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章 朱家天命論(1 / 3)

朝堂之上,劉伯溫,這位足智多謀的謀士,眉頭微蹙。

他有點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了,隻是還不確定。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以引起注意,隨後緩緩開口,試探性地問道:“陛下聖明,微臣鬥膽一問,大元之朝,昔日雄踞中原,何以最終失卻天下,落入我大明之手?”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元璋身上,等待著他的回答。

然而,朱元璋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嗬嗬,愛卿所問,實乃深邃之題。”朱元璋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幾分複雜,“大元朝失去天下,非因其殘暴無道,亦非因其兵力不濟,實則是因其治理過於寬鬆,導致綱紀不振,民心離散。”

此言一出,群臣嘩然,紛紛麵露不解之色。

他們心中暗自嘀咕,大元朝的殘暴統治,人人皆知,怎麼在陛下口中,卻成了治理寬鬆?

這豈不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

但還是那一句話,他們的九族不是批發的,根本不敢說些什麼。

然而,劉伯溫卻在這片刻的沉默中,捕捉到了朱元璋話中的深意。

他心中豁然開朗,暗自點頭。

原來,朱元璋此舉,並非真的要為元朝開脫,而是要借此機會,認元朝為正統,以此來論證朱家得天下的天命所歸。

“陛下英明,微臣愚鈍,方才未能領悟陛下深意。”劉伯溫躬身行禮,聲音中帶著幾分敬意,“陛下所言治理寬鬆,實則是指元朝末年,朝政荒廢,民不聊生,而我大明應運而生,正是順應天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如此說來,我大明得天下,乃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無可置疑。”

劉伯溫的一番話,如同春風化雨,滋潤了群臣的心田。

難怪啊!

難怪朱皇帝當初在登基之時在即位告天文中,他這樣說:“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也就是說,元朝的統治是受命於天,光明正大,理所當然。

朱皇帝說“百有餘年”,這就不但將元滅南末後的幾十年視為正統,且在元、宋並存的十幾年間亦將元視為正統。

胡無百年國運,而大元早就有百年了,那說明什麼?

大元根本就不是什麼胡人啊!

什麼異族統治?蒙古族那可是咱三皇五帝之後,都是華夏民族。

這一切都是天意啊!

他們開始逐漸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一切不過是為了證明大元是正統罷了。

而朱元璋則滿意地看著劉伯溫,眼中閃爍著讚許的光芒。

他知道,劉伯溫已經領悟了他的意圖。

可惜,是個元朝舊臣啊!

明白了朱皇帝的意思的群臣紛紛跟上朱皇帝的思路。

李善長,作為朝廷的老臣,率先開口,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所言極是,大元之朝,末期確實治理寬鬆,導致朝政鬆弛,民不聊生。而我大明,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如同破曉之陽,照亮了黑暗,引領萬民走向光明。此乃天命所歸,無可置疑。”

胡惟庸緊隨其後,他滿臉堆笑,聲音中帶著幾分諂媚:“丞相所言極是,大明得天下,實乃天意難違。陛下英明神武,順應天命,才能一統江山,開創這太平盛世。我等臣子,願誓死追隨陛下,共築大明輝煌!”

徐達,這位戰功赫赫的武將,也不甘落後,他粗獷的聲音中透露出堅定:“陛下,微臣雖是一介武夫,但也深知天命難違。大元失天下,乃是其自身之過;我大明得天下,則是順應民心,合乎天道。微臣願以手中之劍,為陛下守護這大好河山!”

湯和輕輕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陛下聖明,群臣所言皆是肺腑之言。大元之失,非戰之罪,實乃治理之失。而我大明,承天之運,應運而生,必將開創一番前所未有的盛世。微臣願以筆墨為劍,為陛下書寫這輝煌篇章。”

群臣紛紛發表言論,一致認同大元因治理寬鬆而失去天下,大明則是順應天命而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