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正,字希烈,開封人。因父親蔭補入內黃門,後來到赴延福宮學詩書、曆算。仁宗嘉獎王中正的才能,特允許他陪侍左右。慶曆宮廷之變,王中正勇猛異常,率領內侍抵抗賊人,功勞巨大,升遷為東頭供奉官,曆幹當禦藥院、鄜延、環慶路公事,和李憲一起治河東邊事。
第三路由鄜延軍副總管種諤指揮,歸王中正節製,率領鄜延軍五萬四千人,另加東京禁軍三萬九千人,總計九萬三千人,先攻打米脂,再奪取夏州,待與河東軍會和,拿下懷州後,最終會師於靈州。
種諤(1027-1083年),字子正, 河南洛陽人,名將種世衡的兒子,種家將第二代核心人物。憑借父蔭入仕,累遷左藏庫副使。在延州守帥陸詵的推薦下,鎮守青澗城。治平四年(1067年),迫降西夏將領嵬名山,擊潰敵軍圍襲,進築綏州,累遷鄜延經略安撫副使。攻克米脂城,大敗西夏援軍八萬於無定川,謀劃在橫山築城,但徐禧與鄜延經略使沈括決定修築永樂城,繼續鎮守延州。
第四路由外戚高遵裕指揮,率領九萬環慶軍和十萬民夫,先取清遠軍,再攻靈州。
高遵裕是第四代高家將中的代表人物,高太後的外戚。神宗母親、高太後曾說:“高遵裕雖然有報國忠心,但他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氣度太小,虛榮心強,不容別人之功高於他。你要用他也不是不行,但不能讓他擔任主帥。”
神宗沒有聽取母親之言,鑄成大錯。
第五路由涇原軍副總管劉昌祚指揮,副將姚麟(姚古的兄長),歸高遵裕節製,率五萬涇源軍直取靈州。
劉昌祚氣雄貌偉,精通兵法,尤善騎射,有百步穿楊之能。
劉昌祚得以父勳,被朝廷錄為右班殿直主,後遷為西路都巡檢。出使遼國回朝後,宋神宗親自考試其馳射,百發百中,即授其通事舍人之職。後來,入蜀破羌有功,加任皇城使、榮州刺史、秦鳳路鈐轄,又加西上闔門使、果州團練使、河州知州。
這五路大軍,合計三十五萬兵力,另有二十萬民夫。全加在一起是五十五萬人,比當年雍熙北伐出動的兵力都要多。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宋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宋神宗壓上去的籌碼,不僅是西北宋軍的全部家當,更是自王安石變法以來,所積累的所有財富。
做出決定後,宋神宗也知道成本太大,惴惴不安地找來樞密院的人,想問問專業人士怎麼看待自己的部署。
樞密院的將領在看過部署後,一片沉默。
許久之後,樞密副使孫固才壯著膽子對神宗說道:“舉兵易,解禍難。不可。”意思是集齊幾路大軍容易,但是想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夏兵禍問題,太難了。隱晦的委婉的指出,想打打勝仗太難了。
打這樣規模的大仗,應該讓知兵之人擔任主帥,可神宗居然找兩個太監和一個外戚挑頭,讓身為宿將的種諤和劉昌祚將做他們的副手,還不給自主軍權,簡直是兒戲。
心裏有一句話,不吐不快,打敗仗是必然的,不全軍覆沒都是上天保佑。
總體來看,宋軍在五路伐夏過程中的表現還是可以的,野戰基本沒輸過,野戰實力已經完全超過夏國軍隊。如果不是高遵裕的無能,以及宋軍一貫糟糕的後勤表現。西夏還真有可能被五路伐夏一戰滅掉。
隻是,可惜了宋神宗,神宗啊。
本來可以改寫宋朝曆史的宋神宗,卻被無能的高遵裕改寫了。
可惜宋神宗,意難平啊。
他在群臣麵前痛哭流涕,完全失態。從此便鬱鬱寡歡,沒過兩年就患上絕症。
命運跟宋神宗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一生都在追尋上進,他希望重建強盛的國家,再造漢唐盛世。但終究沒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夢想。而當這些夢想破滅之時,宋神宗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年僅38歲的宋神宗趙頊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神宗的意難平,也是大宋的意難平,更是曆史的意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