得永證。何得不安樂,自然禪定寂靜矣。
勿助勿忘而養,勿寂勿照而溫。
且初結道胎時,後天之息,本似於有,而不著於有,故曰勿忘。道胎既結,則意在乎其中,寂然不動,又不可隨其昏味,必須常覺常悟,故曰勿照。
靜定之中,忽覺一輪浩月懸於當空,
且此月從丹田升於目前。
留而待之,
以真意留之。
一輪紅日升於月中,
日月合並,
收而藏之。
用法收於中藏。
定靜之中,習乎寂滅。
一念不生。
有無之場,還乎渾然。
真性虛無。
故曰無為者矣。
空虛至極矣。
且大道無窮焉,靜極而生乎動。一物上合於道胎。
蓋萬物極則還原,而大道亦然矣。靜極生乎動機,有一點純陽之物,從湧泉自升於中宮,與道胎相親相戀和合,合而為一者矣。
而法輪之又重轉矣。
此物既歸道胎,則自往下,由尾閭上頂,降於中宮,是謂助胎源之至寶矣。
靜而又靜,滅而又滅。
鼻無出氣,手無六脈,則大定矣。
胎圓炁足,天花亂墜。
有天花墜則知胎足,無天花墜則胎不足矣。
則佛子之定念,當移而超出三界。
見此景至即當移念出定。三界者,下丹田,中宮,頂門謂之三界也。
是謂如來之出現矣。
《華嚴經》雲,世尊從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者矣。
且出定之初,防被外魔之侵擾,
蓋初出定時,恐有諸佛菩薩來言語,切不可答談,隻提正念,遂出遂人,不可遠遊矣。
一輪金光,本是我所有之靈物,取而歸之,為化形之妙藥。
且出定之初,萬物不可著,隻候自身中一輪金光,現於空中,將法身近於光前,以法聚光,取於法身內,途即法身入於凡身,久久乳汁,則凡身立可化為炁矣。恐不得此金光者,則凡身不能化為炁,故有留身之說者,謂此也。又在德行之故耳。此即萬古不泄之天機,今則泄矣。
收而養之,予又生乎其孫。
且初出走時,原是一身,定久則百千億化身矣。
願備行滿之時,隱於深穀,絕跡還虛,合乎妙道。
功滿隱入深山古洞,無人來往之所,兀然端坐,煉形化乎炁,神亦還虛,形亦虛矣。
是謂如來末後之事也。餘願同誌者,休誤入口頭禪、三昧之外道,認為正道,則非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