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謂之火化。
行乎如來之道路。
路者,即任督之脈絡也,亦謂之法輪路矣。
宿乎世尊之樹下。
蓋樹下者,即丹田淨土也。昔日世尊修煉在於菩提樹下入定,即此處矣。
斯謂之行住矣。
道一禪師雲,未有行而不住,未有位而不行,即此也。
且火之行住,實隨物之變化。
且物之行,則意亦當行,物之住,則意亦當住矣。
陰魔現時,即當以武火煆煉,免其賓士漏盡之危險。
蓋陰魔者,即身中之陰氣也。前氣之變現,或夢寐所見陰人,或是身體發障,或是靜坐偶見陰人,或夢寐見虎怪,俱是陰氣所變化,走漏舍利之壞病,必當風火猛烹極煉,燒得裏頭鬼哭神嚎,將陰魔煉盡,而後則無危險之患矣。
淨靜太平,常自柔和而溫養,以為護持寶珠之堅固。
身體無所怪見,以意照顧溫養。
且如轉法輪之際,文武兼而並用,其中精微奧妙,又在師傳而自悟也。
蓋行法輪之功,升降為武,沐浴為文,而升降之中,亦有文亦有武,總在師之傳受,而精微之處,又在自悟矣。
舍利成之時,止武帶文之薰聚。
且舍利成時,即用文火團聚,若不知止,再用武火,所成之舍利,又被武火逼散,此處當知危險,至要至要者也。
斯謂之溫養,實喻為保守也。
舍利成時,止其呼吸之武火,用神光返照之文火,且真意又當時刻照顧,保之防危。
當其時也。
時者,舍利將生之時也。
明珠現而為百怪滅。
明珠者,舍利也。舍利已成,則顯然而露象,百怪者,身中陰氣夙病也。明珠一現,陰氣夙病頓除,故曰滅矣。
柔運漕溪之大路。
漕溪者,背骨之髓路也,采舍利時,必由此路柔緩而行,若馳別路,是舍利即不能得矣。
道胎立而千智生。
且舍利歸中宮,發白再黑,齒落複生,智慧廣大,過去未來,無所而不知。切忌慧而不可用也。
溫養允證如未定慧。
且到此地位,俱是文火薰蒸,再無所失。
所謂一證永證,常自定覺於中央,慧照於性海矣。
夫慧而不用,勤修禪那。
蓋禪者,靜也。那者,性也。到此隻修自己之定性,以調自己之息火,一切知覺,先後禍福,知而不可用也。
愈加靈智之光輝。
且慧而不用,道胎之性,愈加靈通矣。
寂照常自覺悟,體隨昏沉散亂之悔空。
此言寂而常照也。覺者知也。言禪定之中,必要有正覺知見,而後複見性體。《華嚴經》所謂恒以淨念,住無上覺,若隨其昏沉,則胎無息,墜於無知,屬於枯寂頑空之外道。若隨其散亂,則胎無主,火冷氣竭,無所成也。
持守定力,在乎空性一念之誠也。
蓋胎中定力在乎一念之誠,十月之胎,必要念念在胎,念住息定而後股圓。《華嚴經》所謂安住寂靜,諸禪定智,入不死道者,是也。
法性定時,雪花亂飛。
靜室之中,偶見雪花飛放,此乃胎國之時也。
斯謂之出定矣。
見出定之景至,即當出矣。不出則滯於胎,無神通智慧之變化,雖成胎圓,又是一愚夫矣。
蓋大道靜極之中,而又生動機,所謂璿現複建於子,真物再動於掙極。
蓋物者,至陽之物也。此物靜極複自動矣。所謂陽無剝盡之理,若夫至人造乎日月,推情合性,轉而相與。
所謂重造乎妙道,再立乎戒定慧。
且此一段功夫,古人隱而不露,或是怕泄漏天機,或是未得者有之。凡修煉之土,既得此物來收聚於內,將所出定之法身,亦歸於內,合而為一,長入乎大定矣。
定定不已,至於無極而至極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