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新政(3)吏治改革(1 / 3)

“朕今日的第四件新政改革便是吏治改革。任命蘇轍為吏部尚書,加封檢校司空,擢臨川縣令張澄為吏部侍郎,主持這次的吏治改革。”

蘇轍蘇學士天下聞名。

張澄此前是臨川縣令,趙桓憑著上一世的記憶,記得這個張澄,為官正直,清正廉明。

在趙桓登基以後,正是張澄帶領一班人馬打殺了禍國殃民的童貫,大快人心。故而趙桓千挑萬選,提前提拔了張澄為吏部侍郎,作為吏治改革的主角之一。

“蘇學士早在神宗、哲宗兩朝,就多次諫言要整頓吏治,想來蘇相必然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大人你來講一下吏治改革吧?”官家用期待的目光看向蘇轍,二人曾對吏治改革私下討論過。

“臣遵旨。”年邁的蘇轍,舉著笏板,躬身行禮。然後轉過身來,清了清嗓子,年紀很大但是聲音很洪亮。

“家兄彌留之際,囑咐老夫兩件事。一件是整理我二人畢生詩詞文章;另一件就是將他吏治改革的思想歸納整理,希望有朝一日能呈到陛下麵前,也與諸君共勉。”說到蘇軾的時候,蘇轍明顯有些落寞,嗓音有些沉悶,那是對蘇軾的懷念。

”今年之前,我本以為再無機會,正準備攜子老死眉州,不料皇上和殿下恩詔,容臣期許,今日便遂家兄遺願,將他的吏治改革奉與諸君麵前。”人到老年,感情總是有些脆弱,經不起歲月的蹉跎。

朝堂君臣見是蘇軾遺願,斯人已去,顯得十分沉悶,大殿內空氣凝重,華夏幾千年,也就出了一個蘇軾而已。

蘇轍攤開手中的冊子,將蘇軾寫的吏治改革思想娓娓道來。

“老夫蘇軾,窮大宋朝堂幾十年,陷朋黨之爭而不自省,深有愧於陛下,有愧於天下黎民百姓。今重病纏身,不能盡忠於陛下麵前,不能盡職於民生疾苦,實乃畢生所憾。陛下貶我儋州,是我咎由自取。這些年將我的吏治改革思想整理成冊,希望有朝一日,誦讀於朝堂諸君麵前,革除大宋吏治弊端,則九泉之下死而無憾。

臣認為,大宋吏治的主要問題是冗官。我主要從冗官的主要原因、危害、和解決辦法三個方麵進行闡述。

先說說冗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職權的過度分散

職權的過度分散是導致冗官現象的根本原因。官員多層級、多人共同管理同一職能機構,相互推脫,出現了拖拖拉拉的情況,導致各級官員難以高效地行使職責效率極其低下。這種職權過度分散的現象,最為明顯的體現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眾所周知,朝廷對地方政府的控製非常弱,地方政府的權力相對較大。因此地方政府的官員數量非常龐大,而這些官員往往都有一定的職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疊,難以互相協調,導致國家事務難以高效的處理。

二、朝廷吏部的管理十分混亂

朝廷吏部對於官員的任免和管理混亂不堪,一些沒有實際能力的官員還能長期厚顏無恥地占據一定的職位,直接導致政府行政機構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財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三、新舊製度並存

朝廷為了鞏固中央的統治,以及對地方的管轄,不斷地增加了很多新的製度和職位。在新增職位的同時,並沒有廢除舊的職位。新舊結合,機構繁瑣,職能不清,造成了許多官員過多而閑散,甚至頭掛虛銜,數量龐大而辦事效率低下的冗官局麵愈來愈顯著。這種冗官局麵也進一步削弱了政府行政效率,使得政府工作更加複雜而繁瑣。

四、特奏明製度

特奏明製度即士子應省試或殿試多次不第,達到一定年齡和舉數後,可以直接參加殿試,授予“特奏名”進士或諸科功名,並給予初等官待遇,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特奏名”出仕者大多行政能力低下,屍位素餐,這是導致冗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不斷擴招的科舉製度

宋代的官員選拔主要有科舉、蔭補、攝署、流外、從軍等方式,其中科舉與蔭補是宋代官吏入仕的主要途徑。開國之初,朝廷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對前朝的科舉製進行了全麵改革,建立了彌封、謄錄、別頭試、鎖院、殿試等製度,使文官選拔錄用有了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客觀標準,基本上保障了文官選拔的公平與公正,排除了權貴對科舉取士過程的幹預,使得門閥政治再也不可能產生。

科舉製經過改革之後,麵向全社會開放,取士不問家世,擴大錄取名額,將大量飽受儒家經史教育的文官充實到各級官府,形成了人數眾多的文官集團,在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文官治國的體製。官僚隊伍的構成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科舉出身者中的很多人來自於非官宦家庭或低級官僚家庭,這使政權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同樣,正是由於這樣不斷擴招的科舉製度的影響下,有限的職位已經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取仕官員。那麼就有很多官員共一個職位,不僅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還使得官員之間相互推諉,不負責任,造成了國家和地方事務的荒廢。

六、恩蔭補官。

蔭補在宋朝有恩蔭、恩補、任子、奏補、門蔭、蔭子等稱謂,是朝廷根據官員的品階和職務高低授予其子弟或親屬甚至門客官銜或差遣(實際職務)的製度。恩蔭製度作為世襲為官的一種表現形式,並非宋朝所獨有,在古代中國曆史早期,都經曆過世襲為官的曆程。秦漢以後雖然否定了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製,但漢代實行“任子製”,二千石的高官子弟可以憑借父輩權位做官。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實際也成為門閥把持選舉的工具,門閥士族子弟因其家族背景,可以坐至公卿。唐朝的門蔭製度,高官之後也可憑蔭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