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章 朱元璋的反常(3 / 3)

朱元璋的話音落下,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一片沉寂。

群臣私底下,竊竊私語之聲此起彼伏,仿佛夏日的蚊蟲,雖細微卻難以忽視。

他們的眼神中滿是困惑與不解,仿佛眼前的景象與他們心中的認知格格不入。

陛下,您沒瘋吧!

今天怎麼?

“真是奇了怪了,陛下他父親朱五四,在大元帝國那會兒,可是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最後還落得個饑餓而死的下場。陛下自己也是,從小就沒過過幾天安穩日子。”一位大臣低聲對旁邊的同僚說道,語氣中充滿了疑惑。

“是啊,不光陛下如此,咱們這些漢人,哪個沒受過蒙古人的野蠻統治?漢人打傷了蒙古人,那可是要判死刑的;可蒙古人打死了漢人,卻隻需賠一頭驢,這世道何其不公!”另一位大臣接過話茬,聲音中滿是不平。

“更別提那些屈辱的行禮規矩了,漢人就算當了大官,見到蒙古人,還得行禮畢後雙手反背,做捆綁狀,以示歸順。這簡直是把我們漢人當成了奴隸!”又一位大臣憤憤不平地插話道。

“按理說,陛下應該對大元懷有刻骨仇恨才是,怎麼今兒個在朝堂上,反倒是歌功頌德、感激涕零起來了?這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啊!”最初開口的那位大臣再次說道,他的眉頭緊鎖,顯然對此事百思不得其解。

“哎,你們說,陛下是不是有什麼深謀遠慮,咱們這些做臣子的,哪裏能猜得透聖意呢?”一位年長的文臣搖了搖頭,歎息道。他的語氣中既有無奈,也有幾分對朱元璋的敬畏。

“是啊,陛下非池中之物,他的心思豈是咱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揣度?或許,他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吧。”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雖然心中仍有疑惑,但也不敢說出來。

畢竟他們的九族又不是批發!

群臣的議論聲漸漸消散在朝堂的每一個角落,但他們的心中卻都留下了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

朱標站在一旁,眉頭緊鎖,心中翻湧著層層疑惑。

他清楚地記得,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夜晚,父皇朱元璋會拉著他的手,輕聲細語地講述那些關於元朝殘暴統治的故事,那些關於祖父祖母、叔叔伯伯們在饑餓與苦難中掙紮的記憶。

那時的父皇,眼中總是閃爍著憤怒與不甘,仿佛那些痛苦的經曆至今仍曆曆在目。

然而,今日父皇在朝堂之上的表現,卻與往日大相徑庭。

他不僅沒有提及那些血淚史,反而從個人感情的角度出發,對元朝的統治表達出了感恩戴德之情。

好像元朝對他們一家有多大的恩情一樣。

這讓朱標感到既震驚又困惑,他心底的疑問如同野草般瘋長,卻隻能強忍著沒有開口。

“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朱元璋的話語再次響起,字字句句都敲擊在群臣的心頭。

瘋了瘋了,這一次更加離譜了。

老朱皇帝都直接說起祖父能安享太平了,怎麼不說說你爹是怎麼死的?

這給大元朝洗得也太誇張了吧!

他們麵麵相覷,眼中滿是不解與迷茫。有些人甚至開始竊竊私語,試圖從彼此的眼中尋找答案,但更多的,卻是選擇了沉默。

畢竟雖然他們的九族還在,但無法從批發市場進貨。

“這……這怎麼可能呢?”一位年輕的大臣終於忍不住低聲嘀咕了一句,但很快便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連忙閉上了嘴巴。

不要命了?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

周圍的同僚也紛紛投來警告的目光,示意他不要多言。

朱標看著這一幕,心中更是五味雜陳。他暗暗決定,等到合適的時機,一定要向父皇問個明白。

而此時的朱元璋,仿佛並未察覺到群臣的困惑與不解。

他依舊保持著那份從容與淡定,繼續闡述著自己的觀點:“朕之所以如此說,並非是要為元朝開脫罪責。但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朝代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元朝雖然治理不力,但也為中原帶來了百年的和平與繁榮。朕之祖父能夠享此太平,實乃不幸中之大幸。

不要對朝廷要求太多,而是看看自己為朝廷做了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