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宋不和親(2 / 2)

隔壁的官家眼睛一凝,臉色有點不愉快,剛想站起身來,又坐了下去,桓兒還在隔壁,聽聽他的看法。

卻聽邵伯溫繼續說道:先生教我知識,傳我學問,皆是聖人學問,使我一生受益。範老相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民思想讓我敬佩,崇拜。我雖然也曾經對王相公進行過攻擊,也曾經批判過王相公的新法,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得不承認有很多新法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曾經年輕氣盛,眼光短淺狹隘,對新法一味的批判。其實現在看來,方田法、青苗法、保馬法和保甲法中的一些行政措施很值得推崇,有益於廣大黎民百姓的,很切合當時宋朝的實際環境和問題,佩服王相公的確走在了我們的前頭。

接下來邵伯溫又說了很多新法中的得與失,他非是一味批判新法,而是較為客觀中肯地指出了新法措施的不足。邵伯溫雖然是一名徹底的舊黨分子,但是,他不僅能指出了新法之弊,也指出了其可行性,他也在思考,到底怎麼樣才能使百姓減輕負擔,才能讓國家安定,足見其憂國憂民之心,趙桓亦是十分的佩服,很多簡介和他二世為人的經驗如出一轍。

說的趙桓大為讚同,趙桓可是一個曆經兩世,擁有上帝之眼的生而知之之人,自然看得出其中的得與失,優與劣。

此時的大宋早已沒有仁宗、神宗、哲宗朝的黨派之爭,沒有人再為了一己私利,行黨派之禍,自然不會互相攻擊傾軋,永遠沉淪在政治旋渦之中。邵伯溫雖為舊黨分子,但是他能夠跳出這個政治旋渦,以一種較為平和、清醒的態度觀之,並非是其政治立場不堅定,作為一名傳統的官僚士大夫,他首先想到的是維護朝廷的體統,而不是一味的意氣之爭,黨同伐異,這種品行實在難能可貴。

同時,邵伯溫十分注重維護百姓利益,其為政的核心理念可以總結為寬利惠民四字。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政治思想處處都體現了儒家“仁政”、“德政”等觀念,都是以愛民護民為己任,可以說,“仁政”思想貫穿了邵伯溫一生。

他這種為官思想完全引起了趙桓的共鳴,與上一世的求和帝師相比,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極端,是非忠奸顯而易見。果然是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邵伯溫的第一節課深深打動了趙桓的。

“同樣,想要做到幽王殿下描繪的理想之國,必須出現聖君賢相的天作之合。

要想取得邊軍的勝利,百姓的安康,天下的大一統,主要在於軍隊的強弱,將相的賢與不肖。”這些話說的隔壁的官家直點頭,這一世的趙佶,深受趙桓的影響,大大鼓舞了誌氣,堅強了信念,再也不是上一世安圖享樂的遲暮昏君。

邵伯溫又說:“為君之道,除了吏治清明、保民安康、開疆拓邊外,還要注意天災引起的災情。尤其是黃河水患。”

哲宗年間,黃河水患頻發,時而黃河東流,時而黃河北流。太皇太後高滔滔垂簾聽政的時候,“東流”派和“北流”派在朝堂爭鋒相對。先是黃河“東流”派占據了上風,前前後後折騰了八年,將黃河北流的河口堵死,徹底將“北流”封閉。

高滔滔去世後,哲宗親政,不久,黃河再次決口。可能是北流派占據了上風,也有可能是剛剛親政年少的宋哲宗異想天開,想發號施令,要求把黃河再改回故道向北流。卻不知黃河故道因為泥沙沉積,河床已經非常高了,如果繼續北流,遇到大水,必然是一瀉千裏,汪洋四海,畢竟水往低處流才是真理。果然,元符二年(1099年),洪水肆虐,黃河再一次漫堤,內黃(今河南安陽)決口,頓時形成了超級大洪水,河水居高臨下傾瀉,破壞力極強。連一座小山上紀念治水功勞的“大禹廟”都被水淹了,是數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這次決堤也導致東流徹底斷絕,再次恢複了黃河北流。這次決堤,河北大名府以南被淹最為嚴重,形成了大麵積的黃泛區,沼澤地,濕地,都沒有南行的道路,必須繞道向東行。

趙桓想起上一世的1106年的五月間,因為彭端貪汙大量錢財,黃河決堤,造成巨大水患,一時間災情四起。朝廷派遣耿南仲賑災,耿南仲隱瞞災情,最終引起了民憤,還是趙桓保住了耿南仲。這件事情比較重要,要盡快提上日程,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盡量減輕損失。

“多謝先生提醒,請先生放心,學生一定不會辜負先生今日的教學,勤政愛民,仁義治國。”趙桓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

“殿下果真如此,則善莫大焉,臣替天下萬民謝過殿下。”邵伯溫說完,恭恭敬敬還了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