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宋夏的恩恩怨怨(2 / 2)

好水川大敗,使大宋朝廷“關信大震”,仁宗“為之籲食”,痛哭不止,範仲淹因對夏作戰不利而被貶官調職,麵對塞外的清寒,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詩人留下了“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詩句,那蘊含了範仲淹此生最大的意難平。

誰人能懂?

我想,數十年幽居在五國城的趙桓最懂的。

在五國城裏,破舊的房屋裏,坐井觀天的水井裏,趙桓曾經無數次想起這次好水川之敗,反省了無數次。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朝廷戰前意見不一致,主戰、主和雙方爭執不下,致使難以統一指揮。戰前軍情不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對敵情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倉促發動戰役,因而沒有什麼明確的戰略方針,還有就是將領不聽指揮,急於求成,中了李元昊的誘敵之計,因此慘敗。

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夏宋剛剛結束好水川之戰,窮兵黷武的李元昊又點集數萬兵馬發動了麟、府、豐戰役。同年七月,投奔夏國的河東黨項人乜羅聲言河東兵弱,引導西夏軍隊進攻麟、府兩州。

麟州踞河外,扼西夏之衝。故夏軍首先將進攻的目標指向麟州。麟州城建在山上,易守難攻,但是城中缺水,城中無井,唯有一沙泉。於是,李元昊采取圍困戰術,將麟州城團團圍住,想困死宋軍,宋軍兵少將寡,增援部隊又救應不及,城內宋軍將領以智謀與敵軍周旋。有戎人獻計對元昊說,麟州無井,如果圍城,半月兵民就都要渴死了。元昊用其計,大軍圍城數日不解,麟州城中非常窘迫,形勢嚴重。有謀士獻策,夏軍不解圍,必定想用缺水來圍困我們,現在可以將計就計,取溝裏的淤泥,讓人到高處用泥巴草積起來,故意讓胡賊看見,以為我們並不缺水。李元昊遠遠望見,就對獻策的戎人說:“你告訴我城裏沒有井,現在用淤泥來堆草呢,是怎麼回事呢?”一怒之下就把這個戎人斬首了。麟州之圍遂解。

麟州未能攻破,李元昊於是又來進攻府州,府州城中官軍才六千餘人,府州居民常年受折家將統領,十分善戰。城險且堅,四麵為峭壁,宋軍在知州折繼閔的率領下,憑借有利地形多次打退夏國軍隊的進攻。

李元昊見攻不破府州,轉而攻打豐州,曆時數十天,終於攻破豐州城,大肆搶掠,殘殺百姓,方領兵而歸。

麟府豐戰役是李元昊對大宋發動的第三次戰役,最終以西夏軍隊占領豐州而結束。

李元昊對大宋發動的第四次戰役叫做定川寨之戰。

公元1042年,李元昊集兵十萬,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一路出彭陽城,一路出劉蹯堡(寧夏固原西北),鉗擊鎮戎軍(寧夏固原),企圖誘宋軍出擊,聚而殲之。

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令副使葛懷敏率軍自渭州(甘肅平涼)至瓦亭寨(寧夏隆德東北)阻擊。諸將聽聞元昊移軍新壕(寧夏固原西北古長城壕)外,準備第二天黎明前往襲擊。裨將趙珣認為夏軍遠來,可以速戰速決,建議依馬欄城布柵,扼其歸路,固守鎮戎,以保障糧道,待其兵疲而擊。

葛懷敏不知兵,不聽趙珣勸解,命令諸位將軍分兵四路趨定川寨。果然,李元昊乘勢揮軍向宋中軍進逼,葛懷敏、趙珣、曹英、葉芝春等人守定川寨。當時狂風突起,飛沙彌漫,宋軍部伍相失,營陣大亂,士卒驚駭,爭相入城。葛懷敏被軍中諸將簇擁在中心,幾乎被踐踏致死。幸虧有趙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據門橋奮擊,西夏軍隊稍退。

不久之後,懷敏與部將曹英,李知和、趙珣、葉芝春、王保、王文、劉賀等十六位將領戰死,宋軍九千四百餘人近全軍覆滅。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連破數寨,直抵渭州,在縱橫600裏地區,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皆壁壘自守。環慶路經略安撫使範仲淹率軍來援,又受陝西諸路20萬屯兵的牽製,李元昊不敢再深入,大肆搶掠以後率軍而還。。

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史稱“慶曆和議”。宋每年給夏銀、綺、絹、茶共二十五萬五千。自此大宋與夏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

總體說來,大宋對西北的戰鬥嬴少輸多,非是兵馬不利,將帥無能,而是宋朝重文輕武的軍事體製實在不堪,不利於大型軍團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