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政(2)禁軍改革(1 / 3)

“弓馬子弟所培養的是將官,和統兵將領,以及其他具有輔助能力的優秀士兵。兵器作坊也有了,戰馬也有了,接下來是對我們的禁軍進行整改。朕今日新政的第三件事情就是整頓禁軍,禁軍的事情就交給幽王殿下來決斷吧,他自有一套治兵,練兵的方略。”

官家一臉的興致盎然,躊躇滿誌,說完又把趙桓的軟椅移到了禦座的旁邊靠近中央的位置。

大宋的武裝力量主要由禁軍、廂軍、鄉兵、蕃兵構成,此外,還有土軍和弓手。

禁軍是中央軍,任務是拱衛京師、護衛皇宮,以及隨時備戰和屯戍邊郡。最高指揮機構就是三衙,也就是殿前都指揮使司(簡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簡稱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簡稱步軍司),三衙的長官均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一共就九個人,官職稱謂為太尉,隻是崇寧以前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不常設。不過大宋太尉與前朝太尉不一樣,僅僅隻是三衙長官的稱謂,並不具有前朝太尉那麼大的權力。

禁軍主要由步軍和馬軍兩個兵種組成,其編製為廂、軍、營(指揮)、都4級。廂的長官叫做指揮使,一廂有四個軍,軍設有都指揮使和都虞候;軍轄五個營,營設有指揮使;一個營下麵有五個都都,每都有100人,都的長官叫做都頭、副都頭等。是禁軍基本的建製單位,調動、屯戍和作戰,常以此計算兵力。

如今京師殿前司都指揮使一位空缺,高俅領殿前司副都指揮使,下設四百八十個營,分布在真定府、大名府、東京營等。殿前司總部負責護衛皇宮大內,高俅也是官家最寵信的領兵之將。

步軍司主要護衛內城,步軍司的軍隊共有一千多個營,分布在全國各地,但是很多地方兵源不足,做不到滿編,吃空餉的現象一直發生。步軍司的都指揮使暫時沒有設置,副指揮使是童貫。

馬軍司主要拱衛外城,都指揮使沒有設置,副指揮使是種師中,都虞候是剛剛領兵歸來的名將劉法。

禁軍中還有水軍和炮軍,均附屬於步軍,隻是數量很少。

自太祖建國以來,為防止武將叛亂,禁軍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戍諸郡,京城與畿輔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內外相製。同時實行“更戍法”,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造成兵不識將,將無專兵。的確避免了前朝藩鎮割據的局麵,卻也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廂軍屬地方軍,名為常備軍,實際上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機關統管,總隸於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主要任務是築城、製作兵器、修路建橋、運糧墾荒以及官員的侍衛、迎送等。並沒有訓練和作戰任務。廂軍也有有步軍和馬軍兩個兵種,編製分軍、指揮、都3級,統兵官與禁軍相同。

鄉兵也稱民兵,是按戶籍丁壯比例抽選或募集土人組成的地方民眾武裝。平時不脫離生產,農閑集結訓練。擔負修城、運糧、捕盜或協同禁軍守邊等任務。各地鄉兵名目很多,編製亦不統一,或按指揮、都,或按甲、隊,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編成,最多之時, 陝西、河北、河東各路總數達42萬餘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邊防軍,由陝西、河東與西夏接壤地區的羌人熟戶部族軍組成。諸部族首領被封軍職,率部族軍戍守邊境。 其編製因族而異,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標、隊,至神宗時才統一采用指揮、都的編製。比如如今鎮守府州的折家軍等。

土軍和弓手屬地方治安部隊。由巡檢相縣尉統轄。土軍為神宗時所設,隸屬各地巡檢司;原為吏役,輪差民丁充當,後改為雇募民丁,隸屬於各地縣尉司。土軍和弓手人數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級編製。

從上麵可以看出,禁軍實際上是宋朝的正規軍。到如今崇寧年間,全國禁軍高達一百二十萬人,朝廷用來養兵的費用,竟然占全國財政收入總數的十分之七八。邊疆戰事總體上說比之前曆代君王要好很多,但是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型戰例。甚至趙桓的上一世,區區兩年就被金國滅亡了,不可不為之傷心,遺憾。

因此,禁軍改革,勢在必行。

趙桓站起身來,走下椅子,緩緩說道:“根據本王的調查取證發現,我朝的禁軍因為常年的戰爭,減員嚴重。內部貪汙腐敗,吃空餉的情況比較嚴重。今日之前,一概不追究,若有再犯,必定重刑嚴懲。”聲音說的很大,雖然年齡很小,清脆的嗓音,配上嚴肅的話語,重要的法令,卻也顯得十分威嚴,很具有震懾力。

“首先,近日會有大量兵員錄入,務必清查全部禁軍缺員,招至滿編狀態。

任命種師道領樞密使,負責全國禁軍所有事務。

呂惠傾任東京轉運使,視察東京營、西京營、京西南路。

折可適任雲中轉運使,巡查太原府、延安府、陝西五路、河東路、利州路、成都府。

任命張叔夜為幽州轉運使,巡查大名府、青州府、河北路、真定府、河間府等。

宗澤任南方轉運使,巡查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廣南路、夔州路等地的禁軍情況。

呂、折、張、宗四位轉運使,即日起,巡查所轄範圍內的禁軍,將禁軍數量統一彙報,提拔有能力的將領,將那些貪官汙吏、或者昏庸無能之輩緝拿,根據罪責大小,一律用嚴刑,有先斬後奏之權。涉及到的國家的長治久安,禁軍的戰鬥力問題,四位大人一定要秉公執行、剛正無私。”

趙桓一上來就是任命了四位權力極大的官員,這主要是根據四人上一世的功績、能力和忠義而任命的。

其中呂惠傾早年為相的時候曾任鄜延路經略使,知太原府,率領當地的邊軍和西夏作戰,對禁軍也比較了解,年齡比較大,威望高,由他來巡查東京營、就糧營最為合適。