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小刀走後,外麵突降大雨,跟往常相比,雨季來得更早一些。
皇後和鄭貴妃、王淑妃帶著自己的孩子各自回到宮中。趙桓和官家來到了垂拱殿,“爹爹,今科的進士放榜了嗎?”忽然想起降雨可能引起的洪災,便問起了父皇。
“今年的進士榜已經出來,狀元是蔡薿,已經給他排官了,詔為秘書省正字;榜眼是柯棐,詔知德安府;探花叫做潘建中。怎麼了?可要我把人調給你用?”官家以為趙桓又需要人手。
趙桓搖了搖頭,對這幾個人並沒有太深刻的記憶:“我想看看進士榜”,實在是想不起來還有哪些忠心正直的官員,得看到榜單,才想得起來。
“容易,小何,你去禮部找到尚書大人金崇嶽,詔他來覲見,記得帶上今科武試和文試的榜單。”
“是”
“你又有什麼想法,說來給我聽聽?”官家料定趙桓肯定有什麼重要事情,再次問了一遍。
趙桓眉頭一蹙,怎麼說呢,總不能說我料定今年黃河要發大水吧?那不坐實了我是穿越過來的人嗎?
“是不是又預料到了什麼重要事情?”官家趙佶笑吟吟的問。
“啊,是的,嗯,不是不是。”趙桓被一語道破了心事,一刹那有點慌亂,抬頭迎上官家滿含深意的目光,真定下來,坦然的點了點頭說:“這不是今年雨季來得早嘛,我擔心黃河有可能發大水,前幾個月查出來黃河水監彭端是個大貪官,孩兒擔心他貪汙了大量的額治河工程款。”
“嗯,彭端從官十幾年,一直在河務工作,貪汙巨額款項,肯定來自治河工程款。”官家一驚,點了點頭,“你倒是想在了我的前頭。”
“是啊,貪汙那麼多錢,那說明河道的工程肯定都是豆腐渣工程,禁不起大雨洪水的侵蝕,扛不住這一波自然災害啊,我覺得朝廷應該有未雨綢繆的心思。”哪裏是未雨綢繆,實在是百分百會發生啊,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啊,趙桓在心裏補充道。
“桓兒,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官家略一沉吟,說道。
“我主張從今科進士中選兩個才能比較突出的學子,前去黃河沿岸巡視,鞏固堤壩,調配賑災物資,轉移百姓,做好百姓們的善後工作,盡量將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減少到最低。”趙桓低頭沉思,緩緩說道。
這時候小何帶著禮部尚書金崇嶽走了進來,行禮過後,金崇嶽遞上了進士榜。
趙桓打開文試進士錄取榜單,共計取仕六百七十一人,順著名單看下去,找到了一個最為熟悉的名字:梅執禮。
上一世,趙桓即位後,提拔梅執禮知鎮江府,隨後召入為翰林學士,曆任吏部、戶部尚書。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圍困京都。梅執禮勸宋徽宗親征,京師陷落,梅執禮為了保護東京官民的財產,被金兵殺害,非常淒慘,時年49歲。梅執禮並沒有什麼傲人的攻擊,也沒有在軍事上對趙桓起過太大的幫助作用,但是梅執禮是一位清官,正直,積極主張抗金。這一世的趙桓擁有上帝之言,能辯忠奸,知人善任,盡早地把他任用起來。
然後又打開武試的榜單,武試狀元郎,李珙,果然,正是趙桓要找的人。
看著李珙這個名字,召喚的思緒來到了上一世的靖康二年。太上皇和趙桓以密封的蠟書號召天下,呼籲全國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任邕州(今廣西南寧)刺史李珙接到蠟書,深感焦慮,集中屬下官員商議:“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我們怎麼能夠以道路遠為理由,而自守營盤不去救助呢?”經過商議,他毅然決定招募三千人的敢死隊前往勤王。
邕州通判蔣炳文也義憤填膺,願意一同領兵參戰,無奈被提刑程大器阻攔。這樣一來,李珙隻能獨自領軍北上。在忠君愛國心的驅使下,李珙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千裏進軍,直抵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陽)一帶。這時數萬金兵在李珙進軍的路上進行堵截,而附近的州縣都閉門自守,李珙不但得不到援兵,而且連給養都成問題。在兵糧不濟的嚴峻形勢下,有人勸李珙退兵,但他救國心切,視死如歸,堅決不退兵。終因勢單力薄,孤立無援,與七萬金兵血戰數日後,全軍覆沒,李珙壯烈犧牲。
臨死前,李珙作了一首《割袍詩》:“草間雖可活,丈夫誓不為。今為忠義死,作鬼也殺賊。”後來,李珙捐軀赴國難的壯舉報到了京城,朝廷甚為感動。
趙桓再世重生,利用自己的先天優勢,發掘這樣的忠心之臣,提前為朝廷所用。
“小何,你幫我把李珙和梅執禮召進宮來,我有急事需要他們去辦理。”
“是”
“李珙和梅執禮都是今科進士,一文一武,你選的人自然沒有問題,隻是會不會年輕了一點,黃河兩岸有駐軍,還有大量的百姓,年輕人辦事會不會太激進了,反而會適得其反?”管家無不擔憂的問。
趙桓點了點頭,尋求幫助的目光看向爹爹趙佶:“我也很擔憂,二人初涉官場,獨當一麵恐不能勝任,必須找兩個老持承重的人,縱覽全局。爹爹可有什麼好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