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了水師營的相關事宜,趙桓便想到了組建一支保護自己的衛隊。找了一間安靜的房間,喊來了周侗和林衝,跟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周侗早年隨師兄跟金台在白溝前線,和遼國在戰場上拚殺過,了解衛隊的編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殿下要建立的衛隊大約多少人?”
“我希望有一支既能在平時保護我,還可以在戰場上護佑我,甚至還可以當做一支預備生力軍,關鍵的時刻起到作用,人數嘛,三萬人左右。”趙桓思考了一會,做出了回答,畢竟三萬人的精銳部隊,用得好的話,有時候可以改變戰爭的走向,趙桓早就想到了這支部隊關鍵時刻的用處。
記得在上一世太原之圍的戰爭記憶尤深。太原城作為軍事要塞,地理位置重要,大宋因朝廷腐敗、軍事薄弱陷入危機。金軍發動南侵,太原成為關鍵戰場,宋軍多次救援均告失敗,太原堅守數月後最終被攻破。北宋朝廷妥協求和,還是未能阻止金軍入侵,最終導致汴京陷落,大宋滅亡。當時最後的戰爭中,駐守太原城的是名將王稟,他率領三千勝捷軍堅守城池,多次擊退金軍的猛烈攻勢。
但由於缺乏援軍和糧草,城池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姚古被任命為河東製置使,率領六萬大軍從河東出發,而名將種師中則率領九萬精兵,從河北的井陘進發,試圖解救被圍困的太原城。不料因為政令軍令的不統一,各路大軍並沒有按時到達,被金軍各個擊破。兵敗如山倒,連主將種師中都被斬殺。金軍回師太原,再次擊潰了姚古的軍隊。
後來,趙桓在五國城的幽禁生活中,無數次複盤那一次戰鬥,如果當時的中軍統帥種師中擁有兩萬精銳親軍,在中軍中頂住金軍騎兵的第一波攻勢,保護好主帥的安全,讓中軍有喘息之機,種師中定能穩住陣腳,等待姚古的六萬大軍,合兵一起,解太原之圍不是難事。那樣的話,宋金戰爭也許又是另外一個結局。
第二次汴京之圍中,如果趙桓手頭能擁有一支兩萬人的精銳部隊,何至於淪落金人之手,下場淒慘。所以在禁軍改革後,趙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造一支護衛自己的親軍,人數還不能太少。
周侗點了點頭:“三萬人的精銳親軍,還要時刻上戰場的話,這支部隊必須具備騎兵、步兵、偵察、衝鋒於一身的部隊。這樣的話,將領的選擇,既要忠心,又要具有單兵和統帥能力。”
“是的,周師父可有什麼好的建議。”
“殿下日後可是要親臨戰場?”
“那是當然,等我十二歲後,我就要親臨戰場,先攻西夏,再滅契丹。”還有鞭指金國,趙桓心裏默默補了一句。
周侗和林衝此時此刻都感受到了趙桓心中的憤怒和怨氣,以及親臨戰場的決心,還以為殿下從小就立下了從軍的決心,從小就有收複失地的雄心壯誌。
殊不知,趙桓隻是為了上一世枉死的大宋帝姬們討個公道;隻是為了上一世死在界河邊的張叔夜還個心願;隻是為了上一世雲中城下的百姓們報個恩情;隻是為了上一世慘死的璉兒報個仇;隻是為了上一世幽閉而死身軀點天燈的老父親討個說法;隻是為了還金國君臣一個意難平;隻是為了。。。。。。
我從來不是為了自己,因為我是君王,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們。扶搖子師父救我回來,就是讓我來完成這一切的,我自五國城的流星而上,再隨東京城的流星而落下,再次降臨到東京城裏,我是帶著使命而來的,我是來改變這一切的。
過了好一會兒,趙桓才回過神來,愣了一會兒,微帶歉意的笑道:“實在抱歉,剛才走神了。”
周侗和林衝笑了笑,沒有說話。
“既然殿下要親臨戰場的話,中軍的最中心需要一個五百人的長槍盾牌隊,由我親自指揮。外圍四個方向各安排五千人的步兵隊伍,步兵的外圍各有兩千人的騎兵隊伍。還可以組建兩千人的重甲兵,在衝鋒的時候可以作為一把尖刀,被重兵包圍的時候,作為一把撕不開的重盾,護衛中軍。”周侗剛才思考過很久,這種排兵布陣,可攻可守。
“必要時,重甲兵的數量還可以增加。”林衝補充道。
“嗯,這樣的確很好,種將軍,日後你領兵征戰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必須很大程度上的保護中軍,中軍主將保住了,一切都還有機會啊。”趙桓很滿意周侗的布置,又擔心種師中會和上一世一樣被人衝破了中軍導致主將被殺全軍覆沒。
“殿下放心,我如果領兵,沒有軍隊能衝破我的中軍,如果我的中軍都能讓人突破,那麼這場戰爭我已經失敗了一半,也就到了我血染疆場的時候。”軍人有軍人的傲氣,名將有名將的執拗和堅持。
趙桓也沒有多說,隻是留了一個心眼,日後種師中領兵的時候,記得給他留個後手。重活一世的趙桓,想得到別人想不到的地方,總是想用自己的力量縫縫補補,做到盡善盡美。
忽然想起名單上的幾個人,便對種師中說道:“我看了弓馬騎射的名單,裏麵有幾個人,種將軍留意一下。”說完拿過名單一一指出。
張所、王彥、徐徽言、吳玠、吳璘等。趙桓依靠上一世的點滴記憶,回想起這些人的平生,都是九弟趙構那個時代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