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內,燭光搖曳,映照著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朱元璋輕車熟路地走到書桌前,隨手拿起一本《資治通鑒》,輕輕翻開,開始了他的閱讀時光。但不同於往常的專注與沉浸,今日他的心中卻多了幾分複雜的情緒。

“哼,這些讀書人,自視甚高,以為讀書就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事情。”朱元璋邊翻書邊自言自語,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區區讀書,再簡單不過,哪裏比得上種田的辛苦?朕當年一介布衣,泥腿子出身,不也照樣能讀懂兵法,看懂史書,最終打下了這大好江山?”

說到這裏,他仿佛想起了那段崢嶸歲月,眼中閃過一絲懷念與自豪。“想當年,朕還以為讀書人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能文能武,能治國安邦。結果呢?真正到了關鍵時刻,還是得靠咱們這些從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兄弟。”

他輕輕搖了搖頭,繼續翻看著手中的書頁,但心思顯然已經不在書上。“不過話說回來,讀書也確實有些用處,至少能讓朕明白許多道理,開闊眼界。但若是隻知讀書,不知實務,那便是百無一用了。”

正當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時,門外傳來了一陣輕輕的腳步聲。朱元璋抬頭一看,原來是貼身太監王公公端著茶水走了進來。

“陛下,夜深了,您該歇息了。”王公公恭敬地說道,將茶水輕輕放在書桌上。

朱元璋抬頭看了看窗外的月色,點了點頭,放下手中的書,端起茶杯輕啜了一口。“是啊,夜深了。不過,朕這心裏頭,卻是越來越清明了。”

他放下茶杯,目光再次投向那堆滿書籍的書架,語氣中帶著幾分堅定:“朕要告訴天下人,無論是讀書人還是農夫,隻要心懷國家,勤勉努力,都能為這大明江山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那些自命清高,不願為朕所用的讀書人,遲早會明白,他們的選擇是多麼的錯誤。”

朱元璋坐在書房內,燭光搖曳,將他堅毅的臉龐映照得更加深沉。他手中的《後漢書》緩緩翻動,當讀到關於嚴光的故事時,眉頭不禁緊鎖,臉色也漸漸陰沉下來。

“哼,這個嚴光,真是不知好歹!”朱元璋突然放下書本,怒氣衝衝地說道。他站起身,在書房內來回踱步,仿佛要將胸中的不滿都發泄出來。

“想當年,漢光武帝劉秀何等英雄,他待嚴光如兄弟,可嚴光呢?劉秀登基後,他卻選擇隱姓埋名,跑到富春江去釣魚,這不是明擺著不給皇帝麵子嗎?”朱元璋越說越激動,聲音也越來越大。

他停下腳步,雙手背在身後,目光如炬地盯著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要穿透時空,與那個千年前的嚴光對話。“假使王郎、劉盆子等輩混亂未定之時,嚴光到哪兒釣魚?恐怕早就成了亂世的犧牲品了吧!現在他之所以能逍遙自在地在富春江垂釣,還不是因為劉秀平定了天下,給了他這份安寧?”

想到這裏,朱元璋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受皇帝之恩,他理當出山服務,為國家、為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可他呢?卻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自私自利!”

一怒之下,朱元璋決定要寫一篇《嚴光論》,來闡述自己的“不為君用即為罪”的理論。他提起筆,蘸滿墨水,在宣紙上奮筆疾書。

“嚴光者,漢光武帝之故人也。然其於光武登基後,隱姓埋名,避世垂釣,此乃大不敬也……”朱元璋的筆觸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他的憤怒和不滿。

他繼續寫道:“假使天下未定,王郎、劉盆子等輩肆虐之時,嚴光安能獨善其身?其之所以能垂釣於富春江畔,皆因光武帝平定四海,安邦定國。受皇帝之恩澤而不思報效,反以隱逸為高潔,此乃忘恩負義之徒也!”

寫完這篇《嚴光論》,朱元璋的心情稍微平複了一些。

他放下筆,望著自己的傑作,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滿足感。

他知道,這篇文章一旦公之於眾,必將引起軒然大波,但他不在乎。

他隻想讓那些自命清高的讀書人看看,什麼叫做“忠君愛國”,什麼叫做“知恩圖報”。

他老朱家給了讀書人乃至天下人這麼多恩情,竟然還不知道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