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之後是毅宗李諒詐,他在位時,下令廢除行幕禮,改用漢儀;還增設各部尚書、侍郎等多種官職,以加強和完善中央行政體製;隨後又調整州軍,以加強對地方統治;還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期修好與遼、宋的關係,減少戰役,保持和平友好,他的這些措施,使得當時的國力漸漸上升。
縱觀李諒詐在位數十年,力圖在夏、宋、遼三國關係間為大夏尋找一個支撐點;既不與宋朝鬧翻,防止宋朝徹底斷絕歲賜和貿易,讓遼朝有機可乘;又必須向宋朝顯示西夏的實力和尊嚴,於是就經常找借口發動戰爭,率步騎圍攻慶州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戰爭結束後,他又厚顏無恥的遣使向宋請求時服和歲賜,在宋朝頒詔譴責時,他不失時機的保證履行前朝和約,兩國關係再次恢複正常。虧得是仁宗一朝,崇尚仁義治國,如果遇上血氣方剛的哲宗,必然會率軍打服他。
李諒詐英年早逝之後,他的兒子李秉常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夏惠宗。李秉常八歲即帝位,母後攝政,以太後弟梁乙埋為國相。太後攝政期間,廢漢禮,行蕃禮。
這位西夏的梁太後跟大宋曾經的仇敵蕭太後一樣,是一位女中英豪,巾幗不讓須眉,讓大宋神宗年間無數男兒所汗顏。神宗一朝最大的意難平——五路大軍伐夏的慘敗,讓壯誌雄心的神宗再也不敢言刀兵,含恨而死,進而導致王安石變法胎死腹中,大宋朝又一次中興的機會戛然而止。
李秉常繼位時的年齡很小,他的母親梁太後就成了西夏的實際統治者。
梁太後在位期間,垂簾聽政,不僅把持了京城的軍政大權,還把自己的親族、親信安插在了國家的各個部門。導致李秉常親政後,僅僅隻是一個傀儡,任人玩弄。
公元1081年,李秉常為了擺脫梁太後的控製,想到了驅虎吞狼之計,派人到大宋的開封府求援助,企圖借助宋朝的力量奪回大權。
求人也是要有籌碼的。
為了讓宋朝出兵幫自己,李秉常采納了夏朝漢將李清的建議,大手一揮,將西夏的“河南之地”,也就是包括定難五州在內的黃河以南的夏國城池,全部割讓給了宋朝。
得知李秉常的計劃,女中豪傑梁太後氣炸了。
梁太後雖然是漢人,就算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必然是比黨項人更加在乎西夏的山河永固,總不能因為自己是漢人就心裏向著宋朝。
所以,梁太後在得知李秉常要割地後,便毫不猶豫將其軟禁。若不是李秉常無嗣,大夏暫時找不到繼承人,估計李秉常都要被怒火衝天的梁太後直接殺掉,畢竟,皇家何來的親情?
宋神宗在得知梁太後囚禁了他的“盟友”李秉常後,龍顏大悅,娘希匹,老子終於找到機會揍你了。
於是盡起包括熙河在內的西北軍團全部主力,以夏國“奸臣之擅明”為由,兵分五路向夏國殺去,這就是著名的五路伐夏,神宗的意難平。
第一路由熙河軍總管宦官李憲指揮,同時掌有節製諸路之重權,率六萬熙和軍攻擊蘭州。
先來說說李憲這個人。李憲是童貫的恩師,也是他的前輩。
李憲在宋仁宗趙禎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淨身入宮,開始了宦官生涯。後來補入內侍黃門,隨後又遷升為入內西頭供奉官。
宋神宗即位後,李憲先後外出,擔任永興軍、太原府路走馬承受等職。因為當時遼國、夏不斷與北宋發生糾紛、戰事,李憲多次上疏議論邊事,頗合神宗旨意,因此備受寵信。後李憲隨軍經常出入韓絳、種鄂(種師道叔父)、趙禼手下擔任走馬承受(官職名),幾人對李憲的軍事才幹也十分看重,對邊事的論見往往不謀而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北宋王朝針對北方強遼的軍事防禦力量,李憲也贏得了神宗的充分信任。
隨後幾年的戰事中,李憲和王韶通力合作,大宋軍隊多次取得捷報,宋神宗經常讚賞李憲的軍事指揮才能,留他在熙河路安撫司幹當公事,和王韶一起全權統領熙和路的軍事
第二路由宦官王中正指揮,率領六萬河東軍和十萬民夫先攻取懷州,再渡黃河,最後進入夏國腹地,與其他幾路宋軍會師於靈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