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朱重八的轉變(2 / 2)

然而,正當劉基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中時,門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侍從匆匆進來,手中拿著一道剛剛頒布的詔書,神色凝重地說:“劉大人,這是皇上剛下的旨意,請您過目。”

劉基接過詔書,隻見上麵赫然寫著:“因命禮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嚐仕元者不許稱賀。”這短短的一句話,如同晴天霹靂,讓劉基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他抬頭望向侍從,聲音微微顫抖地問:“這是何意?為何如此?”

侍從低頭不語,隻是輕輕搖了搖頭。劉基心中五味雜陳,這是朱元璋對他過去身份的忌諱。他苦笑一聲,將手中的祝捷文章緩緩放下,自言自語道:“罷了,罷了,這文章,怕是再也送不出去了。”

那一刻,劉基仿佛看到了自己與朱元璋之間,因為這道詔書而悄然裂開的一道縫隙。

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抹去那段在元朝任職的過去。

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或許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

在那日黃昏,夕陽的餘暉懶洋洋地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給這座古老的宮殿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

東閣側室內,朱元璋獨自一人坐在屏風之後,手中把玩著一串精致的玉珠,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國家大事,又似乎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

這時,門外傳來一陣沉穩而略顯沉重的腳步聲,每一步都踏得實實在在,如同那人的性格一般,不卑不亢。

朱元璋微微抬眉,聲音裏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冷淡:“誰?”

屏風之外,危素停下了腳步,他身穿一襲樸素的官服,雖已年過半百,但精神矍鑠,眼中閃爍著對君主的忠誠與敬畏。他恭敬地答道:“回稟皇上,老臣危素。”那聲音裏,既有對過去的自豪,也有對現狀的謙卑。

然而,朱元璋聽後,眉頭卻不易察覺地皺了一下。

他放下手中的玉珠,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那笑容中既有對危素過往忠義的認可,又夾雜著一絲不易言說的情緒。

想當初這個人還要為大元投井自殺呢!

為了籠絡大元之中如劉伯溫這樣的人心,他朱元璋將他救下許以高官厚祿。

如今大明江山已固,他已經沒有用了!

如今看來,這個什麼危素倒是有寫虛偽了,當初他若是執意自殺,自己也攔不住啊!

或者說怎麼自己優待他就不自殺了呢?

他故意提高了幾分音量,帶著幾分戲謔和諷刺:“哦?我隻道是文天祥來了呢!”

想當初文天祥都被元朝開出來丞相職位還不是一樣拒絕了。

你危素怎麼就半推半就接受了呢?我都沒有開到丞相職位呢。

這句話一出,屏風外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危素聞言,心頭不禁一緊文天祥在民間乃至士人階層中的崇高地位,那是忠貞不渝、寧死不屈的象征。

而自己,雖也曾有過投井以表忠貞之舉,但終究未能如文天祥那般壯烈。

如今在朱元璋口中與文天祥相提並論,卻是以一種近乎嘲諷的方式,這讓他不禁感到一陣寒意。

但危素畢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之人,他很快便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慌亂或不滿。

他深吸一口氣,再次躬身行禮,聲音更加堅定而誠懇:“皇上言重了,老臣愧不敢當。文天祥大人乃千古忠臣之典範,老臣雖愚鈍,但亦願效仿其忠貞之心,為皇上、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元璋聞言,沉默片刻,似乎在審視著危素的表情,又似乎在衡量著他話中的真意。

最終,他輕輕一笑:“嗬嗬....................”

當初千金買馬骨,現在倒是嫌貴了。

笑罷,朱元璋揮了揮手,示意危素可以退下了。

危素渾身寒意緩緩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