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趙桓的第一個對手(1 / 2)

神宗的意難平已經成為曆史,他的後人出現了一個幫他雪恥繼承他事業的接班人。

他便是哲宗,這個廟號,你品,你細品。

哲宗即位後,年紀尚小,不能親政,朝廷的大小事務便均由奶奶高太皇太後處理。

高太皇太後的政治立場,是出了名的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舊黨領袖司馬光。哲宗繼位後沒多久,在洛陽蟄伏了十五年之久的司馬光就回到了開封。司馬光上台後,竟將王安石時期收複的失地歸還給西夏。

這一時期,文人群體的道德水平出現了明顯的滑坡。出身寒門的文人,從平民百姓中走出來,本應該更加體恤民情,關心國事、解決國家問題,挽救大宋王朝於沉屙。恰恰相反的是,當他們獲得權力後,卻表現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貪婪和自私,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不惜犧牲國家利益。這些曾經飽讀詩書、高談闊論的文人、君子,為了一己私利而勾心鬥角,使得任何政策都難以順利實施。這就像是一艘大船,船員們不是齊心協力前進,而是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劃槳,結果隻能原地打轉。

文人的墮落,道德的淪喪不僅影響了政治決策的質量,也嚴重損害了文人群體在民間的形象。就像是一群本該引領社會道德的燈塔,卻在風雨中熄滅了光芒,讓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喪失了進取的方向和信心,再也找不到衡量道德的那杆天平。百姓們看到這些原本被視為楷模的文人如此行事,不禁開始質疑:這就是我們崇拜的讀書人嗎,還是我大宋朝的君子嗎?

黨爭的惡化,就像一場慢性病,逐漸侵蝕著大宋朝廷的治理能力。政治鬥爭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許多重要的國家事務被擱置一旁。朝廷大臣們整日忙於黨爭,互相攻訐,導致邊境的警報被忽視,百姓的疾苦無人問津,國家的發展因此陷入停滯狀態。一旦麵對外部威脅時,朝野上下顯得力不從心。江河日下的宋朝,很快就覆滅在金國的鐵蹄之下。是非對錯,豈是勝利者幾個字幾張紙就能說得清的。

哲宗親政後,在內政方麵部分恢複熙寧、元豐時期的經濟政策,一定程度上積累了財富,拯救了民生,但是愈演愈烈的黨爭,終究換不回大宋的中興。對外任用章楶等人屢次擊破西夏,逼迫西夏請和,開疆拓土。

隻可惜,哲宗英年早逝,大宋的中興在黎明的曙光前戛然而止。命運之手,有奇跡,也有殘酷和悲傷,輕而易舉的折斷了大宋中興之路。

同樣,人的一生,有時候未必是你做對了,或者是做錯了,僅僅是因為你趕上了,便逃不掉,拋不棄。神宗的兒子,哲宗的弟弟,趙佶就是這樣登上了大宋的曆史舞台。

趙佶登上皇位的時候,命運的車輪也走到了懸崖邊。豐亨豫大,貪圖享樂,沒有進取之心,便會毀滅在金國的鐵蹄之下,留下一頁頁恥辱的曆史。勵精圖治,拚搏向上,大宋君臣一心,就能延續國祚,民豐物阜,續寫不朽的華章。

上一世的趙佶,選擇了前者,最終導致國破家亡,自己死後被點天燈。這一時的趙桓,吸取教訓,改變了許多人的軌跡。

趙桓的再世重生,改變了很多人的軌跡。

也許十年後宋江還會正常的起義,但是不會再有副先鋒盧俊義一說了,林衝的妻子王氏也不會慘死在高衙內的手上,燕青也不會和他的青梅竹馬各奔東西,李師師更不會在汴京之圍中慘死東京城牆。

還是有很多人的軌跡會順著曆史的發展一直走下去,或許是沉淪,或許是奇跡,或許是悲傷。當遇到趙桓的時候,或者走到趙桓的身邊的時候,他們的軌跡便會發生改變。

大夏的國主就是這樣,他們會繼續他們的王朝更迭,禍起蕭牆。

夏的第四位皇帝是李乾順。

李乾順生於公元1083年,比大宋皇帝趙佶小一歲,三歲登基,在趙佶十八歲登位的時候,已經稱孤道寡幾十年。

夏自開國皇帝李元昊駕崩後,便陷入了外戚專權的泥潭。先是沒臧黑雲、沒藏峨博,再到後來的大梁後、梁乙埋,乃至再之後的小梁後、梁乙逋,國家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外戚手中。縱觀李諒詐和李秉常兩代帝王,乾綱獨斷的時候少之又少。

李乾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年登基,朝政大權在母親小梁後和國舅梁乙逋手中。小梁後空有姑媽大梁後的狠辣,卻沒有大梁後的運氣,多次親率大軍伐宋,碰上了大宋的中興帝王,血氣方剛的哲宗,更有一內一外文安朝政的章惇和武定邊疆的章楶兄弟,夏國輸多贏少,以致民生凋敝、怨聲載道。多次軍事失利之下,導致朝內大族虎視眈眈,尤其是國舅梁乙逋,自此兄妹反目,一怒之下,小梁後滅了兄長的全族,斷了自己的根基,自毀長城,夏國再次禍起蕭牆。

公元1099年,李乾順與遼國的遼道宗合謀,道宗派遣使節在夏國君臣麵前毒殺了小梁後。李乾順親手謀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這是個狠人,果然帝王之家沒有親情啊。

16歲的李乾順終於親政了,這個狠人肩負著夏國亂成一團糟的朝堂,那是千斤重擔啊。年輕的帝王在內政、外交上,兩手同時抓,曆經數年,總算坐穩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